张晓东
【关键词】争先精神;教师发展;实践智慧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86-0046-02
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厂小学前身是一所厂办校,厂办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学校组织和形式,在特殊的年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划归地方管理后,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尤其是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学校发展,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浦厂小学把教师成长作为学校实现复兴的重要抓手,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与探索,学校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汲取传统精神养分
一谈到教师发展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专业发展,但是浦厂小学却不是这样理解的,他们着重考虑的是精神重建。《资治通鉴》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教师是大写的人师,而人恰恰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性存在,人的发展核心是精神塑造。浦厂小学首先把教师成长定位于精神感召,这是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浦厂小学建校于1918年,正是因为历史文化的悠久性,让人难以进行恰当的抉择,进而找到真正的精神脈络,生长出可以滋养教师的精神生活。赵汀阳说:“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传奇性,而首先在于它蕴含着可以重访的思想问题或精神传统。”[1]浦厂小学果断地再一次进行文化重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觉和理性自觉,他们思考在文化传统中究竟蕴含着何种精神资源。教师发展需要各种物质性条件作为基础,但是,作为教师则更需要回到精神的故乡。返乡之旅是再一次回到教育初心的过程;是再一次省思教育使命的过程;是再一次提升自己人生境界的过程。
二、凝练独特文化符号
精神是非常抽象的意识和观念系统,需要外显的符号将其表达与落地,文化符号是强烈的价值导引,而教师则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浦厂小学对学校原有的文化进行了细致梳理,敏锐地把握住了浦厂小学精神的内核所在。这个内核就是三种文化的整合与提炼,这三种精神分别是烈士王荷波的“品重柱石”革命精神、铁路的火车头精神、特级教师贾春华的奉献精神,这三种精神是浦厂小学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尤为关键的是,他们将这三种精神集中整合为新时代的“争先”精神,而且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争先”精神,是他们站在新时代起点上的创造性理解和转化,成为教师发展的精神指引和精神动力。寻求文化符号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进行价值反省,因为“从人类意识最初萌发之时起,就已存在着一种对于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内向观察就变得越加显著”[2]。浦厂小学就是用“争先”精神作为价值尺度,对教师的发展进行“内向观察”,从而使学校的办学思路越来越清晰。
三、自觉转化行动方式
赫舍尔说:“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定义,意味着他以什么样的方式确定自己的身份,意味着他拿一面镜子来端详自己的面孔。”[3]浦厂小学用“争先”定义教师,这是充满文化含量和校本实践的创举,是他们实践的智慧表达,是一种砥砺前行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成为“四有”好老师的必要条件。教师是新时代的“争先”者,争先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争先是为了学校事业不断地进步,争先是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追求和目标,他们进行了整体性的谋划,通过三个方面展开探索,并以具体的方式落地,一是订制:精准定位积蓄争先能量;二是磨砺:思行合一增长争先智慧,三是抱团:共同体拓宽争先半径。上述做法是以“争先”为精神内核,重构学校教师的专业生活,这是对原有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优化。有了这些具体的措施和途径,“争先”不仅成为文化符号,更成为具体的操作指南,推动学校教师的校本化专业发展,形成教师发展的文化生态,最终让教师与作为人师的自我真正相遇。
四、主动改造教育实践
教育学是一门实践哲学,没有教学实践的变革,就没有教育学的真正存在。弓静教师讲述了特级教师贾春华老师的感人故事,青年教师解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这些故事叙述着浦厂小学的行动,每个故事都是他们的成长印迹,每个故事都是他们的教育叙事,每个故事都是他们的生命讲述。教育叙事和生命讲述的过程,就是改造实践的过程,就是用生命抒写教育新篇章的过程,就是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正如本雅明所说:“任何一个真正的故事,都有一个最本质的特征:无论显白还是隐微,它总要包含有用的东西。这种有用的东西有时可能寓于道德之中;有时可能寓于切实可行的建议之中;有时则寓于格言警句之中。无论何种情况,讲故事的人都会向读者提出忠告……忠告被编织进现实生活的经纬之中,便形成智慧。”[4]这些实践的改造和发展,这些故事的讲述与感动,本身就是教师们的实践智慧和人生智慧的深情告白,其中潜藏着教育的深刻道理,潜藏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行动。
(作者系江苏省教科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
【参考文献】
[1]赵汀阳.四种分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0.
[2]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6.
[3]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安希孟,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27.
[4]本雅明.写作与救赎:本雅明文选[M].李茂增,苏仲东,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