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提议 深度思考
徐圩港区64 至65 号液体散货泊位工程位于徐圩港区六港池,主要工程为建设一座长588 米、宽25 米的码头,设计使用寿命50年。根据以往施工经验,高桩码头施工需要先在岸上预制所需构件,再像拼积木一样,用起重船把构件运到海上拼装,并浇筑混凝土将其固定。受到起重船承载能力的限制,需要将一个大构件分成好几个小构件分运到现场,再进行拼装,严重影响施工进度,难以满足工期要求。专家讨论后,决定采用全新的装配式施工工艺。
新方案在预制过程中采用新的模具,舍弃若干“小构件”,将其合成横梁和π型梁板两个“大构件”,由起重船运到现场进行拼装,“这样一来,至少节约三分之一的施工时间。”在看完新方案后,中交三航局连云港港徐圩港区64 至65 号液体散货泊位工程总工程师刘鹏对按期完工充满信心。
然而,新的难题又出现了。原来,用于固定高桩码头构件连接处的混凝土在浇筑完后需要一定时间在模具中固化,传统工艺采用若干个木头块拼成“木方”用来充当固定混凝土的模具,在混凝土凝固后再将其拆除,而新工艺由于构件体积过大,“木方”在混凝土固化后难以拆除,而长时间不拆除又会破坏混凝土黏性,使码头主体变形,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快倒是快了,质量问题解决不了,这等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呀。”有人议论道。
“既然拆除行不通,那我们可不可以做一个不用拆除的模板代替‘木方’。”项目推进会上,施工员赵正宇提出了他的想法,“这个模板既要足够‘大’,又要足够‘硬’,在确保混凝土牢固的同时,还要避免长时间不拆模带来的变形风险。”“虽然从未有过先例,但理论上是可行的。”团队成员对这一构想表示赞同,项目部随即成立专项攻关小组研究解决办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日攻关,项目部从钢管混凝土结构中获得了灵感,找出了解决办法。他们用一种半人高、合抱粗、表面带有凹凸不平条纹的“波纹钢管”代替“木方”以固定混凝土。由于钢管表面带有“波纹”,大大增加了混凝土和钢管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混凝土更加牢固。
(根据报纸杂志编辑整理)
首条
2022年11月10日,四川省首条红色乡村示范路——广元市苍溪县黄猫垭镇高台村“红色美丽村庄道路”建成通车。该项目串联4 个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进一步助推当地乡村振兴。位于项目沿线的黄猫垭农业产业园,集观光游览、技术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园内种植的水果品种多样。项目通车后,将让黄猫垭镇更多农特产品“走”得出去,便利游客进出,惠及沿线村民8300 多名。
2548 公里
据青海省交通运输厅消息,截至2022年10月底,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超21.7 亿元,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8.7%,完成新改建里程2548 公里,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1.9%,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图片来源/青海省交通运输厅)
800 万方
2022年12月29日,据长江航道局消息,2022年长江干线航道疏浚土“变废为宝”综合利用量超800 万方,同比增长5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图片来源/长江航道局)
连续7年超50 亿元
据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消息,2022年1月至11月,四川省水路交通投资完成56 亿元,已超过年度投资目标45 亿元的24%,预计全年完成投资61 亿元,继续维持水运投资连续7年超50 亿元的强劲势头。
9014 亿元
2022年12月,广东省34 个签约公路、港航以及18 个省管铁路基金项目全部开工,总投资达9014 亿元,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先行示范省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前11 个月,广东省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882.1 亿元,同比增长9.6%,9月就已提前完成年度投资任务。
●以科技创新驱动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2022年11月15日,2022年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出席会议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和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以科技创新驱动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李小鹏指出,新时代十年,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实现了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局部先进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历史性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装备制造技术能力大幅提升,智慧绿色技术广泛应用,交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交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科技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李小鹏强调,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增强以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走自立自强、创新驱动、人才引领、改革开放、协同融合、数字赋能之路,推动实现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