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 孙国保 郝金振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0438)
2012年启动的上海学校体育“三化”改革,历经十年发展,破解了“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学校体育困境。小班化走班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练热情,焕发了学校体育无限活力。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为持续激活学校体育新引擎,2019年9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本市中小学体育艺术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将按照项目与一定数量的初中和小学共同组成一个基本的“一条龙”布局单位,在课程、师资、场地、科研及评价等方面,形成相关项目的高品质、系统性供给。构建从小学—初中—高中纵向发展的链式衔接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让喜欢某一个运动项目的学生有机会得到从小学开始到初中再到高中的一体化贯通式培养。在学校体育蓬勃发展的变革中,学校以体教融合为背景,以篮球项目为先例,重构项目课程设置和发展路径,探索上海高中专项化和一条龙项目合力构建校园体育发展的新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课新模式。为实现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基于专项化课程多年的实践经验,借力篮球一条龙项目布局带给学校的契机,寻找课程之间的进阶关系(表1),开辟项目发展新模式,使喜爱篮球运动的学生,能够参与自己喜爱项目的时间达到每天2课时,入选一条龙项目运动队的学生,平均每天拥有超过4课时的活动时间。时间的保障,使学生技能得到提升,助力特色项目的巩固,形成了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篮球项目成了学校体育的一张名片。
表1 篮球课程安排
学校的篮球课程,从学练赛的不同形式出发,形成了具有内在进阶关系的3类课程平台。从基础的学到拓展的练,再到一条龙的赛,为所有喜爱篮球的学生,明晰了努力的方向。
基础平台以3节专项课和1节体能课为载体,突出“学、练、赛”中的“学”,重视通过教师的“教”,引领学生的“学”,以学习、掌握更多的基本技战术为主。基于结构化的内容重构、情境化的活动设计、团队式的合作模式,学生以形成多支课内篮球队的方式开展学习;学练内容形成以人盯人防守和进攻人盯人为主、二三联防和进攻二三联防为辅的3年攻防总体系;单元设计上以配合为主,追求快速转换,以连续的2个配合组合为思路,如,掩护衔接传切配合展开单元的教学设计;技术上始终以实战比赛中发生的情境作为技术的拆解前提,将情境中发生的技术拆解为多个技术组合,每个组合至少由2个单一技术组成,如,从持球三威胁到运球三威胁。
拓展平台包含2个部分,突出“学、练、赛”中的“练”。第1部分以早锻炼、篮球大课间、篮球活动课作为学生“勤练”的重要平台。学生通过基础平台上的学习,对技战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然后在早锻炼、篮球大课间、篮球活动课这个拓展平台上进行自主锻炼,强化技战术能力。平台的搭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练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自主学练的时间和空间。第2部分以篮球选修课、篮球社团课为主。为学生的个性化练习需求提供补充式课程平台,由具备专业资质的教练员,提供和解决学生在自主学练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需求和个体化问题。同时,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形成班级分层,以解惑提升—完善突破—情境模拟和实战运用为主线,以实用性、竞技性的实施特点为副线,主线和副线共同指向篮球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育。
一条龙项目的布局突出“学、练、赛”中的“赛”,利用每周一至周五的课后和周末的课余时间,为小初高各个阶段的学生搭建训练和赛事平台,保证学生每周2~3场正规的篮球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形成核心素养的培育。一条龙项目的布局更重“专”,为优秀的篮球特长生搭建从校园走向区队,走向专业队的通道。学校领衔的区内9所小初高学校依据一体化、贯通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形成该项目优秀学生升学方案,每个季度开展一次校园篮球教学、训练研讨会,保证每周6次合练,寒暑假集中开展夏令营和冬令营等相关活动。
为建立一条进阶的赛事通道,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比赛的乐趣,并有机会向更高赛事平台发展,依据课程平台的设置,同步制订了三级赛事平台的模式。第1级赛事在基础平台中发生,利用专项课和体能课,安排灵活多变的简单技术和规则比赛,此赛事促进学生在竞赛中掌握更加接近赛事水平的技战术表现。第2级赛事发生在二级拓展平台的体育活动课中,利用活动课组织班级间或学生好友组建的校内队伍间的赛事,此赛事相较于基础平台的赛事,学生体育部会配备裁判员、记录台等更多的比赛元素,学生能够感受到较为规范的赛事组织。第3级赛事发生在学校间的比赛,在基础平台和拓展平台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有机会进入一条龙项目发展梯队,参与到第3级的一条龙赛事中,赛事至少达到市、区级水平,具备完备的赛事组织。学生运动员在赛事中获得相应的比赛成绩,有机会申报国家运动员等级证书,可以申请特长生资格,作为该项目优秀学生升入更高学段布局学校的主要依据。三级比赛平台的搭建,凸显了校园体育“学、练、赛”中“赛”的重要性,旨在让学生通过赛事逆向发现不足,促进个体学和练的内驱力,实现强健体魄,形成终身体育的自觉和习惯,进而达到“以体育人向未来”的长远目标,实现校园体育培育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愿景。
学校重新搭配、设计了篮球馆,并以“我的主场”主场馆为中心,辐射形成健身、体能、淋浴、展示、技术分析等多功能的辅助配套设施设备。课余时间相关场馆面向全体师生,以预约制的形式开放。
充分借力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久事体育等专业院校和集团俱乐部的专业平台、专业指导,促进学校体育育人功能的专业性。每月邀请1名专家进校,在教育教学、运动训练、专项体能、裁判法等相关专业领域指导师生;每1学年至少保障1次专业运动队员进校与师生互动,分享成长经历,展示专业技能。
2021年开始,学校基础课程之外的其他体育活动全部转化课时量,以课时计入相关教师工作量,驱动体育教师更加地积极地投入学校体育工作,并制订了学生运动员和指导教师的奖励制度,形成全国、省市、区级、校级4级奖励方案,对不同赛事的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奖励,并记入学生综合评价和教师绩效评价。除获得相应奖励外,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还有机会在全校升旗仪式上上台接受校长表彰,激励教师和学生协同组织课后和周末的项目活动,积极参与学校各类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