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文娟 任书堂
(1.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200062;2.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200063)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体育课转为线上进行,学生居家锻炼活动受较多限制,考虑到学生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现实需求,笔者遵循“初中体育多样化”的课程改革思想,结合学校提出的“指向创造性问题解决的项目设计实施与评价”,进行了线上体育教学方式的探索,实施了项目化学习[1],带领学生共同研制《居家健身管理手册》,让学生坚持运动健身,健康抗疫,并培养学生高阶认知能力,促进学习素养提升。
项目化学习指向真实的问题解决、探究性的学习历程,以及知识与技能在情境中的建构,本项目以“问题驱动、学习任务推进、学习支架辅助”的模式推进。
项目化学习核心要素包括真实的问题驱动、任务设计、解决问题、公开的成果表达与讨论,其中问题的产生源于真实的情境,这是项目化学习的关键。通过驱动性问题的引入,引导学生分解问题形成3个子问题(图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1 项目化学习问题链
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入项[2]、设计锻炼计划 初稿、锻炼计划升级与评价、出项准备、出项[2]、项目反思6项学习任务(表1),共历时10周。
表1 项目化学习任务与支架
学习全程共为学生提供10个学习支架[3](表1),辅助学生重新建构及运用跨学科知识,提升高阶思维能力以及完成相关评价。
1.核心知识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课程内容要包括体能和健康教育,而健康教育需要多门课程共同承担,体育与健康是落实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4]。本项目化学习涉及两个学科,学生要掌握的学科知识包括沪教版《体育与健身》:八年级——基础内容I——各项体能练习方法——基础理论,以及沪教版《生命科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 健康与疾病——3.1制订健康计划。
2.核心能力
通过体育与健康和生命科学的学科知识再建构,学生能够提升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从而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厘清问题解决思路,最后通过制订锻炼计划提升创新能力[1]。
“素养”不是机械性习得的知识与技能,是指在情境中获得生长性经验,再迁移创造性运用的过程。本次项目化学习要提升的学习素养包括探究性实践(锻炼计划可行性分析、实施)、社会性实践(团队合作完成展示、答辩与评价)、审美性实践(居家健身管理手册的版面设计和汇报PPT的设计)、技术性实践(体能练习方法、相关数据的测量与分析)[1]。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疫情居家不能外出,然而生命在于运动,请问你怎么保持身体健康呢?”这一现实问题,继而和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健康?如何保持健康?你掌握的知识能做些什么?”引出核心知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将驱动性问题分解为如何设计锻炼计划、如何评估锻炼计划合理性、如何展示居家锻炼成果3个子问题,教师通过入项记录单,留下学生思考的痕迹。
2.明确出项形式
通过对驱动性问题的分解,学生对成果展示环节充满期待,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预设出项形式,“以终为始”的设计思路能够促进学生围绕相关联的子问题实施各项实践活动。经过头脑风暴,选择小组答辩的形式展示居家锻炼成果,让学生的项目化学习体验更加深刻。
设计锻炼计划应该有针对性,要符合学生的需求。首先,教师提供居家健身基本原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健身观。然后,教师介绍BMI指数、腰臀比、腹部皮褶厚度3种体质评估方法及数值意义,并在课上进行相关数据测算,帮助学生完成体质上的同质分组;此外,教师提供“居家健身”视频,介绍力量训练(有器械方式、无器械方式)、有氧训练(有器械方式、无器械方式)多样体能练习方法,学生通过学科知识学习单,记录答案的前后变化(图2),帮助学生形成锻炼计划设计思路。最后,学生结合自身需求和居家条件选择适合的健身方式,完成锻炼计划初稿(图3)。
图2 学科知识学习单
图3 锻炼计划初稿
1.评价计划合理性
学生经过第1周的练习,对锻炼计划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锻炼目标有最直接的感受。教师提供运动强度评价方式与标准,讲解如何利用心率评估运动强度及心率测量的办法。教师为学生提供锻炼情况记录单,评估锻炼计划初稿内容可操作性、运动量水平、运动强度水平,并提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自评锻炼计划合理性。
2.计划升级与实施
学生掌握运动强度的评价方式与标准以后,对锻炼计划初稿进行升级(图4),从第2周实施,明确了锻炼目标,运动内容与目标相匹配,设置的运动强度更加合理,且增加了照片打卡以及家长监督点评。持续到第4周会依据体能的变化再进行锻炼计划的调整与实施,直到第8周完成居家锻炼计划。第8周时,教师组织学生介绍锻炼计划结果,提供支架7-计划闪光点推荐,引导学生从前测、后测数据的变化评估同学们锻炼目标的达成度,由此推荐有效的锻炼内容与方法,完成组间互评。
图4 锻炼计划升级稿
学生在第9周完成《居家健身管理手册》的研制,手册包括居家健身基本原则、数据自测方法与参考标准、居家锻炼计划、锻炼数据对比分析、居家锻炼心得等,完整地记录研制与实施过程,将通过出项活动展示,在出项前要做好整理归纳工作。
1.落实分工
出项活动以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小组是入项活动时候的分组,小组长作为评委席成员;活动主持人由学生自主选出;小组长组织组内分工,包括手册文本的收集、答辩PPT的制作、宣传栏的布置(共享文档),通过组内推荐或自荐的方式确定汇报人,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工作表现与项目化学习考评挂钩。教师根据评价量规(见表2)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表2 过程性评价量规
2.完善不足
小组分工完毕后,教师提供答辩流程,讲解答辩的程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方向,提醒学生检查出项准备工作,监督学生完善工作细节。
出项展示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小组答辩顺序,每组限时10分钟。教师提供出项记录表(图5),小组代表可选择其中1~2个作答,小组成员记录,其他学生作答;在每组完成答辩后,学生进行打分,完成评价。教师帮助学生汇总出项相关材料,指导学生“工作留痕”为反思做好准备。
图5 出项记录
出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教师提供项目复盘记录单并提问“如何提升居家锻炼质量?”让学生回顾实践中的收获与不足,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居家锻炼影响因素及解决办法,进一步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为项目迭代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