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视域下《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

2022-03-09 13:28罗茜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面貌音译译者

罗茜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东肇庆526061)

一、引言

中国的发展和其国际地位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故国家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如何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成为专家学者一直以来重点关注的问题。余华的作品《活着》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深受海外读者喜欢,其结果自然也离不开翻译的作用。该作品能在海外有效传播,说明它的翻译必有其可取之处。而在作品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颇具挑战的。文化负载词又称文化独特词,表示某一种文化中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的词。这类词一般包含的意思很丰富,并且通常只在一种文化中出现,在其它文化中属于空缺词。这种文化上的空缺会给翻译带来很大的障碍。研究如何翻译文化负载词对于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至关重要。因此,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研究白睿文汉学家翻译《活着》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对外翻译和传播提供借鉴。

20世纪90年代,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ussnett)在《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中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文化转向”认为既然翻译是一种文化载体,就有必要摆脱语言层面的束缚,在文化层面上研究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影响。[1]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提出:“翻译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双向交际,更应该属于一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要实现克服语言交流障碍、促进双方文化交流的目的;翻译的主旨应该是文化的移植和交融;翻译操作的对象应该是文化信息。”[2]

该理论要求,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留差异,文化因子不可翻译,只能移植,对于一些极具民族性特征的独特语言,它们形式和意义的存在代表了该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不可代替的,在其它语言中一般也找不到能完全对应的表达,此时为了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就应该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3]

因此,根据文化翻译观理论,译者应努力理解原文文化信息,在翻译时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尽力保留文化差异,以通过翻译实现文化交流的真正目的。

二、《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点

(一)《活着》中的文化负载词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词汇,翻译有难度

《活着》讲述了在当时随着内战、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徐福贵和家庭不断经受的苦难。特定社会背景下自然会有许多当时背景下的文化负载词,比如物质、社会、语言及宗教等,如图1.

图1

图1所展示的是《活着》中不同类型的文化负载词案例,这些词包含了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特殊含义,在另一种文化中是空缺的,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因此翻译起来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译者需要在理解这些特定社会背景下的词汇内涵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对应表达将其翻译出来,这是《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点之一。

(二)翻译理念要求严格,给翻译带来更大挑战

余华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对文学作品对外翻译的看法,他说:“尊重原著应该是翻译的底线。”[4]汉学家白睿文曾经在接受吴赟教授的采访时说过:“我作为译者,我觉得我的责任不是去改变他原来的面貌,而是尽量使得它原来的面貌在英美读者面前出现。”[5]作为余华作品《活着》的译者,汉学家白睿文的翻译理念和余华对其作品被如何翻译的理念是不谋而和的,而他们的理念恰好符合文化翻译观的要求。

如若汉学家翻译作品时,为附和市场或某些读者的口味,而去对原著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这恰恰是最简单的,因为用其母语复述一遍故事再简单不过。这样的译文,也许是市场所喜欢的,但是原著的面貌被改变,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留和对外传播,那我们所期待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效果其实是大打折扣的。

汉学家白睿文在翻译《活着》时,遵循了文化翻译观,尽量不改变原文的面貌,将其原本的面貌呈现在外国读者面前。这必然会给翻译带来不少的挑战,尤其是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要在尽量保留原文面貌的前提下,译出能让外国读者理解并接受的译文,这就更需要深思熟虑。白睿文作为美国汉学家,必须先充分理解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含义,然后采用合理的翻译策略以保证既能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面貌,又能易于外国读者理解,因此在翻译上是有较大难度的。

三、《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众所周知,白睿文翻译的《活着》在海外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这对于我们研究如何将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有极其重大的借鉴意义。因此,研究《活着》中白睿文翻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探讨其翻译效果极其重要。

从文化翻译观角度来看,白睿文在翻译《活着》中文化负载词用了直译、音译、音译+脚注、增译四种策略。

笔者将举例来分析说明译者对翻译策略的运用。

(一)直译

例1:她编着草鞋为我唱了一支《十月怀胎》。[6]

As she weaved a pair of straw sandals,she sang Ten Month Pregnancy for me.[7]

例1里,原文中提到的“草鞋”是中国旧社会的产物,这是一种由稻草或麦秆编制而成的鞋,它廉价又方便,一般是穷人常穿,但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草鞋已经逐渐被淘汰。《活着》这本书所描绘的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故事,“草鞋”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的经济现状,另一方面也展现出文中女人的社会身份,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该物质文化负载词在英文中是空缺的。如果将这个词拆开,无论是“草”还是“鞋”都能在英文找到比较对等的词汇,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直接采用直译的策略,既保留了原文词汇的形式与意义,同时也将一个陌生的词汇组合引入到英语中,既做到了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移植文化,又做到了尽量保留差异,也切合了“文化翻译观”的理念。

例2:私塾先生说我是朽木不可雕也。[6]

My teacher used to say I was a rotten piece of wood that could not be carved.[7]

例2中的“朽木不可雕也”是用腐烂的木头没办法再雕刻来比喻一个人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出自《论语》,是中国特有语言文化负载词,在英文中并无相对应得表达。此处,译者没有直接用英文表达其寓意,而是按其字面意思直译,遵循了“文化翻译观”,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面貌,又有助于实现文化的移植,该译文也能让外国读者明白其所表达的意思。

(二)音译

例3:我带着他进去坐下,花了九分钱买了一碗面。[6]

I brought him in and paid nine fen for a small bowl.[7]

例3中的“分”是中国的法定货币基本单位“元”的百分之一,人民币中面值最小的钱币。“分”在此作为中国特有词汇,在英文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分”也并不等同于“cent(美分)”,故不能将“九分钱”译为“nine cents”。译者也并没有根据货币换算将“九分钱”译成对应的美分(cent)值,而是采用了音译的翻译策略,将其直接译为汉语拼音“fen”,让其以原面貌面向国外读者,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尽可能地将这一概念对外传播,让国外读者更多地了解到中国货币面值原汁原味的表达,实现文化的移植。

例4:仆人高兴坏了,他像是要跪下来给连长扣头。[6]

The servant was so happy, I thought he was going to kneel down and kowtow to the commander.[7]

例4中“扣头”一词,即叩头、磕头,旧时最郑重的一种礼节,伏身跪拜,以头叩地,是中国特有的行为文化负载词。译者并没有将其按释义来翻译,比如译为“to kneel and touch the forehead to the ground in expression of deep respect”这种很适应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的译文。而是直接用其音译版本“kowtow”(该词已被收录牛津词典),说明译者一直在践行自己的翻译理念——“尽量使得文章原来的面貌在英美读者面前出现”,也遵循了文化翻译观的理念。“kowtow”一词虽已被广泛接受并收录词典,但还是要在不断地使用中加强其传播文化的作用。

(三)音译+脚注

例5:我们徐家有一百多亩地。[6]

Our family had over one hundred mu of land.[7]

Note:Chinese unit of area is equivalent to 1/7 acre or 0.0667 hectares.[7]

例5原文中出现的“亩”是中国土地面积单位的表达,在英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英文词汇。对于“亩”的翻译,译者并没有将其通过换算来译为国外读者熟悉的面积单位表达,而是采用音译的方式,将其译为汉语拼音“mu”,并且,这一字并不常见且不容易理解,译者考虑周全,为其加上脚注,这样,对于完全不懂又想弄清这一词含义的读者来说就很方便,翻看一下脚注就能快速理解,也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实现了较好的文化传递。

例6:队长陪着城里请来的风水先生在村里转悠开了。[6]

The team leader accompanied the town fengshui expert on a leisurely stroll around the village.[7]

Note:Fengshui,also known as geomancy…that will have the greates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fortune of the individual,family or company that uses it.[7]

例6中原文提到的“风水”来源已久,风指的是元气和场能,水指的是流动和变化,所谓“看风水”指的就是研究环境和宇宙规律的相地之术。该词为中国特有词汇,译者在此采用音译+脚注的翻译策略,音译能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将原文面貌展示在读者面前,而“风水”这一词较为复杂,对于外国读者而言,这是他们文化里没有的概念,不作解释读者很难理解,因此加上脚注便于读者的理解。音译+脚注的翻译策略既能让国外读者了解到中国有“风水”一说,也能深入地了解到风水的含义,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显著作用。

(四)增译

例7:我念过几年私塾,穿长衫的私塾先生叫我念一段书时,是我最高兴的。[6]

I studied for a few years at an old-style private school. When the school teacher,wearing the traditional long gown… it was my happiest moment.[7]

例7原文中出现的“私塾”和“长衫”均为中国物质文化负载词。其中“私塾”指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私人办的学校。“长衫”是指长褂、中式长衫等,民国时期中国人以此为常礼服。译者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时,采用的是增译的翻译策略,比如“私塾”的翻译增译了“old-style”,让读者能明白这是中国旧时的一种私立学校;对于长衫的处理也增译了“traditional”。译者对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能让外国读者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旧时的物质文化,从而也更好地中国文化传播出去了。

例8:二喜提着一瓶黄酒,咧着嘴笑个不停。[6]

Erxi was carrying a bottle of yellow rice wine and couldn’t stop smiling.[7]

例8中的“黄酒”又叫米酒,属酿造酒,是世界三大古酒(黄酒、啤酒、葡萄酒)之一。黄酒源于中国,且为中国独有。在南方,黄酒以糯米为原料;在北方,黄酒以黍米、粟及糯米为原料而酿造。“黄酒”为中国物质文化负载词。此处译者对“黄酒”的翻译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增译,按字面意思直译为“yellow wine”,呈现给外国读者的是它是一种黄色的酒,再增译“rice”,译文“yellow rice wine”能让读者了解该物质的性质、颜色,还能知道这种酒的原料是米,从而清楚这“黄酒”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酒。因此,此处译者采用增译的翻译策略,既在尽量保持原文面貌的前提下,让读者了解该物质的各项信息,将中国文化较好地传播出去。

四、结语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文化负载词的对外翻译从来都不是简易之事。如何翻译文化负载词,才能将中国的文化实质性地传播出去,非常值得探究。本文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研究白睿文汉学家翻译《活着》中的文化负载词策略,涉及直译、音译、音译+脚注和增译四种策略,这四种策略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及中国文化实质性地对外传播,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我们今后的翻译提供更多借鉴,以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猜你喜欢
面貌音译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新·面貌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英文摘要
日本直销商面貌写真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
英汉音译规律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