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交流是人类文明在文化交流领域的重要交往方式之一,它承担着促进各国各地区沟通与共同进步的重大使命。1872年120名留美幼童开启了中国官派留学序幕,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留学大潮,不仅帮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更以教育救国为目标,成为中华民族向先进国家学习、培养人才、救亡图存的重要途径。中南民族大学李永副教授与武汉工商学院顾晓莉老师合著的《中国近代留学教育活动史研究》(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留学生出洋进程为主线,以“弱国子民”受屈辱的历史为辅线,以新的结构、新的视角再现了晚清民国百年留学教育图景。
首先,该书效仿纪事本末体,以留学进程为序,分为招生、考试、出行、管理、学业、生活、社团、余论八个专题展开叙述。全书主线是一部中国人开眼界、求新知的历史,辅线则是一部“弱国子民”在异域受屈辱的历史。双线并进,使该书的内涵更加丰富饱满。同时,该书全部二级标题使用七字,简洁凝练,用心良苦。写作手法上,该书以教育活动史的研究理念为指导,将宏观背景与微观叙事的研究方法融会贯通,围绕着教育救国的大背景,从留学前的动机、留学中的刻苦学习,学成后的归国效力中,全面展现了留学生群体努力学习西方,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发展历程。
其次,该书对以往研究中常常付诸阙如或一笔带过的海外留学活动开展了专题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留学史研究蓬勃发展,不仅有留学史料汇编,更有多部大部头通史著作。但多年来,多数的学术成果更关注国家的留学政策、管理手段,留学生出国前的生平及归国后的贡献或影响,对留学生在海外的学习经历缺乏关注。该书重点关注了留学生在海外的学习、生活、社团等内容,而且通过对多方史料的采集和利用,关注了除留学生精英群体以外的普通留学生群体,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留学史的研究对象。
再次,该书在史料挖掘的广度和深度上下了功夫,以支持细节性描写。一方面,该书史料收集广泛而系统,有政府公告、制度文件,也有地方史志、报刊文摘,以及留学生的回忆录、访谈记录等。另一方面,该书注重细节描写。比如,详细记叙了留学生出洋时的心态变化,不少留学生吃不惯牛奶、西点,经常会腹泻或者生病,途径发达国家或者同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留学生会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感慨。
最后,该书提出的“不以成败论留学”对百年留学教育的评价是客观的。百年留学教育实现了“教育救国”与“留学以不留学为目的”的二元统一,留学生对中国制度与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求索做出了重要贡献。与全书关注留学生海外生活相呼应,该书在结论中也特别探讨了留学生的双重文化认同问题,认为这是留学生引进西方文化、改造传统社会的源动力。
总之,该书史料运用详实丰富,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结构严谨、内容充实,不仅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发展,也为学界同行深入研究留学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