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科大概念统领下的教学设计

2022-03-09 13:29温远松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迁移学科核心素养

温远松

[摘要]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硝酸的氧化性”教学为例,阐述通过“提炼学科大概念、发展学科大概念、运用学科大概念”来实施学科大概念统领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学科大概念;学科核心素养;迁移;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1]提出,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为此,新课标凝练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强调“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科大概念统领教学,实现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教学转变,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渠道。

下面以2019年出版的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以下称新教材)[2]“硝酸的氧化性”教学为例,说明如何实施以学科大概念统领教学,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聚焦教学内容,挖掘学科大概念

所谓学科大概念(又称为学科思想、核心观念等),并非指学科中某一具体的概念或方法,而是这些具体知识背后的能反映学科本质、更为核心的、具有普遍性和广泛解释力的原理和思想方法,可运用于新的情境,具有持久的可迁移应用价值[3]。从学科本质出发,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学科基本思维方式以及学科知识价值,可以分析和提炼具体内容所蕴含的学科大概念。

“硝酸的氧化性”是新教材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中的重要内容,教材以浓硝酸、稀硝酸与铜反应为例,说明硝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硝酸的浓度不同,与金属反应的产物也不同。

假如将教学定位于了解浓、稀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可氧化金属、非金属、某些有机物及其它还原性物质,掌握浓、稀硝酸与Cu反应的规律,了解浓硝酸的钝化作用等,那么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就停留在记忆、辨识等浅层学习层面,学生所获得的是具体的、不可迁移的“死”知识,难以转化为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能力,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帮助不大。

事实上,学生此时已经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知道硝酸是强酸,在水溶液中以H+和NO3-的形式存在,容易理解HNO3所表现的酸的通性就是H+的性质,发生的反应为离子反应。但由于强氧化性是HNO3的特殊性质,学生对HNO3的强氧化性的理解,容易停留在“HNO3分子”的层面,只知道硝酸作强氧化剂是由于“HNO3分子”中+5的氮处于最高价,容易得电子,却往往忽略硝酸作强氧化剂,其实是NO3-在酸性条件下得电子,同样是NO3-,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得电子能力并不强,即NO3-得电子的能力与溶液的酸性有关。在无“现成”硝酸的情形下,含NO3-的溶液在酸性增强时,也能表现出“现成”硝酸的强氧化性,这种规律也适用于ClO-、ClO3- 、IO3-等离子。

因此,笔者认为,这一主题的学科大概念可以是“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既与核心元素的价态有关,又与物质的形态、溶液的浓度和酸碱性等因素有关”。该大概念统摄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多个概念和诸如NO3-、ClO-、ClO3- 、Cl-、IO3-、I-、S2-、SO32-、Fe2+、Fe3+等许多氧化剂、还原剂在不同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聚焦问题解决,发展学科大概念

实施大概念统领下的教学,教师应创设情境,設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驱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具体化学知识做深入的思考,建构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从学科大概念的高度,梳理概念体系,整合相关知识,使知识结构化,把握其中的学科思维方法,并主动迁移运用于考察事物和解决问题。

基于此,对“硝酸的氧化性”教学进行设计,关键环节的教学过程如下:

实验探究“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得出“浓、稀硝酸均具有强氧化性”“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的结论(过程略)。

[提出问题]硝酸的强氧化性是溶液中的哪种离子在起作用?

[学生]提出假设:①硝酸的氧化性是H+的作用;②硝酸的氧化性是NO3-的作用;③硝酸的氧化性是H+和NO3-的共同作用。

[教师]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哪种假设成立。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汇报、交流、讨论实验方案→选择、优化、完善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案。

[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①向2mL 4mol/L盐酸溶液中加Cu片,无明显现象;②向2mL饱和硝酸钠溶液中加Cu片,无明显现象;③将①②两试管中溶液及Cu片混合,加热,Cu片上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浅绿色,试管口出现红棕色气体。

[得出结论]硝酸的氧化性是H+和NO3-共同作用的结果。NO3-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无强氧化性,在酸性溶液中有强氧化性。

[教师]你对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有何新的认识?

[学生]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不但与核心元素的价态有关,还与物质所处的环境有关,如溶液的酸碱性、溶液的浓度等。

设计意图:

学生在解决“硝酸强氧化性的实质”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抽象概括,得出规律,深化对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理解,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大概念。

[提出问题]

①Fe2+、Na+ 、NO3-、SO42-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Fe2+、 H+、NO3-、SO42-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吗?

②向Fe(NO3)2溶液中滴加鹽酸,请预测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

③请设计实验检验某无色溶液中的NO3-。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将获得的学科大概念迁移,解决硝酸盐的相关问题,既巩固这一课题所学知识,又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资料]FeSO4补铁剂易被氧化,吸收率较低;血红素铁补铁剂是Fe2+与卟啉形成的配合物,不易被氧化,吸收率高。

[提出问题]阅读资料,说一说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还与那些因素有关?

[学生]Fe2+的配合物比Fe2+稳定,不易被氧化。可见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不但与核心元素的价态有关,还与物质的形态有关。

[师生小结]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既与核心元素的价态有关,又与物质的形态、溶液的浓度和酸碱性等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

让学生重新审视“铁盐和亚铁盐”的有关性质,将不同阶段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联系起来,探寻其上位概念,拓展和丰富认识维度和认识角度,发展更具统摄性、更具解释力、更具迁移价值的学科大概念。

三、聚焦评价与反思,运用学科大概念

学生是否形成超越具体化学知识的学科大概念,能否运用学科大概念“远迁移”至陌生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学习评价进行检验;以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反思、完善,又可以反过来提升学生学科大概念的理解水平,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以解释、分析与应用等认知活动来解决化学问题,是常用的评价方式。以下是笔者设计的一组评价问题:

①请解释:KMnO4的氧化性在酸性溶液中比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强,在酸性溶液中的还原产物为Mn2+,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的还原产物为MnO2。

②同为-2价硫和+4价硫,为什么H2S容易与SO2反应:2H2S + SO2 == 3S↓ + 2H2O,而S2-和SO32-却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

③稀硫酸与铜不反应,硝酸与铜反应生成Cu(NO3)2。工业上往往用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与铜反应生产CuSO4,为什么?试分析其反应原理。

④向萃取了I2的CCl4溶液中滴加足量40%NaOH溶液,边加边振荡,该操作称为“反萃取”,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I2 + 6OH- = 5I- + IO3- + 3H2O。将“反萃取”所得的水溶液“酸化”,能析出紫黑色的碘,试分析“酸化”过程发生反应的原理,并写出离子方程式。

大概念的学习是一个持续而深入的过程,需要以适合学习者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方式来表达[4]。学生在对具体的知识、概念进行纵向向上的抽象、概括,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大概念后,再纵向向下地运用学科大概念分析、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可以看出,以学科大概念为统领的教学超越了具体知识的教学,是“素养为本”的教学。在学科大概念的引领下,学生逐步拓展和改造知识结构,逐步领悟学科思维方式,逐步认识学科价值和精神,最终理解学科本质,建构学科核心观念,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晶,毕华林主编.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5-16.

[3]何彩霞.以大概念引领学生思维发展——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探讨[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9):40-44.

[4](英)温·哈伦编著.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M].韦钰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6:1-12.

猜你喜欢
迁移学科核心素养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谈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迁移策略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政课教学研究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