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

2022-03-09 05:40任雪莲
大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

任雪莲

[摘 要]文章对菏泽市三所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展开问卷调查,发现75%以上的学生对这项工作表示比较满意。采用SPSS20.0单因素分析,发现满意度在不同的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就读专业及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深入分析原因并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资助需求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模式提升资助成效、完善大数据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式、提升困难学生认定的客观性和精准性、拓宽资助渠道提升资助育人能力等措施,探索改进地方高校精准资助育人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菏泽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调查;满意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1-0188-04

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纳入“十大”育人体系,强调资助育人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是扶困、扶志和扶智的有效手段。高校学生作为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其意见最能反映问题的真实情况。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对当前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满意情况,发现和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需求变化的特点,提出改进资助工作的意见,以进一步优化地方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提升政策实施效果。

一、现状调查

(一)方法和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菏泽学院、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菏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986份,回收有效问卷2025份,其中男性780人,女性1245人;大一1458人,大二363人,大三138人,大四66人;文史类专业300人,理工类专业1725人。

(二)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由调查者根据研究目的,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而成。问卷使用前随机选取35名在校学生进行预调查,并做相应修订和信度檢验,信度系数Cronbachsa=0.906,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

(三)数据处理

数据收集完成后进行数据录入,并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进行单因素分析时,数据主要为分类资料,采用卡方分析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0.05作为检验水平。

(四)调查结果

1.总体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3.19%的学生对学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非常满意,42.22%的学生比较满意,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学生均为1.33%,具体信息见表1 。

2.不同群体满意度情况。对不同群体学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学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因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就读专业及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等的不同,群体间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2。

3.模式不足情况。对现有资助模式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存在“竞贫”现象,认为资助重物质而轻精神帮扶和能力提升、缺乏后续反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科学性不够,助长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等、靠、要”思想,这样的学生占资助学生的30%以上,具体情况见图1。

二、结论及原因分析

(一)结论

调查显示:75.41%的学生对当前精准资助育人工作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对于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77.48%的学生比较了解或基本了解;从资助效果来看,73.63%的学生认为现有的资助项目基本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98.22%的学生能够专心学习而不必为生活担忧,97.63%的学生更善于团队协作、与人沟通,98.52%的学生更乐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菏泽市高校落实国家各项帮扶政策到位,取得了较好的资助效果,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同。

但调查同时显示:50.96%的大学生认为存在“竞贫”现象,45.33%的学生认为重物质轻精神帮扶、能力提升有限,36.89%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缺乏科学性,36.59%的学生认为资助过程缺乏后续反馈,30.67%的学生认为现有资助模式助长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靠、要”的思想等。这说明现有资助模式还不完善,在具体的工作推进中还存在改进和完善的空间。

(二)原因分析

1.政策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是否了解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的调查中,22.52%的学生表示对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不太了解,这说明菏泽市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没有实现政策信息的全面、及时、无死角立体式宣传。在“您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您所在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的调查中,77.78%的学生选择了学院教师、辅导员、同学,这说明当前菏泽市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还没有做实、做细,资助政策宣传的渠道、形式和工作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2.资助模式优化调整滞后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变化。24.59%的学生对当前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一般及以下,60.59%的学生表示在开展好物质资助的同时,需要加强精神资助。从数据可以看出,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高校精准资助模式的优化调整速度跟不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群体的不断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物质资助,而是精神层面以及全面发展的需求,他们希望获得人格上的平等和尊重。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的科学性有待提高。36.89%的学生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缺乏科学性:一是在个人申请过程中,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自尊心强不愿意主动申请助学金,有的学生受利益驱使提供虚假证明导致认定容易出现偏差。二是在学校认定环节中,个人的消费观、消费方式导致有些学生的消费水平和家庭经济情况不对等,评议小组在讨论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时常常会以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他们的日常消费和辅导员、班主任教师掌握的家庭经济情况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这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

4.现行资助模式的育人导向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随着高校资助比例的不断加大,许多学生对助学金产生了依赖心理,助长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靠、要”的思想。另有一些学生抱着不要白不要的心理,不管家庭经济情况如何,都竞相申请助学金,导致出现“竞贫”现象。二是部分受资助的学生不是将资助化为学习奋进的动力,而是将助学金用在了高消费方面,肆意挥霍助学金,甚至产生攀比心理。三是在当前资助模式中助学金下发后监督措施较少,对在助学金申请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学生追责力度不够,不能及时发现获助学生中存在的铺张浪费现象,使助学金在广大学生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大打折扣。

5.地方高校资助能力相对不足。26.37%的学生认为现有的资助项目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42.96%的学生表示他们获得的社会组织/个人的资助非常少,而这是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高校的共同困境。一是高校驻地经济落后,获得社会和企业资助的资金很少,资助的主要是国家财政支持;二是高校驻地工业和服务业不发达,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为困难学生提供实践性、发展性资助的路径少;三是地方高校专门从事资助的工作人员的数量配比不足,要开展好资助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難。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多维度立体式宣传,提升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一是利用时间节点集中宣传,如每年的招生宣传、新生入学、寒暑假家访时间,通过宣传彩页、开通学生资助咨询热线、新生资助政策解读报告会、家长座谈会等,对学生和家长宣传资助范围、资助标准、资助程序等重点政策内容。二是创新宣传方式,将资助政策信息的常规宣传途径与新媒体相融合。利用学校资助网站和各二级学院网站、学院的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经常推送国家、学校相关资助政策或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先进人物等。三是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资助宣传教育活动,如奖助知识竞赛、辩论赛,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的演讲、征文活动,奖助学金获得者的优秀事迹报告会,励志奖学金获得者经验交流会等。

(二)紧跟时代发展需求优化调整资助模式,提升资助的针对性和实施效果

高校资助工作要紧跟社会发展变化,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为目标,围绕学生成长、发展需求,聚焦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等时代特征,将举办座谈会、设立意见箱等线下方式和网站、微信公众号、问卷星等线上调查方式相结合,不定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及时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逐步完善资助模式的优化调整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强化资助模式的资助效果,提升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

(三)完善以大数据为主要支撑的认定模式,提升困难学生认定的客观性和精准性

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必须加强精准施策,学生资助工作要突出“准”[1]。紧跟数字时代的发展,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建立学生的信息数据库,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进行分析和研判。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量大、数据精准的优势,综合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民政、扶贫、税收、财政等相关信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综合认定,提高认定的精准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真正做到“雪中送炭”式精准资助[2]。同时,高校要与地方扶贫、教育、财政等部门做好协调与衔接,充分利用地方的扶贫信息平台,整合资源,建立信息沟通、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高校资助工作的外部合力,更好地落实国家精准化扶贫的要求[3]。

(四)进一步强化资助育人理念,提高受助学生的成才概率

学生资助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4] 。新时代的学生资助工作要坚持资助育人导向,遵循“经济助困、思想解困、能力扶困、爱心帮困”的帮扶理念,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构建资助育人质量体系,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一是多途径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发挥全体任课教师的作用,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教育;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健全学生道德档案,完善诚信激励与惩罚机制。二是逐步减少无偿资助,增加有偿资助。“从资助效益来讲,各种资助方式的优先排序为: 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5]。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助学贷款解决学费、住宿费;拓展勤工助学渠道,提高勤工助学补助额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费,做到“应勤尽勤”,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自立自强能力。三是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日常跟踪管理。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态度、课堂纪律、消费习惯、生活作风等日常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干预,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争先创优、争做榜样,同时对于他们在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助力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全面发展。

(五)拓宽社会广泛参与的资助渠道,提升地方高校资助育人能力

实践证明,高校教育中的学生资助体系不能单独依赖政府和学校自身的发展,还需要社会团体承担部分的学生资助资金[6]。因此,要强化宣传引导,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会支持体系。政府要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制订企业有关税费减免政策,激励一些有能力的社会团体捐资助学,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在高校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助基金,发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地方高校在积极争取国家奖、助、贷等资助政策倾斜的基础上,一要加强与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所在地政府的联系,使对困难学生的资助与地方政府对困难学生家庭的帮扶形成合力,提升资助效果;二要广泛动员优秀校友捐资助学,号召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捐资助学的先进典型,营造关注、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奖学金或助学金、订单式培养、提供实习机会等途径参与到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之中,这样既可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又可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实现互利共赢。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总攻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评论之一[N].中国教育报,2020-04-27(1).

[2] 田立新,念金波,郭芳伶,等.新时代“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J].高校辅导员,2018(6):51-54.

[3] 孟国忠,农春仕.大数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转型与适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74-76.

[4] 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N].人民日报, 2018-03-01(13).

[5] 姚臻.大学生资助工作视域下育人体系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06-108.

[6] 魏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美国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2020(3):75-77.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
浅谈构建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体系
发挥学生党员在高校“精准资助”中的先锋作用
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资助新模式初探
社会工作的价值与方法在高校 贫困生精准资助中的应用
精准扶贫视野下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探究
高校建立“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刍议
“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