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的诸多优秀品质中,文本的张力可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这种张力既包含了文本自身所投射出的社会现实的复杂构成,也包含了在这种投射中作者所预设的文学理念以及对世道人心的细心体认和价值追求。这于阅读者而言,除了获得不同层面意义上的感动之外,它会带给人们更深刻和更悠长的思考。在我看来,杨健棣的中篇小说《洗洁精》正是具有这样的品质。
《洗洁精》主要讲述了“我”(小名二丑)高中毕业后,跟随小学同学李庚须进城打工结识了工友瑞红和小东北。后因变故,“我”、瑞红、小东北一起回到“我”的家乡——冀中平原上的武垣县。“我”与瑞红相爱同居靠做洗洁精维持生活,小东北留在县城打工。后来在瑞红的鼓励下,“我”考上了县里的辅警。身份和岗位的变化以及辅警的工作经历让我在懵懂和“本能”之间不断进行着模糊的坚守。最后瑞红离开我去了日本,小东北也因我而被害。但“我”的坚守却愈加坚定。小说的背景是二十年前的中国乡村社会。彼时市场经济的大潮波涛汹涌,城市化进程正在急速推进。这一进程正在征调着各种力量、各种观念和各种行为来共同参与,同时所谓的底层问题也正在凸显。但小说并没有将这一过程正面地、直观地向我们呈现。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有意地滤掉了那些宏观的、巨大的场景。比如进城打工时没有去表现轰鸣的工地,描写乡村也仍然是那样的料峭、荒寒,即使写县城这样的现代化的中转之地,也仅限于一个小小的KTV包房场景。但作者又时时刻刻地通过具体意象来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城市化进城中各种跃跃欲试的力量,并借此将小说的触角伸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比如,作为打工者瑞红还没有离婚便与人同居问题、刘大脑袋的小额贷款公司问题、榆林村村长孙长友如何带领村民“致富”问题(小说中着意写出了这位村长鹤立鸡群的小楼和欠债不还被追讨的情节),以及王振从辅警到国家干部再到因奢靡而死等问题……当然,在我看来,小说更为的尖锐的部分还在于,通过对世俗烟火的真实描摹,特别是通过“我”的辅警经历,直面了彼时中国社会的治理问题,尤其是乡村社会的治理问题。我以为,这才是这部小说的复杂构成所在,也是其张力和尖锐性所在。
小说的张力还表现在对“我”的形象塑造上。“我”是淹没在最为底层的芸芸众生当中的一员,最高的理想就是在进城之后立下的“不能让李家佐村的人小瞧”之志,除此之外似乎没有更为明确的目标。因此艳羡过郑伊健的潇洒、崇拜过女星钟楚红,工地上打过架、也帮着小额贷款公司讨过债,过着与别人一样的世俗烟火的生活。即使认真复习参加辅警招聘考试也是在瑞红的督促之下,甚至给别人送礼走后门。但不管怎样的一幅世俗烟火图,“我”始终恪守着良知底线,始终知道应该坚守着什么。特别是在自己当上了辅警之后,一种岗位意识和身份意识都既唤醒著已有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从这身制服中获得了力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父亲的远离“心眼子密实”的告密者和留神“有点儿爱小的人”的教诲给了我一种本能的底线。从小说的叙事内容上看,不论是“心眼子密实”的刘大脑袋还是“有点儿爱小的人”的李庚须最后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虽然这一点多少反映出了一些因果循环的陈腐的文化观念,但却体现了作为特定时代和特定区域中的文化与行为格局。二是辅警虽然不是正式警察,但毕竟也是社会安定的保护者和社会正义的维护者,因此在处理与王振之间的关系上,始终保持着戒备和底线。“我”始终以在刑警队工作为荣并坚持着最终要回到刑警三中队,其实也正是从一种非常朴素的角度来追求对正义的坚守。也许从作者的角度而言,是想写出一位辅警在当今社会中的普遍形象和他们的生存状态,毕竟在此前的文学叙事中我们作家对此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但我更愿意将这一形象贯通起来,更愿意从平凡性、世俗性和底层性的角度来挖掘其中的内蕴和张力——充满了一种生存本能的目的和韧性——这是生活着的大多数。我相信这是作者对生活和生存细心体认的结果。
小说起笔于腊月二十三寒冷的早晨,似乎是定下了一个灰色的调子,其中也通过不同情节的设计表现了底层众生的生存艰辛,但其实整个小说叙述下来却是充满阳光和温暖的。比如“我”和瑞红之间虽然有着情爱关系,不过总体而言则是温暖占据着主流。瑞红跟随“我”回到老家,卖力做活儿,勤俭持家,督促我考辅警,肯出钱走后门。这写出了底层人的朴实、善良。而瑞红更令人感动的则是在回老家上火车前将制作和销售洗洁精攒下的一万多元钱存折交给了我。“洗洁精”的意象在此获得了意义上的升华。再比如,小说写了“我”和中学同学郭佩佩之间的有限交往。郭佩佩的高傲、冷漠并没有妨碍“我”对她的关心,“我”甚至对她从家暴中解脱出来而高兴,凡人的善良也于此尽显。即使像李庚须这样的犯罪嫌疑人,“我”也并没有冷漠对之,没有拒之千里之外。比如刚进看守所时给他点烟,把他关在与同村人刘大脑袋一个房间,后来又帮他联系许探长等。在法律层面这些做法是否合适另当别论,但从伦理层面而言,这些也都透射出了世俗的温暖与阳光。不过我以为,在这些温暖与阳光叙事中,最值得注意的也许应该是着墨不多的小东北。小东北义气、伶俐,能够给人温暖,敢于仗义执言,是底层正义的代表。尽管是打工者、漂泊者,但却正是他们这些底层的芸芸众生参与维护了我们社会的秩序。在叙事中,作者把这些温暖隐藏在烟火气里,隐藏在世俗的纠葛里,隐藏在不经意的生存境遇中,总是让人在不经意间生出朴素的感动。这样一种叙事格调和叙事策略,除了显示作者叙事技巧的成熟之外,也体现了作者写作重心向下、不断贴近脚下土地的创作姿态。
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这种特色不仅在于作者对东北方言和冀中方言的掺杂使用,更在于作者在使用语言时能够根据话语对象的不同进行快速转换并精准把握,充满“土味儿”的叙述中展现了非常实在的来自土地的生活气息。这体现出作者对语言的讲究与创作上的深厚功力。
作者简介:周景雷,1966年出生,辽宁大连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作家协会特约评论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辽宁省“兴辽英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现为辽东学院教授、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