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晓
母语的流淌,是一种血脉的奔腾,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应该植根在民间大地的土壤里拔节生长。打开中国现代老课本,最让我心动的,还是语文。
我认识的一位女作家,这个当年打着火把赤脚翻越大山求学的乡下女娃,有天跟我聊起过,她一直很喜爱语文课,一本《新华字典》让她翻了好多遍,尤其是中学时代的庞大阅读量,成为她青春期与精神脉络的发育史。她还告诉我,正是中学时代的阅读与积累,让她萌发了作家梦,让她独立地思考人生,她感谢母语的优雅深沉之美。
母语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我们,引领着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史记,需要母语的书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热爱,也理应是对母语的热爱。语文课,就是对我们母语的学习与温故。我理解的语文课,也是灵魂课。灵魂课,更需要我们享受阅读的生活,通过阅读,让自己微小的人生变得谦卑,最后又通过阅读的哺育,让卑微的人生还原到博大,成全了精神上浩瀚的故乡,无形中树立起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在电影《山河故人》里,影片中那位到澳大利亚陪读的父亲,与青春期叛逆的儿子,有了深深隔膜。其中父子之间最大的隔膜,就是语言的陌生,留学的儿子,已彻底不会说汉语、写汉字了。于是父子之间的交流,只能通过父亲纸与笔写出的汉字、儿子电脑上敲打出来的英文,让请来的女翻译做父子之间最缓慢的沟通。影片中,那片隔在澳洲与中国之间的浩瀚太平洋,就像一个横跨在父子之间宏大无边的心灵黑洞,这是失去母语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