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平/江苏省宝应县农业农村局
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镇牌坊村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将党组织与基础网格同步设置,使网格化党建与村居治理同步推进,构建科学合理、健全完善的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的基层党建工作网络,实现了基层党建全覆盖、社会动态情况全掌握、公共服务无遗漏、社会管理无缝隙的目标,真正做到了小网格大民生。该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文明村”“扬州市文明村”等称号。
“8+117”使乡村治理更有力量。牌坊村面积10.6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9032.38亩、水面913.8亩,共有11个村民小组886户、3212人。乡村治理涉及的内容多、头绪杂。牌坊村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在困难面前勇挑重担,真正体现“主心骨”的力量所在。牌坊村共有党员117名,在编村干部6人、后备干部2人。该村着力提升党总支的战斗力和整体活力,扎实推进乡村治理工作。一是服务好“三大群体”。牌坊村常年开展文艺演出、休闲娱乐、居家生活、课外辅导等活动,努力服务好老年群体、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三大群体。2021年该村为“三大群体”开展各类服务活动13次,服务对象300多人次。二是定制“爱心套餐”。常态化开展关心关爱弱势群体、帮助回乡大学生创业就业、扶持种养大户生产经营、帮办创业企业开办运营和服务劳务转移输出农民5份“爱心套餐”。三是开展慈善公益服务。成立村级慈善工作站,携手县阳光志愿者协会开展志愿服务,不断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在每年春节、“六一”、中秋、重阳等节日,积极开展助老、助学、助困等慈善公益服务活动,让困难家庭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结对脱贫家庭,定期开展“回头看”,千方百计巩固脱贫成果。
“铁脚板+网格化+大数据”使乡村治理更为精准。牌坊村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铁脚板+网格化+大数据”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一是成立村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将全村划分为3个大网格、11个微网格。组建网格队伍,聘请“中国好人、全国公安二级英模、江苏省时代楷模”李树干担任总网格长,配备4名80后村干部充实网格员队伍。在规范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依据常住人口、网格区域、党员分布等情况科学划分治理网格,把党小组建立在网格上。二是积极创新“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网格治理模式,大力推行“网格化+微服务”,不断拓展治理与服务内容,着力强化有效治理与精准服务。由于实施万顷良田项目,该村新村组村民老范被集中安置到集镇红枫苑小区,并由村在跃进组统一规划新建了农民生产房,原来的农田还由其耕种。进城上楼的老范还被村“两委”推荐给红枫苑小区物业,成为一名小区管理员,主要为同样安置在红枫苑小区的300多名本村村民提供服务。许多牌坊村民和老范一样,在村里有生产房,农忙时种田;在集镇有安居房,农闲时上班,不但仍然保持着那一份农民情结,还增加了工资性收入,提高了生活条件。三是注重常态长效治理。大力开展精细化管理、常态化治理,变突击整治为常态化治理、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防范、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实现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依托网格载体,强化网格建设,制定网格管理制度,绘制网格分布图,公布网格员联系方式。村级网格员和党员志愿者每天坚持下网格走访,收集民情民意,排查安全隐患,有效掌控村级范围内的大事小情,让整个网格罩上了“安全服”。
“票决制”使乡村治理更加民主。牌坊村建立“票决制”,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乡村治理的落脚点。一是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组建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协商议事办事组织,定期、不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将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的村级事务、“三资”管理、年终收益分红、兴办公益设施等重大事项进行广泛协商、民主讨论,提升了村级民主建设水平。对村级“一事一议”项目采取“票决制”的办法进行表决,做到了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办,真正体现了全过程民主。二是采取邀村民共商、与村民共建、同村民共享的方式,积极举办“你来提,我来办”活动,为村民帮办了一批实事好事,解决了一些急难愁盼问题,深受广大村民欢迎。村里在协商议事的基础上,持续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宜居环境质量。先后投资30多万元建设垃圾分类站50个,并在部分生产组实施垃圾分类试点,安排保洁员全天候保洁,垃圾日产日清。三是搭建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打造村民精神家园。把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纳入“一事一议”范围,争取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投入290多万元新建村民休闲广场,配有村民大舞台、健身步道、篮球场等文体设施,为周边群众健身、娱乐提供了好的场所,改变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环境。
塑造“三风”使乡村治理更显活力。牌坊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把村风、家风、民风的塑造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反对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引导重点农户远离赌场、酒桌、迷信活动,进一步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一方面坚持示范带动,积极参与县镇组织开展的“宝应好人”“氾水好人”“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十星文明户”等评比活动,涌现出“中国好人”“江苏省时代楷模”李树干等一批先进典型,孝老敬亲、诚信友爱、崇德向善、守望相助的“同心圆”越画越大。另一方面坚持堵疏联动,对于不文明现象进行严堵,积极配合县镇开展打黄扫非、扫黑除恶等工作,切实净化社会风气,奠定了和谐农村基础。
“三资”管理使乡村治理更有保障。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先导,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障乡村治理顺利推进。一是发展农业产业促增收。立足村级生态资源优势,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高效设施农业1000亩,引进中宝德园有限公司发展有机农业2000亩,引进上海福岁乐有限公司发展特水养殖1000亩,逐步形成了“地作”牌有机大米、“湖西”牌糯米香醋和“江海21号”大闸蟹等农业品牌,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二是抓好税源培植促增收。主动联系对接有关企业,成功引进南京某大型建筑企业到该村注册分公司。2021年实现工业开票2596万元,国税入库83.3万元,引进税源76.8万元。三是加强“三资”管理促增收。组织村“两委”班子、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共同丈量土地数据,并及时进行公示。特别是对在淮安市金湖县范围内的“飞地”,多方协调对接当地政府,由职能部门协助进行卫星定位、勘界立碑和登账造册。仅此一处,全村就增加了耕地110.6亩,通过公开发包,每年为集体增收近12万元。对管理不规范、发包效益明显偏低的资源,及时止损,并组织其到产权交易平台公开发包竞标。购置集镇沿街商铺公开招租,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2021年,该村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416.1万元、集体经营性收入304.6万元,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显著提升了各项服务的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