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骅/江苏省扬中市林业局
发展现代林业是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必须主动作为,持续深化改革,用更优的森林覆盖率、更美的人居环境、更强的林业产业、更高的就业创业、更好的治理成效,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早日建成“强富美高”新扬中提供有力支撑。
林业资源丰富是乡村振兴基础。扬中四面环江,属纯平原市,地少人多,林业资源匮乏,历届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一个以环岛沿江生态廊道为基础,以省级绿色通道、省级骨干河港绿化为骨架,以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为网络的林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达11.58%,2019年被表彰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十四五”扬中提出了建设绿美扬中、打造长江生态旅游岛的发展目标。
林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要素。林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扬中林业产业主要包括优质花卉苗木、特色林果培育、高效林下经济、特色林产品加工、特色生态旅游等方面,林业一产总值超3.57亿元。改革开放初期“芦、柳、竹”三大宝曾引领扬中人率先走上致富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强市”引领扬中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今的扬中江岛林鸟等自然景观独特且丰富,乡村旅游农家乐有102家,“长江生态旅游岛”正引领扬中人率先转型,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林业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关键。生态宜居离不开林业,“十三五”期间扬中先后建成国家森林乡村3个,省级绿美乡村和“三化”示范村13个,纵横交错的河路沿线已是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星罗棋布的村庄绿荫掩映。“十四五”扬中将持续推动林业提档升级,新建特色田园乡村5个,省级绿美村庄10个,改造提升绿美村庄10个,努力营造经济与生态协调融合、岛情与休闲相映生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林业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保证。“植绿护绿爱绿”是扬中人的共识,始终传承。20世纪90年代,扬中提出了建设“水上花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如今,扬中正努力打造“长江生态旅游岛”新品牌,独具特色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八位一体”考核让扬中农村环境再上新台阶。“以绿治乱、以绿治脏”,用一株株红花绿树,消灭一处处荒地废地,营造漂亮干净、花草繁茂的自然场景,形成一处处休闲、健身场所,已成为农村新常态。古树名木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已深入人心,乱砍滥伐、非法猎捕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乡风文明与时俱进,社会和谐有序,生机盎然。
实现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目标。适度规模经营是推动林业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扬中现有各类林业规模经营主体222个,其中专业合作社103家、家庭农场116家、龙头企业3个;已建成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6家,市级16家;已建成省级示范家庭农场9家,市级16家,县级5家。“十四五”扬中持续推动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做大林业规模经营主体,做强林业产业,省级以上示范社和示范农场占比25%以上。
实施“增绿”工程,实现绿水青山。扬中充分利用“四荒”资源,全面推进植绿补绿,强化生态修复,巩固造林成果。一是以沿江生态景观防护林带建设为基础,以重要节点造林和质量提升为重点,消灭大片的缺株断垄和林中空地,构筑安全稳固的环岛森林生态屏障。二是推动小微湿地修复,优化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丰富自然景观,以之为示范,推动湿地生态的全面保护和修复。三是充分利用城镇周边的边角地、不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积极构建城郊、镇郊防护林带。四是加强产业集中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因地制宜丰富适生绿化树种,提升景观效果和生态稳定性,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特殊区域建设绿化隔离带,有效发挥隔离缓冲功能。
实施“用绿”工程,实现产业兴旺。林业产业的发展,关系着乡村振兴的速度和后劲。扬中坚持走产业强林之路,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和创新,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大力发展市树枇杷,积极融入省长江枇杷带建设战略,扩大枇杷种植面积,培育壮大枇杷加工企业,以新坝镇为重点,推进枇杷产业强镇建设,走“枇杷+”全产业链发展之路。二是大力发展工艺编制业,以扬中传统的工艺柳编、工艺竹编为特色,以传统编制名镇西来桥镇和油坊镇为重点镇,优化编织工艺,提升艺术品位,开发艺术新品,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全面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新坝镇、油坊镇等地推广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复合模式,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发展、一地多收,既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又保护了林业资源,更增加了群众收益。四是大力发展湿地游、休闲游、民俗游、文化游等特色乡村旅游,一村一景观,一村一特色,打造一批森林小镇、森林乡村。五是拓展林业休闲体验功能,利用森林小岛“雷公岛”丰富的湿地资源和自然景观,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争创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实施“美绿”工程,实现生态宜居。以“村新景美”为核心,按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一路一景观,一村一特色”的原则,全面推进乡村绿化美化行动。一是结合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宜居乡村创建,重点打造“能够看”“值得赏”的村庄绿化示范村和森林生态示范村,实现农村新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区区绿”和“点点绿”。二是扎实开展路网、水网生态景观绿道建设,植绿补绿,提高已有绿化标准,增强景观特色,丰富生态功能。三是打造各色主题公园,利用传统手工工艺,建设竹编文化园、柳编文化园、藤编文化园;利用革命历史资源,建设“我送亲人过大江”主题公园、“心系国防”主题公园;利用乡土风情资源建设长寿园、孝文化园、学习文化园;利用时代主题建设法治主题公园、党建主题公园、林长制主题公园等。主题公园错落有致,风格各异,与健身、休闲相结合,让百姓在欣赏风景、领会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健身、休闲,带动乡风文明。四是注重丰富树种多样性和结构层次,拉长观赏期,三季有花,四时有景,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努力形成“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的农村生态宜居环境。
实施“护绿”工程,实现治理有效。乡村振兴发展要持久,自然资源保护最重要,要传承文明乡风,推动综合治理,筑牢生态屏障。一是全面加强抚育管理,分区施策,分类推进,通过施肥、灌溉、修枝、间伐、低效林改造等措施的应用,精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二是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以减灾控灾为核心,以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检疫和防治能力为主攻方向,以美国白蛾、杨扇舟蛾等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为重点,大力推进无害化防治,全面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三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森林火灾防控、处置、保障体系,加强火源管理和防火物资储备,加强实战演练,最大限度减控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四是严格森林资源保护,规范林地征收占用审核审批,落实定额管理、现场查验、专家评审等审核审批制度,坚持林木限额采伐和许可制度,落实“长牙齿”的林地保护硬措施,保护好有限的森林资源。五是进一步保护自然肌理,保护好小微湿地、古树名木和特色树种资源,保留乡土气息,彰显乡村地域特色,展现“新鱼米之乡”的绿色风貌,留住乡情,记住乡愁。
实施“活绿”工程,实现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经营主体是载体,生活富裕是目标。一是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广泛宣传、推广集体林权“三权分置”政策,引导广大林农积极参与,以转包、出租、流转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增加林业收益。二是积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鼓励林业技术人员、大学生村官等从事林业创业和开发,培育专业大户,发展家庭农场,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三是推动标准化示范社(农场)建设,深入实施“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培育“江苏精品”林业品牌,形成示范。四是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整合同类合作社,成立跨区域合作联社,鼓励村村抱团、村企合作、村社融合,推动共同发展。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机制,形成部门组织、镇村统管、龙头企业示范、农民参与的新型合作关系,推动产加销融合发展。五是鼓励多种形式合作,用“产业基地+农户”模式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用“合作社+农场+农户”模式扩大经营规模,促进集约化生产。六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林业,探索建设“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机制,完善林业金融风险防控,让银行放贷放心、林农贷款省心。
为推进现代林业建设进程,建设更加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更加繁荣的林业文化体系,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扬中市坚持“五个强化”。
强化组织领导。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在发展现代林业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明确分工,加强巡查,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履职尽责,各项兴林富民政策落地见效。
强化宣传发动。广泛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QQ等,大力宣传造林绿化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作用,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宣传产业兴林的途径和措施,激发村民爱林护林兴林的参与意识和发展热情,倡导乡风文明生活新风尚。
强化绿色理念。围绕生态与经济双赢目标,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全面发展现代林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强化人才建设。积极执行江苏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定向设岗、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三定向”人才培养机制,提供艰苦岗位补贴、基层工作补贴等政策性补贴,吸引林技人员扎根农村,加快培养乡村产业人才、特色乡土人才等各类人才,不断充实林业基层队伍。
强化科技支撑。推进“智慧林业”建设,建立规范、精准、共享的林业大数据体系;推广使用“农技耘”“林技通”,实现线上线下交流互通;开发智慧林长APP,开启智慧巡林新模式,实现林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用扎实的举措,高质量发展现代林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