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兆钧
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二期)
锻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金名片,上虞实施“125”创新驱动行动,让“五大体系”建设为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绍兴市上虞区具有深厚的创新基础和强大的创新基因。已有高新技术企业380 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00 家以上,集聚大学(校区)3 所、大学研究院12 家;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 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9 家、院士工作站近40 家;众创空间累计达到27 家,服务410 余个初创企业及团队。2021 年,上虞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比达3.56%,综合创新指数列全省第7 位。
在2022 年的区党代会上,上虞区委提出了锻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金名片的目标,以更坚定的步伐推进全区科技创新发展。聚焦这一目标,上虞实施“125”创新驱动行动:聚焦加快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建设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一大目标”;抓牢建设省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和争创省科技创新鼎“二大载体”;完善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创新人才引育、创新开放合作和创新环境支撑“五大体系”。
精心构筑“科创走廊+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创新平台能级提升。进一步完善曹娥江科创走廊公共服务配套,推动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半导体装备及材料联合创新中心等项目落地,打造上虞科技城。以新材料技术研究为核心,完善曹娥江实验室运行体制机制,推进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有机互动和深度融合。鼓励多种主体投资、多样化模式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建成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5 家以上。加快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建设,造浓人才科技资源共创共享氛围。构建“研发、小试、中试、产业化”创新孵化机制,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0 家,新增孵化加速面积10000 平方米以上。
建立健全“上市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的主体培育激励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产能,增加有效投资,高新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15%以上。实施规上企业无研发活动“清零”行动,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激励。加快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建成省级实验室1 家,省级企业研究院超过30 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超过120 家,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不断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制度体系,全方位培育、引进、用好人才,建设人才高地。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娥江英才计划”,优化人才和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机制,确保人才和科研项目取得实效。围绕产业链精准招才,力争全职引进海内外院士实现零的突破。实施“上市企业+省级领军人才”“百强企业+市级领军人才”行动计划,确保每年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不少于100 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全面推广应用“一卡通”“人才码”,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深化拓展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形成全面合作创新新格局。推进大学研究院转型升级,深化拓展科技服务企业“十百千”行动、院士专家“上虞行”活动,探索大学研究院“一院一园一基金”发展,按照“智力+资本”模式加快转型步伐。强化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G60 科创走廊等的联动,谋划建设离岸科技企业孵化器、海外创新孵化中心、海外联合实验室(研发基地)等科技飞地,探索“国外孵化+国内加速”模式。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各研发节点网络化有机联系、研发产值大幅提升的科创云平台。
全面构建区镇企一体的创新支撑体系,全面激发科技创新引擎作用,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创新首位战略,加强科技创新考核比重,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有效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科技政策资金申报和常态化兑现机制,推进科技在工业“双碳”、农业“双强”中的积极作用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拓展科技金融合作,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权、商标权、股权、应收账款等抵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新型业务模式,解决企业融资难题。探索建设提升高创园、医药产业园等高端项目基金投资产业园,年均新增基金投资项目产业园1~2 个,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5 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