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策略探究
——以苏州三角嘴湿地公园为例

2022-03-08 07:17史琦洁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村庄公园景观

文/史琦洁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付晓渝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讲 师 博 士

翟 俊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 教 授 博 士(通讯作者)

毛安元 苏州园科生态建设集团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江苏省产业教授 硕 士

引言

湿地具有水源涵养、固碳、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与提供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文化功能[1]。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完善城市蓝绿生态系统服务以及游憩系统的重要一环,对城市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然而,目前研究大多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角度对湿地公园进行评估[2-6],缺少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湿地公园提出设计层面的策略。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概念及研究进展的梳理,以苏州三角嘴湿地公园为例,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五大设计策略,以期为当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方法提供参考,促进湿地公园建设向着持续、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

1 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湿地的恢复、重建以及保护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历史已久,但近年来湿地公园的概念才被提出,其基本理论尚未成熟,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7]。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国外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湿地理论体系,将湿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强调其自然生态属性,而针对湿地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应采取的方式则较为谨慎,湿地公园的概念几乎很少明确存在[8]。国内研究除了关注湿地的生态属性外,还强调游憩属性,并将湿地公园定义为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9]。

在湿地研究体系中,湿地生态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包括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游憩系统以及园外影响系统[10,11],国内外的湿地研究主要都聚焦于这三个系统的保护与管理上。由于没有明确存在湿地公园这一概念,国外更加注重湿地的生态系统[11],致力于采用多样的技术手段探索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策略[12]。

国内湿地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与游憩两个系统,根据文献统计来看注重公园的生态资源和功能规划[13],包括公园的设计建造、运行以及生态影响评估等,与国外相比较而言,偏向于整个湿地公园规划的实际操作细节,主要从专类设计[14-16]、实际案例的具体策略应用[17-20]、城市湿地公园的类型[21,22]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2 生态系统服务下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策略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人类所获得的利益[23],包括人类必需的生存条件以及精神上的美学享受。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是生态系统四大服务功能。供给服务指生态系统中物质资源的提供,如食物和水;调节服务指对自然环境的控制,如气候和水质状况;文化服务指向人类提供精神方面的娱乐;支持服务指保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城市湿地公园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其规划设计应遵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要求,更好地平衡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文章所提及的五大湿地公园设计策略分别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应(表1)。

表1 生态系统服务下的湿地公园设计策略(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 生态系统服务下苏州三角嘴湿地公园设计

3.1 项目场地概述

3.2 场地问题与挑战

三角嘴地块历史上是湖面开阔的长湖荡,田塘河荡密布,村庄错落,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但由于长期无序发展,不断围湖养鱼使湖面持续缩小,场地内生态环境问题凸显,主要表现为植物资源不足、水体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缺失。

3.2.1 植物资源不足

三角嘴现状绿化覆盖率较低,用地主要为农田、村庄、河道、鱼塘。其中农田、鱼塘较多已经荒废,长满杂草,树木杂乱,生长状况差且不成体系,河道、水塘长满浮水植物,富营养化严重。植被种类单一,综合生态效应差,无法构成完整的景观生态体系。

3.2.2 水体污染严重

西塘河贯穿南北,虽然水质较好,但被场地内的水闸隔断,使其与鱼塘之间无法联系从而构成系统。西部村庄内河道鱼塘密布,中部湖面同样被养殖鱼塘侵占,浮水植物生长旺盛,水体自净能力丧失,水质富营养化严重。

3.2.3 生物多样性缺失

场地内人类活动范围与动植物生存空间交叉严重,频繁干扰湿地公园中的生物。此外水系污染程度高、动物缺少栖息地等因素使三角嘴地块野生动植物种类较少,现有动物主要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家禽家畜、养殖鱼类等,整个场地的生物多样性缺失。

3.3 项目设计策略

依据传统上地势平缓变化、水面辽阔、村庄密布、田塘河荡纵横交错的场地特点,公园以“农庄印象、水乡记忆、山泉野趣、时代气息”为设计主题,力求打造油菜金黄、帆影点点、渔舟唱晚、芦花飘雪等特色景观形象(图1)。

中世纪奠定了近代西方市民社会的基础。 首先,出现了政治国家和社会组织相分离的现象。 在这一时期基督教产生,它反对古典时期赋予国家道德上的认可,认为国家是一种压迫性的政治组织,为反对这种压迫,教会便以神权为基础将自己发展成了社会组织,逐渐地以神权自居的教会所形成的社会组织从以国家为代表的政治组织中分离了出来。 其次,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批与新的生产关系有关的“市民”在封建制度内部得到了培育。 十一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带来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和农业产生了分离,专职工商业者离开农村后聚集起来形成了工商业“特区”,社会分工产生了简单的交换关系。

图1 三角嘴湿地公园总平面图(图片来源: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项目文本)

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出发,设计通过创建丰产而生态的都市田园、景观化水净化系统、建立生物栖息地三大措施,逐步修复三角嘴地区的生态系统,解决场地植被资源不足、水体污染严重和生物多样性缺失三个主要问题。同时通过协调人工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保留场地的历史记忆策略来提供支持服务与文化服务,引导市民环保意识,提升周边地块的文化价值和景观质量。

3.3.1 创建丰产而生态的都市田园

大规划师路易斯·芒福德曾说“农业在大自然与人类社会需要之间创造了一种平衡。”[24]农业是一种平衡体,在当今以生态、低碳、环保为主题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大力发展城市农业,能够让乡村渗透城市,城乡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三角嘴湿地公园位处苏州中心城区,是城市中的一块乡野田园之地。设计师根据原有的农田肌理,将场地划分出生态农庄区,并进一步分为生态养殖区、农家乐旅游区、经济作物生产区。

生态养殖区是永久性的生产基地,周边种植防护林,树木以抗逆性强、管理粗放的品种为主。农家乐旅游区中农田与村庄结合布置,提供饱含农家特色的餐饮、住宿、采摘等活动吸引游客,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经济作物生产区作为居民耕种的主要片区,包含鱼塘、果林、园林苗木、蔬菜等生产种类,售卖后满足当地农民的经济需求。

3.3.2 建立生物栖息地

湿地作为一个生态性的绿色空间,设计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基本规律是对湿地最好的保护[8]。依据生态学基本原理而建立的生物栖息地为众多生物提供生存空间,将很大程度上提高这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类科学管理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1]。湿地公园内建立的防护林地环绕系统(图2),过滤了公园旁城市道路产生的大量污染,并利用树木竖向高度进行视觉遮挡。同时,采用风景林的形式联系湖泊、湿地、景观林带,形成动植物迁移的生态走廊。

图2 防护林环绕体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西北生态岛屿独立于人类活动空间,受到的干扰较小,湿地动物的栖息地多设计于此;浅水区域鸟类活动频繁,片区在水边种植灌木丛,浅滩沼泽种植引鸟植物以及生长较高的草本植物来提供食物,并满足鸟类的庇护需求(图3);深水区域则给予鱼类必要的生存条件(图4)。此外,公园内植物病虫害防治主要通过种植能够引入害虫天敌的植物来预防病害发生。村庄边防护林形成的连续系统的绿色廊道将人类与动植物活动空间划分开,减少对绿色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以及人为干扰(图5)。

图3 西北生态岛屿(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 深水区域(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5 村庄边防护林(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3 协调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这里的人工与自然指的是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方面,生态系统服务中调节服务强调对自然环境的控制与保护。湿地作为自然生态系统拥有着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适应各种外部因素的波动或者破坏,而人为建造的生态系统有着较多的局限性,无法达到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调控程度。因此,应该协调好人工与自然二者的比例,保证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支持功能的发挥以及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湿地公园中人工与自然分别对应“公园”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中,文化服务要求在满足公园自然属性的同时,还要体现城市湿地的社会属性,其生态游憩系统需要为游人提供文化服务,给予精神上的美学享受。

三角嘴湿地公园保留了大量场地中原有的生境斑块,以求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我组织能力,最大程度地让自然做功。同时,结合水处理、景观基础设施等设置人工生态系统,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以必要的人工生态系统为辅,对公园进行调控与保护,有序促进整个湿地公园的稳定和平衡。此外,设计还利用村庄、水系等开展蔬果采摘、水幕电影等一系列参与性体验,在城市中提供丰富多彩的乡村活动,满足城市居民对自然田园的美好追求,实现生态系统服务文化功能。

3.3.4 景观化水净化处理

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来看,城市的水环境是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25]。湿地离不开水,在保护的基础上用景观手段进行水净化系统管理,不仅可以起到净化雨水、污水,减少面源污染、水体污染,促进地上地下水平衡的作用,发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调节功能,也可以向人们展示这一独特景观化水净化过程的生态风貌,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

三角嘴湿地对于水的处理是公园设计的一个亮点。通过大量采用景观途径进行水处理,达到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并举的效果。公园水源引自西塘河与朝阳河,通过湿地净化汇进中心湖区,与园内各路水系相连,形成循环流通的水体,经过净化的水最后从东部河道流入城市河道,供给清洁水源。

湿地平均水深约1m,水边的浅滩草地和丰富的水生植物分布其间,有利于减缓水流速度,改善水体质量。除让自然做功外,还通过溢水坝等设施调控水位,发挥湿地公园水源净化、水土保持、生物栖息等综合生态功能。同时,通过显露自然,人们能够在漫步湿地时看到这一景观化生态净化水体技术流程,起到了很好的自然教育与环保宣传作用。

湖西部水深0.2~0.5m,水体较浅,设计了跌水花田、农业湿地等系统,主要用以展示花卉和本土水生农作物的特色景观。中心湖区常水位1.2~1.3m,水体较深且具有抗污染能力,蓄纳洪水的同时为深水鱼类提供栖息地。东部为亲水活动空间,景观元素丰富,设置了喷泉、水幕电影等大型水景吸引游人观赏。村庄的河道通过综合治理逐步恢复水质,用于农田圃地的灌溉用水,并与其他水网共同构建美丽的水乡村落景观(图6)。

图6 水处理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5 保留场地的历史记忆

自然系统是一个不断循环更新的动态过程,水文、人文、地质地貌等景观条件是长时间以来顺应场地形成的。设计应从现代需求及未来发展出发,紧紧扎根当地而不是“无中生有”[26],在保留场地历史记忆的同时重唤人对场地的情感,体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三角嘴地区错落的村庄格局、纵横的鱼塘田地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设计中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这里的农田、鱼塘和村庄肌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更新改造,形成了村庄、农田和鱼塘斑块等13 类的景观斑块。村庄斑块将高污染性工厂迁出场地,重新规划民居整体布局,调整局部用地性质、产业结构,以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将村庄斑块中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古砖瓦博物馆、各色小品等景点的设计,结合苏州乡土植物建设植物园来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展现了场所精神。

鱼塘斑块突出水源净化、水土保持的设计重点,以乡土植物为骨干树种,创造苏州特色植物群落,形成三角嘴湿地公园标志性景观。错落有致的村庄,河荡纵横的鱼塘,生机繁茂的农田……设计承载着人与自然共同的回忆,将三角嘴地区曾经的水乡美景印现在游人眼前。

结语

伴随着城市发展出现的环境问题,景观设计作为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行业,需要勇于承担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的责任。文章以苏州市三角嘴湿地公园为例,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视角出发,探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途径,是此类项目中较为成功的案例。一方面,设计通过景观化的生态手段,解决了生物种类单一、生态环境恶化等现实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的环境效益和教育意义。同时通过挖掘场地的文化烙印,展现出具有浓厚苏城地域特色的水乡田园风光。另一方面,设计还满足了湿地的“公园”的属性,展示场地的生态功能和历史底蕴,体现其社会服务功能,希望能够为今后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的营造策略提供一定的借鉴。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项目文本。

猜你喜欢
村庄公园景观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景观别墅
我的小村庄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在公园里玩
村庄,你好
村庄在哪里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