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半闲置农房的民宿改造技术难点研究
——以安徽省黟县为例

2022-03-08 07:16苏剑鸣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屋主农房保护性

文/苏剑鸣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教 授

廖宜莉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引言

改革开放40 余年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致使乡村地区大量人员向城市转移,部分乡村房屋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造成了乡村空心化及乡村资源的浪费。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推动乡村大力发展旅游业。传统村落由于其独特的村落风貌、建筑形式等,在乡村旅游中占有极大优势[1]。与此同时,游客出行选择的居住方式也逐渐由传统的酒店式向民宿、客栈式转变。在乡村旅游的大背景下发展民宿不仅契合了国家振兴乡村的主流,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经济、文化的支持。

文章以安徽省黟县南屏村与屏山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村落农房使用状态、半闲置农房典型案例、游客与屋主使用需求进行调研与分析,从三个角度探讨将半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的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总结改造技术难点与关键问题,以期为乡村民居改造为民宿的实践提供依据与指导。

1 概念界定

1.1 半闲置农房

本文根据屋主对于农房的不同使用状态将乡村闲置农房分为完全闲置农房与半闲置农房。半闲置农房指的是在乡村聚落中,常年有人居住同时又具备较多可供居住使用的闲置空间的民居[2],该类型农房具有民宿改造及为原有居民创造价值的良好潜质。

1.2 民宿

乡村民宿是指在乡村中,利用现有建筑改造而成的具有当地人文历史、自然景观资源、生产生活特色的,屋主自身经营或由外来人员、企业管理的,能够提供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特色体验等功能的小型住宿体验设施[3]。

2 黟县既有农房使用状态

黟县南屏村与屏山村位于安徽省传统徽州地区,均有1100 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古村落,具有丰厚的旅游资源。村内农房除少量民国以后新建农房外,以传统民居为主。传统民居多为明清时期建造,在今天的生活要求下,暴露出以下几点问题:(1)空间物理环境不佳:存在采光、通风、保温以及湿度过高等问题;(2)传统农房的室内空间使用功能很难继续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流线交杂,且大多卫生设施落后;(3)空间利用不充分,造成资源浪费。

从南屏村村委会处得知,南屏村现有农户340多户,人口1100多人,在籍登记常住人口800多人。笔者对南屏村农房进行全村走访、挨家询问,其中部分农房已纳入危房改造项目,部分农房在调研期间内一直处于无人在家不可咨询使用状态。去除以上不可确定使用状态的农房外,共选取村落能够明确使用状态的农房106 间,其中存在闲置房间的农房共34 间,占比32.08%;完全闲置的农房共42 间,占比39.62%;没有闲置房间的农房即充分利用的农房共30 间,占比28.30%。34 间存在闲置房间的农房中有2 间为新建农房,其余32 间均为传统民居,总体空间闲置率为62.99%。

从屏山村村委会处得知,屏山村现有农户315户,人口1128 人,现常住人口875 人。笔者对屏山村农房进行走访、询问,共选取村落能够明确使用状态的111 间农房案例,存在闲置房间的农房共34 间,占比30.63%;完全闲置的农房共40间,占比36.04%;没有闲置房间的农房即全部利用的农房共30 间,占比34.23%。34 间存在闲置房间的农房中有7 间为新建农房,其余27 间均为传统民居。存在闲置房间的农房总体房间闲置率为66.67%,比率较高。

在两个村落调研的68 间存在闲置房屋的农房中,半闲置农房共57 间,占比较大。笔者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12 户半闲置农房进行深入调研。

3 半闲置农房的民宿改造影响因素

在南屏村与屏山村的实地调研中,笔者分别对半闲置农房典型案例进行实例分析,对游客使用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对半闲置农房屋主进行现场访谈。

3.1 半闲置农房典型案例分析

两个村落中,笔者共选取保护性建筑6 户、非保护性建筑6 户共12 户半闲置农房,进行数据测绘、平面分析以及具体的空间使用状态分析等。总结半闲置农房的特征,包括闲置空间的布局方式、使用频率、闲置空间的类型等。

3.2 游客问卷调查

针对游客使用需求,笔者对两个村落的游客进行现场发放纸质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目的、时长、常用居住方式,希望获得的民宿体验以及希望民宿提供的功能等。

3.3 半闲置农房屋主现场访谈

笔者对南屏村与屏山村选取的12 户半闲置农房的屋主进行了入户访谈,了解屋主对于农房闲置空间利用的具体意向,深入调查其中改造为民宿的具体意向以及对与游客共享居住空间的设计要求。

半闲置农房的改造根据客观现状及使用需求存在着不同的影响因素,通过以上三方面分析结果可以总结出以下多种影响因素(表1)。

如表1所示,乡村半闲置农房的改造再利用中,半闲置农房的改造存在多种影响因素,整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表1 半闲置农房改造的影响因素(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1)闲置空间的特征,包含室内外空间分布、使用频率以及竖向空间。

(2)空间功能的现代适应性与丰富性以及环境的改善,包含多样房型的满足,改造后功能的丰富与完善,居住环境与周边环境的提升。

(3)民宿的主题定位与体验性设计。

(4)屋主与游客居住空间的关系。

(5)不同家庭成员不同使用时间段、使用方式的差异性。

(6)保护性建筑改造的特殊性,以及作为景点的保护性建筑的开放性流线设计。

(7)改造成本等改造类建筑技术问题。

4 黟县半闲置农房改造的技术难点

基于前文对于改造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影响因素的分类,总结出半闲置农房的改造技术难点如下:

(1)不同空间布局方式的改造

半闲置农房室内空间中,闲置空间与屋主使用空间布局呈集中型与分散型,室外空间依据天井、庭院的位置不同形成不同的布局方式,不同的室内外空间的布局方式,其改造方法也有所不同。改造中应充分考虑现有的空间布局方式、屋主行为活动特征等因素。

(2)内部空间功能的适应性

传统村落农房由于建造年代的差异性与现代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内部空间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适应当代生活的需求。例如室内装饰陈列、功能空间的布局形式、楼梯卫生间等辅助空间的设置以及结构的安全性等,为现代人居生活带来不便与不适。对于传统村落的半闲置农房改造,其内部空间功能既要满足生活要求又要能为改造后居住的游客提供独特的乡村生活方式与特色乡土文化与地域文化。

(3)空间物理环境的改善

半闲置农房几乎都存在物理环境问题如采光通风差、空气湿度不舒适、保温隔热功能不完善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室内空间的物理环境的舒适度也越来越重视,在改造中,应改善物理环境,提高空间舒适度。而在传统村落中,大多均为传统民居,其中不乏历史保护性民居,在改造中限制条件较大,例如不能破坏整体乡村风貌,外部形态特征、平面空间布局仍然要契合传统村落建筑风格,历史保护性建筑不能有大幅度的改动等,因此对于这类建筑的物理环境改造难度较大。

(4)改造后民宿的主题定位与体验性设计

民宿与酒店的不同点之一在于民宿能够为游客提供与当地生活相关的体验性,并结合当地文化具有一定的主题定位[4]。乡村半闲置农房本身由屋主与家庭成员居住,在改建为民宿时应考虑到如何将当地家庭、生活的居住体验传递给游客,同时,在乡村民宿业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做到自身民宿脱颖而出,与普通民宿体现差异性,需要对民宿进行恰当合适的主题定位。

(5)不同使用群体使用需求的满足

半闲置农房与完全闲置农房最大的区别在于半闲置农房常年有屋主居住,由半闲置农房改造的民宿需要考虑到屋主与游客共居民宿空间的不同使用需求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屋主常年居住,使用空间较为固定,而游客流动性强,游客的性别、年龄段分布以及需求也存在着差异性,半闲置农房的改造应满足屋主的需要与不同游客类型的使用需求,还应考虑屋主空间与游客空间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干扰[5]。

(6)不同时间段功能使用方式的差异

实地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农房闲置的原因之一都是家庭成员如子女长期在外地工作、上学,只是节假日偶尔回家居住。将半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就需要考虑到这些家庭成员的居住空间的要求,即不同时间段同一空间同一功能使用需求的差异性。日常,外出居住的家庭成员闲置房间改造为客房供游客居住,当节假日家庭成员回乡后,改造后的空间又需要为家庭成员提供住宿。但往往节假日又是旅游高峰,客流量较大的时候,如何在两个时间段利用同一空间提供不同使用方式是半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的难点之一。

(7)保护性建筑改造的特殊性

传统村落中保存了不少历史保护性建筑,其改造有一定特殊性,应尽量维持原貌。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布局以及室内设计等不可有较大改动,只能进行微改造,改造设计应符合有关部门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办法。如何利用小幅度的保护性改造与修缮将传统民居改建为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建筑,如何争取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是保护性建筑改造的一大难点。此外,作为乡村景点的保护性建筑,还应当考虑对村落开放的参观流线与民宿住客的流线以及屋主行动流线之间的关系。

(8)改造类项目技术性的难点

改造是对原有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传统村落中建筑结构以木结构与砖混结构为主要方式,其中木结构由于年代较久以及屋主的保护意识差异,部分结构损坏,具有安全隐患。砖混结构在开间、进深以及门窗尺寸上限制性较强,两种建筑结构改造都存在困难。此外,原有建筑材料与改造后建筑材料、原有建筑空间与改造建筑空间等新与旧之间的关系是改造性项目的重要难点与要点之一。同时,还应当考虑到改造成本的满足性,平衡改造成本与改造后民宿效益之间的关系,根据屋主要求尽可能降低成本。

结语

笔者通过对南屏村与屏山村的实地调研,从农房使用状态、游客与屋主的问卷与访谈多方面内容深入分析,发现两个村落处于闲置与半闲置状态的农房占多数,乡村房屋资源浪费严重,利用半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是一条能够带来多方效益的盘活路径,并得出以下结论:

(1)由半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存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农房本身的改造、满足游客使用需求与满足屋主需要的改造等三个层面存在着空间改造、功能适应、多使用主体、保护需求、技术措施等主要因素。

(2)具体技术难点包括不同空间布局方式的改造、内部空间功能的适应性、空间物理环境的改善、改造后民宿的主题定位与体验性设计、不同时间段功能使用方式的差异、不同使用群体使用需求的满足、保护性建筑改造的特殊性、改造类项目技术性的难点等。

(3)保护性农房的民宿改造必须同时考虑以上三个层面的改造方式与技术难点,打造出富有传统村落特色、满足现代生活要求,并具有宜居环境与空间的乡村民宿。

猜你喜欢
屋主农房保护性
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改革
3D SLAM在农房不动产测绘中的应用研究
腐植酸:盯住东北三省5650 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力
山西全省农房抗震改造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养心暖阁春意煦 时花新句上墙来 养心殿内檐书画保护性修复
“共享农房”需要走好“规范路”
爱因斯坦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