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广杰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韩 锐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副教授(通讯作者)
城市微更新是指在存量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机制的多方联动,并通过小尺度、渐进式改造,聚焦包括工业遗产内容在内的已建成环境和设施改造、修缮及整治,切实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的过程[1-3]。目前国内的微更新主要从行政体系引导和社会公众参与的角度聚焦于微小尺度的城市社区空间的功能结构、基础设施等问题,缺少对促进老工业区精细化、品质化更新的关注及研究[4,5]。
长春的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三个老工业区内,分别是工业遗产数量最多、最早开始老工业区搬迁试点改造、以长春机车厂为代表的宽城区,以国营吉林柴油机厂为代表的二道区,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代表的绿园区。受“退二进三”政策和产业转型影响,区内工业遗产周边空间碎片化,环境错综复杂,矛盾丛生易发,工业遗产遭到不同程度损耗,亟须一种相较于城市更新更加微小和精准的手段干预[6,7]。
针对这些高难度的挑战,长春近年来不断投放城市更新政策,启动旧城改造工程和基础设施提升。因此,从城市宏观政策演进和旧城改造建设切入,成为通读长春工业遗产微更新的基本视角。
得益于国家近几年的城市转型政策引导与扶持,特别是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盘活存量,严控增量。值此契机,国内传统更新的大拆大建模式逐渐开始向城市微更新的精细化拆建整治的创新模式转型。
一方面,传统更新理念下大规模的拆建整治模式,往往追求现代化的增量建设,导致城区中地段质量优良的工业遗产易遭到破坏、损毁,甚至是消亡;另一方面,受政策和资本冷落下的工业遗产也被大量地废弃与闲置,造成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
另外,在成本高位运行的拆建整治模式下,往往难以顾及到工业遗产内在蕴含的丰富价值保护,并牺牲其周边社区公共环境、交通、公共服务等外部公共利益,由此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工业遗产周边社区空间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及居民对当地文化认同感的逐渐丧失。
长春老工业区内棚户区分散,生产功能和居住功能混杂交错,不易进行大型拆迁改造工作。区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供热、燃气、通讯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明显落后,老工业区内居民生活质量与其他城区形成强烈反差,社会矛盾集中易发,因此进行“小而精细化”的微更新,优先关注公共利益的落实,这对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随着城市更新内容的不断发掘和深耕,相较于增量发展背景下的传统更新,存量优化背景下的精细化渐进式城市微更新尺度更小、成本更低、周期更短,且更注重在自下而上的民主协商,丰富多方主体参与方式与民生内涵提升建设,其优势也愈加明晰[8,9]。因此,长春近年来陆续投放相关城市更新政策引导,加快旧城改造及基础设施提升,持续推进微更新。
长春工业遗产保护与微更新背景密切相关的政策演进见表1,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表1 长春当代工业遗产相关更新政策演进[10,11](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1.1 拆建整治阶段
受“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区”政策初步影响,长春城区老工业企业开始陆续搬迁到工业园区。由于当时并没有工业遗产概念,政府和公众对老工业基地价值认识不够,没有得到有力保护。在此阶段,工业遗产一般被分为两类处理,第一类是被废弃闲置,以长春拖拉机厂为代表,整个厂区周边经济发展缓滞,基础设施落后,空间环境品质下降;第二类是被拆建商用,以国营柴油机厂生产区为代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周边用地压力并提升了建成环境品质,但这是以吉柴区内大部分的街路和建筑肌理被粗暴破坏为代价。
2.1.2 环境提升阶段
长春提出城市有机更新建设,侧重工业遗产历史价值来建设工业遗产园区。再者,加快诸如南广场和一汽历史文化街区等的基础设施建设,来加强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延续现有城市小路网格局及景观肌理,形成多个历史文化风貌带,并注重城区环境整治来改善人居环境。
2.1.3 城市修补与微更新相结合阶段
在此阶段,首次提出鼓励公众参与,重点围绕工业遗产园区内部街路肌理和生态绿化空间等小微空间,通过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要素融入进行修补,加强对历史文化建筑物的保护与利用。另外,通过建立起市政府政策扶持、区干部深入指导和街道公众自治的分级保护模式,提升街区示范效应和提高街道管理质量。例如通过对现有街区进行广告牌匾、巷道灯等环境设计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加强社会参与老字号引入街区的微更新方式,从而保护和恢复历史环境要素和传统民俗文化的商埠地历史文化街区。
长春当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微更新背景密切相关的试点建设见图1,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以南广场、商埠地、一汽和机车厂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大限度保留历史建筑、街路单元风格的整体化更新;以绿道系统建设专项工程、二道工业文化大道和宽城基础设施项目为代表,依托历史遗产有机织补城市肌理的线性化更新;以工业文化大道艺术雕塑、吉柴文化广场和水文化园项目为代表,浓缩历史工业印记,与现代功能相结合进行节点化更新。
图1 长春当代工业遗产相关试点更新视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自摄)
2.2.1 整体化
以重点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建设改造、因地制宜地维持现有高品质空间环境为主要目的。例如第一汽车制造厂历史文化街区,在保留“原址、原状、原物”的肌理基础上,一是全面对建筑进行改造,对不符合整体保护要求的建(构)筑物改建或拆除,恢复历史建筑原貌;二是重点围绕街区内部街路肌理综合整治,塑造典型工业风貌;三是合理利用工业建筑,植入以展览馆、艺术馆和书店等文化服务设施为代表的新功能新业态。
2.2.2 线性化
以打通断头路,贯通主干路,将孤立的工业遗产节点和割裂的工业遗产街区串联起来为主要目的,由此激活微更新节点与城区间的畅通联系,改善老工业区居民生活品质并提升城市形象。
2.2.3 节点化
近年来,长春在微更新节点改造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工业遗产背后的文化元素的挖掘,通过符号语言物化突出城市风貌特色。二道区“工业文化大道”,位于吉林柴油机厂的旧址地段上的东新路,通过巨化扳手造型元素打造成工业大道门户,同时提炼工业齿轮和机器连杆等工业文化元素,并以13 组工业艺术雕塑和立面装饰的形式分点表现。
近几年,长春已开始积极探索微更新,这些项目有着长春工业元素和地域特色,但其微更新模式、内容和方式等和其他率先开展微更新的城市有较大的差异。
基础设施的建设能为微更新创造更多的机会,激活原先逐渐没落的历史文化遗产节点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而微更新节点之间不是孤立的,通过微更新路径相联系,可以形成网络紧密的微更新空间关系。南广场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综合提升,在市政设施方面,先进行排水、燃气等管线再进行路面整治更新,避免道路施工裸露土地问题。在环境方面,先对重点历史建筑进行整饰,清理违法违规楼体附着物,改善街区环境。在绿化、亮化、美化方面,绿化铺设统一规划,加强景观功能性照明与亮化和沿途更新候车亭、书报亭等城市家具等一系列基础提升,为下一阶段历史街区微更新打下基础。
依据《全国城市市政基础建设“十三五”规划》《长春市绿色宜居森林城之生态绿地规划》部署了总量191.05 公里的绿道系统建设专项工程。以景观绿地为节点,以道路沿线绿地为脉络,沿途设置休憩驿站、地面标识和标识牌,连接起人民大街、新民大街等沿线上的众多历史遗产景点、城市公园和广场绿地,逐步布局、建构和激活长春文化遗产慢行系统网络。
上下联动是指由政府“自上而下”体系主导和“自下而上”社会参与、民主协商效益共享体相结合的微更新机制,持续保障城市公平正义。宽城区城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率先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 模式整合基础空间资源,提升宽城区兰家镇、宽城经济开发区和长春装备制造产业开发区内道路、桥梁、交通等基础空间,以增强周边乡镇、开发区和城区之间的动态关联。宽城区以兰家工业园为中心交点有机串联中东铁路附属地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微更新方式,沿途积极开发、补缺长春机车厂历史文化街区和轨道厂等近人尺度的功能性和便利性,不断提升城市的生活空间品质。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更新项目以组织、功能、文化3 条与民众联系密切的路径切入,实际试行了有机“织补”与上下联动的微更新模式。首先组织民众对水文化园的前身南岭第一净水厂保留与改造意见进行了采集,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和民主协商,形成更新过程中积极有效的互动。
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前提下,对不同工业遗产类型分为大街区、中街道和小节点三个层次进行遗产再生保护。
3.3.1 街区遗产再生
在绿园区东风大街两侧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过程中,主要对楼体进行加固、内部整治和装饰修缮,通过利用现代材料例如青砖、仿古涂料等对19 栋历史建筑外立面进行有机更新,最大限度保持其原先的形制、色彩、元素和工艺,用建筑手段激活历史文化街区与民众的广泛互动。
3.3.2 线性遗产再生
在二道区工业文化大道项目更新过程中,人行步道由直线式改为折线形,融入工业机械元素。在生态景观上引入景观透视线,使建筑、街路、绿化景观实现生态互动,结合沿线吉柴工业厂房更新,激活多个微更新空间节点关系,串联成长春特色的城市工业文化带。
3.3.3 节点遗产再生
国营吉林柴油机厂生活区旧址节点位于东盛大街与阜丰路交汇处,针对长春首个工业文化广场目标进行改造,以微缩老厂房重置、厂房主体框架化和柴油发动机艺术雕塑化等微更新方式提炼,利用吉柴工业文化印记融入新型公共场所,又置入健身、休闲、娱乐、教育等功能,以周边居民需要为前提实现过去与现在的融合再生,有机融入城市功能和民众生活。
基于对长春工业遗产微更新政策、试点建设和实践特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微更新宏观政策演进过程,培育了政府主导体系下微更新初步萌芽阶段。
(2)微更新“点线面”试点建设,创造了微更新先期形式和内容。
(3)微更新实践的基础先行、上下联动和遗产再生特征,匹配了当前社会进程、社会主体和社会效益耦合的过程,但实践内容相对片面,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微更新模式。
(4)未来还应发展形成微更新专题的规划条件和功能设定,第一指向民众的现实日常需求,鼓励广泛社会公众参与已建成环境建设新范式。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长春聚焦工业遗产保护提供一个全新的方向,进而推动长春冗余历史资源的保护与再利用进程,真正造福人民。
最后,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是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建设的重点内容。大力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缩短工期和提高公众文化认同度。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长春市拥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全面推进工业遗产微更新对加快长春高质量发展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