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演建筑的公共性营造策略研究

2022-03-08 07:17:12李鲁黔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共性营造形式

文/李鲁黔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朴 勋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讲 师(通讯作者)

引言

观演建筑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建筑,是一个城市中重要的文化交流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与活动更加开放自由,观演建筑的公共性显得愈发重要。传统封闭单一的观演建筑因为缺乏这种公共性就变得不合时宜,传统的建造手法也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因此,重新审视观演建筑公共性的营造并提出相关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

1 相关概念

1.1 观演建筑

观演建筑是具有“观赏—表演”空间的大型公共建筑,是一个为广大市民提供欣赏各类音乐、戏剧、表演、影视等艺术的场所[1],它包含了剧场、音乐厅、影视中心、观演综合体、暂时性剧场(如民间歌舞空间)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场所。简而言之,能够承载“观”“演”两种活动的建筑都可以称之为观演建筑,即有观、有演、有互动的观演建筑形式[2]。

1.2 公共性

文化建筑的公共性,是指文化建筑为促成理想化的公共生活,所应该表现出的属性。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与时代背景相关。在当代中国,文化建筑公共性表现为:文化建筑以公众为权利主体;以平等、开放、民主为价值追求[3]。观演建筑作为文化建筑的一种,其公共性也具有同样的表现特征。其核心点在于平等、开放、民主的公众参与,这种参与程度越高,观演建筑的公共性就越强。

2 传统观演建筑公共性的缺失

所谓“公共性”,本质上是一种活跃的社会生态属性。而社会生态能够保持“活跃态”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连续性与复杂度。通常的观演建筑之所以缺乏“公共性”,其一是因为功能单一,造成围绕剧院核心功能而展开的社会活动连续性不足;其二是空间的程式化,只强调包含观众厅与舞台的观演空间,忽视了人们休憩交流的共享空间;其三是建筑造型过于物体化,内外空间区分太过明显,容易造成防卫感、威严感,导致建筑体现出对人的排斥气质[4]。

2.1 功能的单一化

观演建筑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提供一个可供“观”与“演”的场所,这是观演建筑最本质的要求。传统的观演建筑是在满足这种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建造的,功能自然就比较单一。功能的单一导致了人活动的单一,观演活动成为观演建筑中唯一的活动。故而当观演活动缺乏的时候或者没有吸引力的时候,观演建筑就会被冷落。缺少了公众的参与,观演建筑便无法体现它的公共性。

2.2 空间的程式化

建筑空间的存在往往是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需求,功能的单一对应着空间的程式化。为了满足观演活动顺畅地进行,观演建筑对声学、光学的要求更为严苛,对人体的尺度、视线、间距的把控也要恰到好处,这些要求促使着观演建筑的空间朝着标准化、程式化的方向演变。空间的程式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观演建筑的设计标准化、规范化,利于观演空间的营造。但是弊端就体现在忽略了标准化以外的空间,即忽视了观众休憩、交往的公共开放空间,从而忽视人的真正需求,降低观演建筑的公共性。

2.3 形式的物体化

传统剧院在造型上往往带有较强的封闭性与防卫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和传统的建筑设计思想有关,建筑师们通常会将建筑物体化,尤其是在强调视觉效果的时候,空间与场所的概念就会被削弱。并且由于功能与空间的要求,观演建筑往往体量比较大且封闭。当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出现在人们视线当中的时候,人们或许会感叹它体量的宏伟、欣赏它外形的美观,却不会想参与到建筑当中去。建筑形式的物体化减少了建筑与人的互动,从而降低建筑的公共性。

3 观演建筑公共性营造手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与建筑思潮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观演建筑逐渐摆脱传统设计思想的束缚,将公共性作为其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它们在功能、空间以及形式上都采用了相应的设计手法,来营造观演建筑的公共性。笔者对这些观演建筑案例进行了分析,将其中部分作品的公共性营造设计手法归纳整理如下(表1)。

表1 国内外部分观演建筑公共性设计手法归纳(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4 当代观演建筑公共性营造策略

通过上述对部分观演建筑案例的分析,将它们的设计手法进行总结归纳,并从功能、空间与形式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功能复合化、空间灵活化与形式开放化。以下是对这三个方面的设计策略的具体解释。

4.1 功能复合化

观演功能自然是观演建筑最本质的功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当今观演建筑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观演”,而是越来越趋于复合化。功能的复合化为观演建筑注入了更多的活力,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增强建筑的公共性。观演建筑功能的复合化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现:文体中心模式和附属服务功能的合理介入。一方面观演建筑可以与其他公共文化建筑如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等结合建造,打造成为综合化的文体中心。这种文体中心模式将多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聚集在一起,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化与人气的共享,为来访者创造了多样化活动的可能性,增加人流量,促进人们的交往,增强建筑公共性。另一方面可以在观演建筑中加入附属服务功能如餐饮、商业、休闲娱乐等,这些功能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对于一个大型公共建筑来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附属服务功能的加入可以使得建筑更加人性化,符合公众的真实诉求,优化公众体验,增强公众参与度,从而提高建筑的公共性。

4.2 空间灵活化

功能的复合化要求建筑空间需要更加的灵活化,空间的灵活化可体现在剧场的多功能使用和非观演空间的灵活布置上。在剧场的多功能使用上,通过改变舞台和观众席的布局模式或者更换舞台器械与道具等,可以使一个单一的剧场满足不同的观演需求。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空间的利用率,避免空间闲置浪费。剧场与观众厅以外的非观演空间是公众日常参与度更高的公共空间。在室内,通常用公共开放的休闲大厅来进行非观演部分的空间组织,这些空间不仅起到人流的集散作用,更是公众活力迸发的场地。开放的界面以及灵活多变的功能可以增强公众的参与程度,提高空间的公共性。在室外,常见的公共空间的处理手法有屋顶下的灰空间、可供休憩的室外大台阶以及可上人的屋顶花园等,这些空间模糊了建筑空间与城市开放空间的界限,增强了建筑的亲近感,进而增强建筑公共性。

4.3 形式开放化

空间的灵活布置体现在了建筑形式的灵动与开放上,形式的开放化使得建筑以开放的怀抱面向公众,也能够让观演建筑自身成为“演”的一部分,可供观众前来观赏、游览。形式的开放化可以体现在造型与材质两个方面上。首先在建筑造型上,常用的设计手法有可上人建筑表皮、大屋顶与大平台等。可上人的建筑表皮使得公众产生想要攀登的欲望,使得建筑室外空间的体验更加丰富,无形中让建筑亲近于人。其次大屋顶的覆盖和大平台的承托在使得建筑的各个体块得以统一的同时,营造出公共开放的灰空间和室外活动场地,联通城市界面,引导公众参与。在材质上,为了体现形式的开放化可以使用透明度比较高的材质如玻璃、多孔板等。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可以增加建筑的通透感,使得公众可以更加容易地了解到建筑的内部,增加建筑的亲近感。多孔板材料的使用同样模糊了建筑表皮对室内外空间的隔绝性,增强人视线上的连通,削弱建筑威严封闭的严肃感,增加建筑朦胧、柔美的亲切感。

结语

作为一类典型的公共建筑,观演建筑正在逐步提升对自身的公共性的营造,很多的观演建筑已经在功能、空间与形式等各方面作出了提升建筑公共性的尝试,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设计手法。笔者将其归纳为三大设计策略:功能的复合化、空间的灵活化以及形式的开放化。这将为当代观演建筑在其公共性营造上提供借鉴,使得观演建筑更加贴近公众生活,增强公众参与,迸发出其应有的活力。

猜你喜欢
公共性营造形式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 19:42:02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58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6:32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