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

2022-03-08 14:11王晓焕
关键词:收入水平化肥有机肥

王晓焕,李 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陕西 杨凌 712100)

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农耕文明渊源流长,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黄河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立地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多年生经济作物需肥量大、无法套种轮作的特点使得其土壤修复与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1]。2019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被提出引发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作为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农户是农业生产主体,技术推广效果最终取决于农户是否采纳该技术。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在于:从微观农户视角出发,以典型生态脆弱区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黄河中上游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当前政府主推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为抓手,深入剖析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机制,以及在此过程中信息渠道发挥的中介效应,从而有效地规范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黄河流域微观层面的生态保育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国家推行一系列政策致力于提高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水平,然而政策有效性颇受质疑,原因是现有的农技推广模式忽略了农户间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2]。农户的农业生产活动并非单纯的要素投入行为,而是嵌入在一定社会结构中、具有高度社会性的社会行为[3]。社会经济地位反映了农户在当地社会结构中的中心度,并直观表征了农户的差异。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农户的农业生产目标存在差异,这使得农户在技术采纳类型及行为上也具有较大不同。一般而言,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农户更偏好于投入“短平快”的农业技术,以期在当期或短期内收回成本、获取利润,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农户则趋向于通过采纳长期技术实现持续收益[4]。Toma 等甚至认为社会经济地位导致或限制了农户亲环境行为能力,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决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5]。另外,有效的外部信息传递是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重要因素,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农户更易于接触政府部门和正规的农资经销商等信息渠道,从而获得有效的农业信息,并在农技推广服务中处于优势地位[6]。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是导致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

已有研究透过农户非绿色生产行为的表象挖掘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主要集中于内外部两大层面。从内部因素看,研究认为农户经营规模、收入水平、社会参与以及信息渠道等因素是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的主要原因[7-9]。从外部因素看,现有文献形成了以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以及地权稳定性等为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路径[10-11]。尽管推广并促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已成为国家实现生态安全及促进农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首先,社会经济地位作为农户在社会结构中心度的反映,是一个多维概念,现有文献多从社会经济地位的某一个或几个层面入手,缺乏对社会经济地位的系统测度及其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作用路径和机理分析。其次,现有文献将社会经济地位、信息渠道与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剥离开研究,忽略了社会经济地位通过信息渠道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间接影响,且较少从信息传递有效性视角出发探讨信息渠道,而有效的信息获取是农户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因素。最后,现有文献多以作物主产区、行政区划作为研究单元,缺乏对特殊生态脆弱区黄河流域农户生产行为及其生态治理的影响研究。目前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文献大多聚焦于中宏观层面,从微观农户视角切入的文献不足。

鉴于此,本文基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农户调研数据,以多年生经济作物为例,采用逐步回归法和Sobel中介效应检验法,从收入水平、经营规模、干部身份、社会参与以及村庄大姓5个维度出发,系统构建社会经济地位的多维度指标体系以及“社会经济地位-信息渠道-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深刻揭示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机制和路径,以期针对性地提出黄河中上游地区耕地质量修复和农业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理论分析

(一)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直接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是社会学中的概念,是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结构中依据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被界定的社会位置[12],包括个人拥有的物质资源以及在社会等级中的感知等级。社会经济地位反映了个人获取现实或潜在资源的差异,对于人们的行为方式决策、知识和资源获取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等有着重要影响[13]。嵌入性社会结构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并不能脱离所处的社会结构而孤立存在,而是始终嵌入在社会结构中、受社会结构的制约,一定条件下可能改变个体的行为预期。社会经济地位是一个多维概念,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经济地位中的收入水平、经营规模、干部身份、社会参与以及村庄大姓等因素为绿色技术推广创造了条件,是推进新技术采纳的关键所在[14-15]。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农户是否采纳新技术取决于该技术带来的收益回报。规模户和小农户在资源配置方式、经营目标以及成本机制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16]。由于小农户风险规避程度高、生存取向强烈,更倾向于采用“短平快”的农业技术实现要素的当期或短期收益;而规模户由于生计资本高、时间偏好程度低,更倾向于见效慢但对环境友好的亲环境技术。此外,相较于普通小农户,规模户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往往通过其广泛的社会网络和优越的权势关系,利用获取农技推广服务的便利性成为示范户[17]。社会资源理论认为,具有较高地位的个体会对其他位置较低者产生直接影响,且影响力与其地位高低成正比。规模农户往往是新技术的先行者,由于在一个村庄内农户的行为模式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加上规模大户更具影响力,小农户通过学习、模仿规模户的行为,提高其技术采纳水平[18]。本文预期经营规模有利于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

个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受其所处阶段或社会经济地位的制约。农户收入水平的多少决定了农户绿色生产意愿以及各阶段的要素投入行为[19]。较高收入水平的群体面临的生活压力和收入不确定性更小,同时拥有更强的经济水平、资源可及性以及风险承担能力,因而有足够的能力购买绿色生产资料。另外,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在最基本的需要满足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激励因素。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由于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就对更高层次的农业环境保护等问题有了利益诉求[20]。农户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越倾向于拥有和维护健康生活方式,生态理性越强,自觉维护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的意识也越高[21]。本文预期收入水平正向影响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

宗族大小会同时影响农户的权威和社会经济地位布局[22]。村庄大姓通过增强利益权力和权力认同,建立相应的信任机制克服损害共同利益的“机会主义”,由此形成可靠的社会秩序以及较为稳固的、强大的影响力[23]。村庄大姓不仅影响族群认同及族人之间的信任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户的政治信任[24]。在同一社区内,村庄大姓往往具有较高威望和较强的责任意识,其参与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积极性也较强;另外,村庄大姓往往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发动群众的能力,从而带领更多农户采纳亲环境技术。本文预期村庄大姓正向影响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

关系网络是个体通过在与他人长期的互动联系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纽带,本质是个体通过建立的社会关系获取资源的能力[25]。由于村庄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关系网络的嵌入使得农户个体的行为决策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会受其所在社会网络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在众多的关系网络中,农户的干部身份是连接国家权利和乡村社会的纽带,较高的政治地位使农户具有更强的资源禀赋以及认知能力,由此农户在技术推广服务中会获得更多便利条件,并最终促成绿色生产意愿与行为[26]。本文预期农户干部身份正向影响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

社会参与是指主体对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多个层面的现状与活动的关心、了解与投入,现有文献多用对集体事务(或社会活动)的参与频率/程度测度。Bourdieu 认为社会环境对于农户认知、意愿以及行为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27]。社会参与度高的农户对其熟知的生活环境有较强的归属感,且参与度越高农户信息接收和消化程度越高,这有利于农户深化对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重要性和价值认知,从而促进亲环境技术采纳。本文预期社会参与正向影响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

(二)社会经济地位通过信息渠道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间接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不仅会直接影响个体行为,还会通过信息渠道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决策。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着其信息能力、资源禀赋及权力大小。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助于农户及时、准确地获悉并传递亲环境知识,强化并促使形成农户亲环境生产的一致观念与意愿[28]。当前,我国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体的公益型和以农资经销商为主体的市场型农技服务体系[29]。以政府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另外,在产业系统急速扩张的背景下,农资经销商迅速占领乡村社会,并利用其掌握的技术信息和资源优势,成为乡村社会技术的“结构洞”[30]。这两大服务体系的协同发展对于实现农户有效的信息传递、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邻里交流以其传递路径短、效率高为特点[31],而随着农户生产技能的日益提高,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改善依赖于外部有效信息的传入[32]。陈欢等认为政府宣传与农资经销商推荐是农户获取外部农业信息的主要正式渠道[33]。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可拓宽农户信息获取渠道,提高农户对政府和农资经销商信息渠道接触的便捷性、信息有效性和丰富度,进而提升其技术认知水平,降低技术采用风险,最终促成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本文预期社会经济地位可通过信息渠道正向作用于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了“社会经济地位-信息渠道-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分析框架,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机理以及信息渠道的中介机制,以期为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保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见图1)。

图1 理论框架图

二、数据来源、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20年8-9月在黄河中上游地区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以及河南六省(自治区)开展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农村与农户专项调研。为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数据有效性,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展开调研。首先,确定样本的总体抽样区域。其中,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黄河上游地区抽取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省,黄河中游地区抽取陕西、山西和河南3省作为样本选择区域。其次,确定第一级样本单位容量及抽样方法,通过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方法最终抽取沿黄河流域11个样本市、县。再次,确定农户抽样方法及样本容量。具体抽样方法为:根据沿黄河流域的分布情况,先在各样本县抽取2~5样本乡(镇),在各样本乡(镇)再以随机抽样方式选取2~5个样本村,然后在每个村随机选取10~25个农户作为调查对象。为确保调研数据质量,选择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作为受访者。此次调研主要包括农户家庭基本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农业生产投入产出、亲环境技术采纳、信息获取以及外部环境等特征。调研共收集农户问卷2 362份,包括粮食作物、一年生经济作物以及多年生经济作物三种作物类型。本文的主要目的仅是对黄河中上游地区典型区域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农户的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进行研究,多年生经济作物类型主要包括苹果、梨、桃等。在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数据之后,最终获得多年生经济作物有效问卷661份(相关问卷共发放700份)。表1是样本农户分布特征。

表1 样本农户分布特征

(二)模型构建

1.基准回归。为考察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令Y为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按照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程度,对未采纳任何技术、仅采纳一种技术、采纳两种技术以及三种技术均采纳依次赋值为1~4。鉴于因变量属于有序分类变量,采用线性模型会存在很大缺陷,因此,本文采用有序Probit模型进行估计,其基本形式为:

Y*=Xβ+ε

(1)

(1)式中,Y*是无法观测的潜变量,与因变量相对应;X为一组自变量;β为对应的待估参数;ε为服从逻辑分布的误差项。Y*与Y的关系如下:

(2)

(2)式中,μ1<μ2<…<μj-1,表示通过估计获得的临界值或阈值参数。给定X时因变量Y取每一个值的概率如下:

(3)

(3)式中,Λ(·)为分布函数。

GTi=α0+α1Xi+∑α2Zi+ε1

(4)

EEi=β0+β1Xi+∑β2Zi+ε2

(5)

GTi=γ0+γ1Xi+γ2EEi+∑γ3Zi+ε3

(6)

2.中介效应模型设定。通过检验信息渠道的中介效应,可以解释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机理。本文借鉴Baron[34]的研究,构建如下中介效应模型:

(4)-(6)式中,GTi均表示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EEi表示信息渠道,Xi表示核心变量社会经济地位,包括收入水平、经营规模、干部身份、村庄大姓以及社会参与;Zi为控制变量,包括决策者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健康状况、兼业化程度、与批发市场的距离、绿色补贴、监管政策以及地区变量等;α、β、γ为待估参数,ε1、ε2、ε3为残差项。

(4)式表示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总效应;(5)式表示社会经济地位对信息渠道的影响;(6)式表示信息渠道对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将(5)式代入(6)式可得到:

GTi=(γ0+γ2β0)+(γ1+γ2β1)Xi+(γ2∑β2Zi+∑γ3Zi)+γ2ε2+ε3

(7)

对比(4)式和(7)式可以得出,α1=γ1+γ2β1,其中γ2β1即为社会经济地位通过信息渠道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中介效应。

3.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本文参考温忠麟[35]的研究,采用逐步回归法和Sobel检验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该检验程序适用于多个自变量的情形。其检验标准是:若z值大于基于标准正态分布的临界z值(z=中介效应估计值/该估计值的标准误),说明存在中介效应,否则中介效应不存在。具体检验步骤为:首先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步骤1),其次分别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对信息渠道的影响(步骤2,得出系数a)以及社会经济地位、信息渠道对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步骤3,得出系数b),若系数a和b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则说明中介效应显著,否则需进行Sobel检验。

(三)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1.被解释变量。为量化分析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程度,借鉴杨志海的研究[36],选用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数量刻画其技术采纳程度。依据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的具体措施,结合生产实际情况,本文选择有机肥施用、绿肥种植以及秸秆覆盖这三种技术测度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主要理由如下:有机肥施用行为是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关键,而绿肥种植和秸秆覆盖也是进行土壤修复、改善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中的有机肥主要包括农家肥、商品有机肥(包括生物肥料)以及沼渣沼液这三种形式。秸秆覆盖则指将作物秸秆、杂草等物质覆盖于树盘下或果树行间的土壤表面上。在具体指标测度时,依据农户对这三种技术的采纳程度,将未采纳任何技术、任意一种技术、采纳两种技术和三种技术均采纳分别赋值为1~4。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仍有部分农户亲环境技术采纳程度低甚至不采纳(见图2)。

图2 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程度分布情况

2.核心解释变量。本文的核心自变量为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农户亲环境行为能力,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经济地位是衡量家庭社会结构的重要指标,是农户在结构洞中所处位置总体程度的衡量。借鉴佟大建[2]、曲朦[14]等的研究成果,本文选用拓展的农户社会经济地位指标,选取收入水平、经营规模、干部身份、村庄大姓以及社会参与来表征农户的社会经济地位。其中收入水平、经营规模属于连续变量,而干部身份、村庄大姓和社会参与属于二值变量,若回答“是”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具体指标见表2。

表2 变量含义、赋值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3.中介变量。信息渠道是本文关注的中介变量。有效的信息传递是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基础。研究认为当前以政府为主体的公益型和以农资经销商为主体的盈利型农资服务体系是农户获取亲环境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且相比于人际交流,这两种渠道在信息传递中更具有效性,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更大,因而本研究借鉴罗小娟等研究成果[37],通过询问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信息是否来源于政府部门或农资店”测度信息渠道,赋值方式同上。

4.控制变量。为进一步控制因个人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外部环境以及地区差异等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借鉴王倩等研究成果[38],本文依次引入了决策者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外部环境以及地区变量。其中决策者特征是指农业生产决策者的特征,包括决策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健康状况;家庭经营特征包括兼业化程度、与批发市场的距离;外部环境包括绿色补贴、监管政策。此外,考虑到黄河流域地域的特殊性,尤其是中上游地区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带,降雨相对较少[1],因而本研究选取各县(区)2019年的降雨量作为地域指标,一方面可以体现黄河流域地域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从县域层面很好地控制了地区差异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影响。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见表2。

由表2知,样本农户平均年龄为56.596岁,受教育程度均值为7.470年,说明样本农户以中老年劳动力为主,平均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从家庭经营特征看,兼业化程度均值为42.30%,说明样本地区农户兼业化程度高。

5.差异显著性检验。考虑到农户社会经济地位及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可能因区域不同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进一步对不同区域农户的主要特征做差异显著性检验(见表3)。

表3 不同区域农户的主要特征差异分析

由表3知,不同区域农户的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存在较大差异,且通过了差异显著性检验。除了干部身份,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农户的收入水平、经营规模、社会参与以及村庄大姓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不同区域农户的社会经济地位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进一步导致不同区域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异质性。

三、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经济地位的直接效应检验

在对模型进行估计前,首先对自变量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本文运用Stata 14.0,通过VIF检验得知,VIF值介于1.06~1.39之间,说明本文各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为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逐步回归法依次将社会经济地位、决策者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外部环境特征以及地区变量引入模型,得到模型1~5(见表4)。

表4基准回归模型n=661

变量类型变量名称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社会经济地位决策者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外部环境地区变量收入水平(ln) 0.177∗∗∗(0.049)0.173∗∗∗(0.048)0.225∗∗∗(0.053)0.230∗∗∗(0.054)0.202∗∗∗(0.056)经营规模(ln) 0.180∗∗∗(0.050)0.189∗∗∗(0.050)0.126∗∗(0.056)0.122∗∗(0.056)0.158∗∗(0.056)干部身份 0.153(0.099)0.155(0.102)0.137(0.102)0.145(0.102)0.122(0.104)社会参与 0.062(0.105)0.059(0.106)0.056(0.106)0.077(0.107)0.228∗∗(0.114)村庄大姓 0.128(0.083)0.122(0.084)0.105(0.085)0.104(0.087)0.012(0.088)年龄 0.005(0.004)0.005(0.004)0.005(0.004)-0.001(0.004)受教育程度 -0.015(0.014)-0.017(0.014)-0.017(0.014)-0.027∗(0.014)健康状况 0.184∗∗(0.069)0.189∗∗(0.069)0.194∗∗∗(0.069)0.179∗∗(0.069)兼业化程度 -0.302∗∗(0.125)-0.325∗∗(0.127)-0.308∗∗(0.131) 与批发市场距离(ln)0.079∗(0.044)0.072(0.045)0.043(0.045)绿色补贴 0.497(0.611)0.794(0.607)监管政策 0.188∗∗(0.092)0.049(0.093)降雨量(ln) 1.228∗∗∗(0.197)LR χ2 39.77048.44058.54061.420101.030P值 0.0000.0000.0000.0000.000伪R2 0.0260.0320.0380.0410.064

估计结果显示,同时引入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控制变量后,模型5的伪R2相较于模型1~4有了明显提高,最终达到0.064,说明模型5更适合本文的研究。因而本文以模型5为基准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总体来看,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而言,社会经济地位中收入水平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这表明农户收入水平越高,采纳亲环境农业技术的概率越大。农户的生产方式依赖于所处的社会结构。收入水平高的农户通常对有机肥等绿色生产资料拥有更强的经济支付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此外,收入水平高的农户对于美好生活有更高追求,更注重产品质量安全、美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拥有更高的环保意识和环境情感,因而更倾向于采用亲环境农业技术。

经营规模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农户亲环境技术采纳,表明经营规模越大,农户采纳亲环境农业技术的概率越高。这是因为对于理性经济人而言,新技术采纳的关键在于技术能否给农户带来收益。由于绿色生产成本高、回报周期长,存在当期投入不能即期收益的风险。对于小规模农户而言,由于规模小、土地细碎化程度高,因而对于成本较高的亲环境技术存在风险规避心理,不利于亲环境技术采纳。反之,对规模化农户而言,通过规模效益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再加上政策倾向下的“联系户”身份,更容易成为先进技术的带头人。

干部身份正向影响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采纳,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因为,农户的关系网络多是以亲缘和地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一定区域内农户间具有整体价值趋同性和相对封闭性。再加上农户生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户彼此间的联系并不密切,由此使得干部身份对绿色生产的作用十分有限。

社会参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正向影响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这表明农户的社会参与程度越高,亲环境技术采纳的概率越大。这是因为农户参与集体活动的频率越高,信息接收和吸纳程度越高,对于亲环境技术价值认同就高,采纳的可能性越大。

村庄大姓正向影响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但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宗族对乡村社会的整合功能弱化,农户对家族的依赖性和凝聚力也越来越小。此外,村庄大姓往往对政策具有较强的警惕心理和不信任感,甚至可能成为政策推行之初的障碍[24],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农户亲环境技术的采纳。

就控制变量而言,决策者特征中受教育程度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但方向为负。可能是因为,通常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更善于在农业生产中权衡比较、精打细算,有机肥施用劳动力投入时间多、生产成本高,因而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更趋向于采纳短期技术趋利避害,这也与褚彩虹[39]的研究结论一致。家庭经营特征中,兼业化程度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抑制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采纳。说明非农收入占比越大,对农业生产的依赖度越低,更倾向于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非农行业,从而不利于农业长期性投资。

(二)信息渠道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进一步探究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内在影响机理,依据前文中介效应检验步骤,采用逐步回归法和Sobel检验法分析信息渠道在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中的中介效应。由于干部身份和村庄大姓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因而本文只对收入水平、经营规模以及社会参与三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信息渠道的中介效应检验

由估计结果可知,收入水平在步骤1中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在步骤3中收入水平和信息渠道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收入水平的系数由步骤1中的0.121降低为步骤3中的0.116,但由于收入水平在步骤2中的系数不显著,不能判别中介效应的显著性,因而需进一步进行Soble检验。Soble检验表明,收入水平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据此可以得出信息渠道在收入水平影响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中介效应,即存在收入水平-信息渠道-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这一路径。经营规模在步骤1~3中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经营规模的系数由步骤1中的系数0.198降低为步骤3中的0.188,说明经营规模的中介效应显著,Soble检验结果也具有一致性。同理,信息渠道在社会参与影响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过程中也发挥着显著的中介效应。从中介效应的贡献来看,信息渠道对收入水平、经营规模以及社会参与影响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比重分别为3.68%、5.18%和14.65%,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渠道的中介作用在农户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过程中存在明显差异。

(三)分样本中介效应分析

考虑到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的地形和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经济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因而进一步对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农户的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进行差异性分析,回归结果见表6。

表6 信息渠道的中介效应:地区差异

由表6可知,信息渠道在黄河中游地区农户收入水平与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中介效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而在黄河上游地区的中介效应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黄河上游地区总体上收入差距较大,信息渠道的异质性较强,使得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两极化现象比较严重。信息渠道对黄河中游地区经营规模影响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中介效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而黄河上游地区的中介效应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相比于黄河上游地区,黄河中游地区的地势、气候等条件更适合多年生经济作物的生长,因而黄河中游地区信息渠道的中介效应更显著。另外,社会参与中介效应的地区差异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总体来看,农户社会参与意识与参与度并不高,信息传递有效性的异质特征并不明显,使得社会参与对信息渠道中介效应的地区差异不显著。

(四)异质性分析

考虑到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家庭因生计资本禀赋有较大不同,从而在亲环境选择时存在异质性,本文借鉴汪为等的研究[40],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起步期、抚养期、负担期、稳定期、赡养期和空巢期六个阶段。在对样本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起步期农户只有2户,不具代表性,因而本文仅就剩余五个阶段的农户展开分析。由表7可知,收入水平对稳定期农户的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存在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稳定期的农户非农转移程度大,家庭收入水平高,对亲环境要素的支付能力更强。经营规模对稳定期和空巢期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存在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土地更多承载着经济和社会功能,因而他们会通过亲环境生产提高土地的持久生产力,尤其对于稳定期农户而言他们已经充分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生产知识,对有机肥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认可度,因而更趋向于通过亲环境技术采纳实现规模收益。干部身份显著促进抚养期农户的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这可能是因为赡养期农户的人力资本不具有优势,而家中或亲戚中干部越多,农户在农业生产中获取的物质和信息资源越丰富。社会参与对赡养期农户的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存在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对于赡养期的农户既不具备学习的动力也不具备学习的能力,而社会参与度越高农户会对周围环境的归属感和责任心越强,从而增强农户的亲环境意识。可见,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的农户社会经济地位对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表7 不同生命周期的异质性分析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以多年生经济作物为例,基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农户调研数据,运用逐步回归法及Sobel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探讨了农户社会经济地位对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机理以及信息渠道的中介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重要因素,其中,收入水平、经营规模以及社会参与均有利于显著提高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而干部身份与村庄大姓不显著。(2)信息渠道在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过程中发挥了正向的部分中介作用,说明社会经济地位不仅对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有直接影响,还会通过信息渠道间接作用于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具体而言,信息渠道在收入水平、经营规模以及社会参与影响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采纳的过程中均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即存在“社会经济地位-信息渠道-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这一路径,这也说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农户,更易于利用接触有效信息渠道的便捷性获取更有效的信息,从而做出绿色生产决策。(3)分组回归发现,不同区域的信息渠道在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存在差异,其中黄河中游地区信息渠道的中介作用更显著。(4)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的农户社会经济地位对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得出如下政策启示:(1)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时应重视农户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应通过多渠道方式促进农户增收,如:应建立与完善农产品绿色生产的优质优价机制,提高农户农业收入;通过开展非农培训、扶持当地的微小型企业等形式,增加农户的就业机会,提高家庭收入水平;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纽带作用,鼓励并组织农户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加强农户间的交流;应加强示范引领,通过培训和扶持规模户、宗族大户、示范户等精英群体,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应加强对社会经济地位低农户的服务,避免其被边缘化。(2)重视政府和农资商信息渠道在农户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加强与农资店合作,通过对农资店的引导、培训更好地发挥其在村庄内技术“结构洞”的作用。(3)在推行亲环境技术时应考虑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农户的人力资本、收入水平等资源禀赋差异。

猜你喜欢
收入水平化肥有机肥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蔬菜施用有机肥不当的原因及科学防控措施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田间试验化肥减量增效促农增收
化肥农药减量,怎么减?
4种农家有机肥对当归增产效果试验初报
油页岩灰渣有机肥在白桦地的试验研究
收入水平、学历层次对餐饮方式的影响
法学院哪家最强
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