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宇,董 洪 丹
(1.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2.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225)
国家越来越重视小语种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原有日语、俄语的基础上,增加了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并分别发布了课程标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这是适应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培养具备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的跨国人才的重要举措,凸显了小语种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深化,身兼专业知识和小语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促进我国与各国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重要力量。培养小语种人才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语言互通基础的重大举措[1-4]。
放眼全球,众多发达国家均赋予语言教育重要的地位,在中小学这一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实施多语种教育。例如受欧洲多语言文化背景影响的德国和法国,早在19世纪便开始了对现代外语教学法的潜心研究和探索[5-6]。德国坚守欧洲传统人文思想,尊重异文化,从小学阶段就开设多种外语课程,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当今世界的通用语、构成欧洲文化基石的古代语言甚至日趋重要的东方大国语言[7-9]。不可否认的是,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多语种教育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以全球开设外语语种数量最多的美国为例,《全美K-12外语教育普查报告(2017)》提出了多语种课程开设的主要问题:各州之间外语教育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差距明显;外语教学成果测评手段缺乏,标准不一;合格外语师资短缺,小语种尤甚[10-12]。从中国总体情况来看,小语种课程开设情况与区域发展程度、地理位置有直接关系。除了北京、上海这类经济、教育水平发达、资源高度集中的区域外,中国大部分地区中学阶段的小语种教育并未普及,甚至有的地区还未起步。总体来说,社会上对小语种教育的认知较浅,对相关政策不熟知。除了开设不普及,质量也不理想。四川省作为全国教育大省,小语种课程开设反映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全国多数地区小语种课程开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思考和建议对于其他地区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别开展了定量和定性分析。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调研等形式,分析小语种教育开展的现状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问卷调查,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发文组织各市(州)教科所(院)统一完成问卷工作。针对不同的研究需求和研究对象,共设置了四套问卷(2)问卷1《四川中学小语种课程开设现状调查——以西班牙语和日语为例》:https://www.wjx.cn/jq/36317572.aspx.问卷2《四川中学西班牙语和日语教师现状调查》:https://www.wjx.cn/jq/46301950.aspx.问卷3《四川省已开设多语种课程中学学生学习情况及学生、家长满意度调查》:https://www.wjx.cn/jq/36319800.aspx.问卷4《四川省未开设小语种课程中学家长意愿调查》:https://www.wjx.cn/jq/36317332.aspx.,学校问卷52个设问、教师问卷50个设问、学生问卷19个设问、家长问卷11个设问,涵盖与小语种课程开设现状相关的各个方面。回收问卷11 378份,有效问卷9 778份。为保证问卷质量,在进行大规模测试前邀请教育领域的专家进行了专家效度检验,对问题设置的科学性及词语表达的准确性进行了审定,并组织部分学生进行试测,根据试测情况和他们提出的意见对题项进行了修改。
访谈部分,由课题组对35名一线教师(西语11名、日语24名)、4名高校小语种专家(3)4位高校小语种专家分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刘建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常福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林洪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缪建华教授。、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有关人员进行了线上或线下访谈。
1.开设学校逐渐增多,专职教师占比较高
四川省已有超过40所学校(涵盖10个市州)开设了小语种课程,部分学校已经开设了10年以上。在获得数据的35所中学中,有3所学校6门语种课程开设齐全。近几年,“老牌小语种”如日语开设范围进一步扩大,辐射四川省大中城市及县城。“新兴小语种”如西班牙语发展较快,开设学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统计的11所开设了西班牙语课程的学校中,公立学校6所,私立学校5所,其中外国语学校5所。已开设小语种的中学中大部分学校已经配备稳定的专业教师。以西班牙语教师为例,采访的11名西班牙语教师中,8名为专职教师,占比72.7%。24位日语教师中,19名为全职教师,占比79.2%。部分学校考虑到一些小语种课时较少、专职教师成本高等现实因素,通过与川内高校、语言机构合作的方式解决专任教师问题。
2.开设课程多起点、多类型,满足多样化需求
从随机调查的12所开设日语的学校和11所开设西语的学校,课程开设年级呈现“多起点”这一特点(表1)。同时,西语和日语课程的开设类型多样化。主要有“高考班”“留学班”“兴趣班”(或称为“素质班”“社团班”)和“双语实验班”。高中阶段,日语、西语“兴趣班”以高一起点居多。“高考班”起点不统一,最早高一上开始,最晚高三开始。无论是《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13](简称日语课标),还是《普通高中西班牙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14](简称西班牙语课标),都主张尊重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从四川省中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两个语种都践行了课标提出的这一原则。
表1 四川省日语、西语课程起点年级及学校数量
3.实行“英语+小语种”双外语模式,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如表2所示,四川省开设了小语种的中学中,大部分实行“英语+小语种”模式(1、2类),各中学“双外语实验班”一般为7课时(英)+5课时(日),6+5,7+4模式;“兴趣班”以8+1,8+2,7+1,7+2,6+1模式为主。高中阶段的双外语实验班和兴趣班课时分布和初中阶段类似。另有部分学校在高中阶段实行小语种为主的模式(3类),开设小语种“高考班”和“留学班”,周课时为8-12节。
表2 四川省中学双外语开设模式
在初中阶段,无论日语课和西语课是以1类或2类形式开设,英语作为学生第一外语占据主导地位。考虑到我国教育面临诸多现实因素,尤其在初中阶段,最符合实际的培养模式是“英语+小语种”。高中阶段,学生可充分考虑个人发展需求和学习情况,选择适合的外语学习模式。
4.家、校意识逐渐增强,有一定社会基础
如图1所示,问卷和访谈结果表明,近年来四川省越来越多的中学根据自身特色办学的需要,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以不同形式和力度推广小语种教育,使小语种教育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从学校层面来看,无论是已开设还是未开设小语种课程的中学,都认为开设小语种课程具有各方面的积极影响。
图1 小语种课程开设的积极影响
从家长层面来看,选择了小语种课程的学生家长中,83.76%认可我国的“小语种教育”趋势,认同该趋势可以丰富孩子的认知世界,并且给孩子提供更多元的语言学习选择。68.86%的家长知道高中生可以用英、日、俄、德、法、西参加高考外语考试。此外,无论是选择了小语种课程的学生家长还是未选择小语种课程的学生家长,均对学生在校学习英语以外的小语种表示支持,支持率分别为91.04%、88.09%。71.85%的家长表示,针对英语成绩很差的学生,应该鼓励孩子改学其他语种(日、俄、法、德、西),并用该语种参加高考外语考试,利用高考命题时小语种试卷的难度要比英语容易5至10个百分点[15]这一优势提高外语考试成绩,实现“换道超车”。
1.小语种课程开展缺乏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指导
国家出台小语种课程标准,理论上明确了小语种国家课程的地位。然而,受“英语独大”局面的长期影响,外语教育都是围绕英语展开。截至2021年5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制定关于小语种开设的政策性文件,使得小语种教育推行困难。如图2所示,学校层面对于“小语种课程开设的主要困难”这个关键问题,将“课程不完善”“无教育部审查通过的教材”“无省上政策支持”“师资不足”列为前四项主要困难,分别占87.50%、87.50%、62.50%、62.50%。同时,反应“资金不足”的占了37.50%。这五个方面的问题,都聚焦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指导不够,制约了小语种的大面积开设和教育教学效果。
图2 小语种课程开设的主要困难
2.小语种课程体系不完善,衔接教育问题严重
小语种课程体系不完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图2所示,87.50%的学校将“课程不完善”列为最主要的困难。省级层面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要求,完全由学校自主决定、自由开设,呈现“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表1显示,四川省小语种开设起点就有三年级、六年级、初一上、高一上、高一下、高二上、高二下、高三上等8个起点。由于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上级部门的统一管理和指导,小语种教师在教材选用、课程考核、考试命题上存在极大的自主性、随意性和盲目性。
课程体系不完善,加重了小语种的衔接教育问题。无论是有20年开设基础的日语课程,还是刚刚起步的西语课程,目前四川省各中学之间无法实现小语种课程跨校衔接。小语种教育是以学校为单位,学校之间没有建立共同的学科基础。高中招生政策,也没有考虑初中阶段学习了小语种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被按照中考总分招入了没有开设所学小语种的高中学校,无法继续小语种学习。即使个别高中学校开设了小语种,由于选课学生小语种基础不等原因,高中学校只得开设零起点班,阻碍了学生小语种学习的连续性。
3.小语种教材不完善,缺乏教材审查机制
中学小语种教材存在不完善的问题。一是经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通过的小语种教材数量极少,无法满足已开设的多类型小语种课程,教材的匮乏是阻碍一些小语种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统编教材使用率不高。例如《日语》,虽然《日语》是配合课标的主要教材并且体系完整,《日语》1-7也是日语高考的主要依据,但因书本总体难度偏低、语法讲解不够系统、册数多不便于高中起点课堂教学等原因,该套教材使用率并不高。三是选用教材与学生学段不符。目前中学西语教材选用方面,《现代西班牙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但该书是国内高校本科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四是小语种教材使用存在不规范问题。据调研,部分中学使用了外版教材,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使用外版教材违反了国家相关政策,可能存在意识形态风险。此外,由于审查、监管机制不健全,部分小语种教师使用的自编教材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4.小语种教师职业发展受限
小语种教师职业发展受限。小语种教师在职场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普遍比英语教师多。参考表3,小语种教师职业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相关部门、学校不够重视小语种学科。采访中有教师反映“无法获得相关语种教师资格证”“课越上越少”“上课时段不固定”“课程随时开随时停,工作没有安全感”“赛课机会少”这些问题。二是缺乏教研团队。不少开设了小语种的学校,某门小语种教师仅仅1人,无法在校内开展教研活动。省市县各级教研部门也没有在区域内开展小语种教研活动。三是待遇参差不齐,职称晋升难。以四川省西班牙语教师工作量为例,他们每周平均课时为5-8节,课时最多的教师每周上14节课,最少的每周只有2节课,而很多中学教师的收入、职称评定与课时量有直接关系。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专职西语教师工作多年没评定职称”“待遇差”“待遇不稳定”等教师职业发展受限的情况。据统计,9名专职西语教师中有5名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占55.60%。其中1名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参与问卷的日语教师也仅有50%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四是专业能力提升机会极少。有71.43%的日语教师和66%的西语教师表示其任教的学校没有为他们提供提高专业能力的机会。
表3 四川省日语、西语教师反映的课程开设及自身发展主要问题
5.学校、学生、家长对中学小语种学习存在认识不足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小语种课程开设的困难不仅有实际的客观困难如师资、资金、教材等,也有因为信息渠道匮乏,了解不足而造成的主观意识上的问题。一是对小语种和小语种教育相关政策认识不足。例如谈到西班牙语课程开设这一问题,有校方认为这类课程“高考方向不明、录取方式不明、就业方向不明”,目标语种“发音困难”“与高考无关”等。另外,很多学生对小语种高考的难度以及未来出路都有着不全面的认识。二是对小语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受到整个教育环境的影响,家长和学校的思维普遍比较功利,首先会考虑学生学习小语种对高考有什么好处,会不会影响英语学习。依据课标精神,在中学阶段开设小语种课程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多语言文化视角、提高学生人文素养[16-17]。
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在课程开设、教材建设与选用、师资培养、教研指导、经费保障、教学评价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规范、指导中学开好小语种课程,并提供相应的保障。立足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长远考虑国家新增普通高中小语种的重大意义,指导区域内普通中学选择和开设小语种课程,为培养小语种人才奠定基础。对于开设小语种课程的学校,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提供专项经费,满足普通高中开设小语种课程的基本需要。招生方面,建议调整高中招生政策,授权开设了“小语种”的高中学校实行部分名额定向招生,招收有小语种基础的学生。
1.完善课时规划
按照课标要求,选择日语、西语必修课程的学生应完成相应的课程内容(日语要求完成《日语》1-3的学习)和课时(西语要求每周不低于4课时),达到目标等级。课标这一建议的意图是希望最终实现构筑小语种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我们认为在鼓励小语种教育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尊重课标的指导意见能让小语种教育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同时,“共同基础”也是解决衔接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各学校小语种必修类课程,例如“双语班”,应在满足课标建议的课时、课程内容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设计课程。
2.实现衔接教育
各中学的课程设置应考虑衔接教育的现实需求。完全中学在小语种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初、高中衔接问题。初中开设有小语种课程的学校到了高中阶段应设有相应语种的“高起点班”,以至少保证本校学生(无论是以兴趣为导向还是以升学为目的)学习的连续性。另外,鉴于绝大多数高校只设有小语种零基础班并倾向招收小语种零基础的学生,建议高校改善招生结构,增设小语种高起点班,并扩大高校小语种招生人数,适当取消部分专业对高考外语考试语种的限制,为小语种学生升学、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教育行政部门要规范中学小语种教材的选用。建议使用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中学小语种教材,避免教材乱象,正确引导课程开设、指导教材选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避免因没有统编教材的情况下,学校自主选择外版教材带来的不可控风险。此外,应建立小语种教材审查机制,对自编教材和外版教材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教材质量,符合课标要求、语言教学规律,坚决杜绝出现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1.增加高校招生计划
随着国家大力倡导中学开设小语种课程,中学小语种师资将会面临严重不足的问题。建议有关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扩大和新增小语种招生计划,大量培养小语种师资,同时积极落实已颁布的关于非通用语种师资培养支持计划[18],以满足更多中小学对小语种教师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2.加强职后培训
大部分日语、西语教师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少,教师虽然普遍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起中学小语种教师的职后培训制度,通过各种形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省级教研部门应配备专职或兼职小语种教研员,组织线上线下省级小语种教研活动,指导一线教学。要重点指导一线教师学习国家有关政策、研读课标、研究教材,使教师能理解国家政策、课标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小语种教研员应定期组织调研活动,深入学校和课堂,了解情况,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题培训,对课程实施提供具体指导。
科学的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对提高教育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建立省、市、县、校四级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效评价。要充分运用评价结果,指导教师的“教”符合课标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通过评价,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要广泛宣传,让社会尤其是家长了解国家倡导学习小语种的意义,引导学校、家长、学生熟悉“小语种教育”的相关政策,让更多的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了解小语种的学习要求、招生政策、就业前景等,为小语种教育在更广范围内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