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修园人

2022-03-08 07:47徐宏慧
苏州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建筑

徐宏慧

同里古镇有著名的“一园三堂三桥”,一园即退思园;三堂即崇本堂、嘉荫堂、耕乐堂;三桥即太平桥、长庆桥、吉利桥。蒋鉴清是“一园三堂三桥”修复的主要责任者。他生于浙江海宁斜桥镇,13岁投奔亲戚来吴江震泽当学徒,1953年参加工作,1973年调入同里镇。

同里退思园的建造者是任兰生,因仕途遭挫,革职归里,他耗时三载,于1887年建成这座私家园林,以“退思补过”。这也为后人留下一座人文瑰宝之园。1980年代初,江苏省太湖风景区建设委员会成立后,批准的第一批抢修项目之一就是修复退思园。

为了修复工作顺利开展,省建设主管部门承担70%的费用,县建设局出资30%,同里镇出人出力具体负责修复工作。就这样,1981年从同里镇相关单位抽调9人组成退思园修复领导小组,下设退思园修复办公室,蒋鉴清为修复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修复工作。

当时的退思园年久失修,满目疮痍,厅堂拆除、亭台坍塌、楼阁倾危、湖石破碎、榛莽荒芜,旧时的匾额楹联早已不存,百岁细叶罗汉松被锯,园内池塘填满垃圾。“退思草堂”成为吴江晶体管一厂化学品仓库,其他建筑变作工厂的金工、木工车间或是职工食堂、宿舍、托儿所等,部分建筑还曾用作镇政府的办公场所。如果说前期动迁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蒋鉴清在镇领导的支持下,还算胜任的话,那么接下来修复古园,就是掂量这位“门外汉”到底有几斤几两的时候了。当时组织上还有个要求,把退思园修复成精品,实现“修复退思园,搞活同里镇”的发展目标。蒋鉴清深感肩头担子重大。

退思园文字记载很少,又没有旧图纸可参照,如何做到“修旧如旧”?首先是开座谈会,蒋鉴清多次邀请当地老人、知情人前来开会,一起回忆园内建筑的原样,并在当地群众中搜集退思园的旧照,寻找蛛丝马迹。

接着他们按墙基的走向画出图纸,交相关部门审核、修改。修复时,“退思草堂”屋架还算完整,没有落架,但支撑堂架的20多根廊柱中,烂脚的占九成,后来全部更换。园内建筑门窗全无,他们到旧木材市场去淘,还请工匠仿古镇老宅清代门窗式样制作,历时半年门窗全部安好。园内的九曲围廊已塌,所幸基础还在,工匠根据残留的痕迹,琢磨出建筑高度、构件尺寸,实地放图样。靠这个办法,代表性景点“闹红一舸”重建成功,在此基础上,又修建了其余建筑。

蒋鉴清对修复工作抱定一个原则:严格按照专家的规划施工。工程做一点就请来专家,看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立即返工,稳扎稳打,确保质量。

蒋鉴清越来越感觉到,古代园林营造是个大学问,有着太多的讲究,真是“越做越有兴趣,越做越有味道”。他还多次组织工匠观摩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虚心请教专家,学透一点,施工一点,不大干快上,“迈小步,不停步”地干。施工现场人数最多的时候,木工、泥瓦工加小工,也就十来个人。想想当年,应任兰生之邀,担承造园设计的是镇上文人画家袁龙和任预,还有他的弟弟任艾生这位“嗜书画碑版”者在旁襄助,三个没有造园经验的人,巧思妙想,精心布局,营造出一座精巧玲珑的江南园林特例。

1983年12月退思园修复庭院和后花园,工程获得吴江县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元旦,退思园修复部分开园迎客,当时门票1角。

当时退思园内一些楼厅没有匾额,名称无从查考,蒋鉴清访遍镇民,没一个说得上来,还有人肯定地说:“就是没有名称的!”但蒋鉴清心有不甘,古时的大户人家,堂名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名誉,极为重要,怎么可能没有呢?他很希望能寻找到退思园任兰生的后人,来弥补这个缺憾。

蒋鉴清从同里任传济那里打听到,任兰生有一个孙子,名叫任家昆,但因住址不详无法找到。就在他们以为无果而终时,1989年冬天的一个上午,蒋鉴清得到消息,说退思园来了一批自称是该园主人的上海客人。他一听,立马赶过去。一行游客中为首的正是任家昆,老人当时79岁,一见蒋鉴清便说:“我是这幢房子的主人,今天回家看看,不是来跟你们要房子的。”

原来,任家昆看到同里退思园修复的报道,又听一位堂兄先前游览退思园的现身说法,这才带了家人回同里寻梦来了。蒋鉴清喜出望外,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自己苦苦寻觅了多年的任家后人,就这样出现在面前了。

这回堂名问题总算可以解决了!然而,时过境迁,堂名这些“小事”早已淡出任家昆的记忆,他不无遗憾地摇了摇头,表示回上海后再细细回忆。就这样,任家昆与蒋鉴清一直保持电话和书信联系。1996年的一天,蒋鉴清终于等来了任家昆的确切信息,他报出了退思园正厅的堂名是“荫馀堂”!几天之后,任家昆又修书一封,郑重其事将“荫馀堂”三个字写在纸上,还盖上了印章。

任家昆自那次退思园寻梦之后,对蒋鉴清的所托,一直萦绕在心头,因年迈体弱不便远行,他便通过电话找到知情的亲戚问了个遍,但对正厅堂名还是想不起来。皇天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的表妹回忆起年幼时住在退思园,曾认读过正厅堂名叫荫馀堂。经她提醒,其他亲戚也依稀想起,逢年过节时挂在门口的大红灯笼上有“荫馀堂”的字样,还有收租的栲栳上也印着“荫馀堂”。任家昆也回忆起父亲办学初期,曾借用正厅开课,时而摘掉“荫馀堂”匾额的情景。这个堂名寓意深远:托祖宗积德庇佑,保子孙富足兴旺。1998年,同里镇政府派人前往北京,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了“荫馀堂”的匾额。

说起来,早期开园的退思园,留下了很多政要和文化名人的墨宝。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1950年他曾与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任传薪同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教书。任传薪年长陈从周30岁,两人是忘年交。因为任传薪的关系,陈从周对退思园修复更为关心,他听说退思园将要修复时,就赶来观看。开始他对眼前其貌不扬的小个子蒋鉴清有些不信任,很严肃地对他说:“小蒋,退思园只准修好,不准搞坏,否则我要骂娘的。”

蒋鉴清自然理解专家对退思园的感情,他点点头,然后恳请陈从周为退思园一处空白门楣题字。陈从周答应回家再题,半个月后,他寄来了题字“泉石遗韵”。退思园开园后,他又来了,看了园林的修复工程细节,改口唤蒋鉴清为“老蒋”了。蒋鉴清索性又恳请他留点字画墨宝,他允诺坐下,花了一个多小时,画了一幅画,写了一幅字。后来蒋鉴清请匠人精心做了镜框,裱装好,分别挂在坐春望月楼和岁寒居里。

退思园从1981年开始修园,耗时八年,才整体对外开放。开园后,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更让人惊奇的是,蒋鉴清务实认真,把每一分钱用到极致,最终以总价320余万元的费用完成了整座园林的修复,其中还包括园林里添置的字画和红木家具。退思园恢复了生机,满园春色,修旧如故。工程审计时,连财务人员都感叹,退思园修复工程的账目不仅干净,而且精打细算,真是“花小钱办大事”的典范。

蒋鉴清解释说,当年修复退思园时,市面上旧木材、旧石料很多,放在外面,都是废料,放在退思园内都是宝贝。一堆条石,搬运进来,只需要付几百元的人工费,如果放到现在,怕是好几万元也买不到了。退思园费用就是这样节省下来的。

退思园修复工作结束后,紧接着崇本堂、嘉荫堂、三桥这些有着人文历史标记的遗存,也要修复。蒋鉴清责无旁贷继续主持修复工作,经验足了,年龄大了,他也从“小蒋”干成了“老蒋”。1995年底,蒋鉴清退休,继续被聘修复耕乐堂。

耕乐堂,据史料记载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后数度易主迭经兴废。现存建筑三进四十一间,有园、有斋、有阁、有榭,虽然部分建筑在清代中期重修过,但整体保留明代朴实无华的建筑风格,如檐高较矮,举折平缓,装饰简朴,木结构刷以桐油。新中国成立后,耕乐堂曾被学校、工厂、福利院使用过,修复前因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堂楼底下挖过防空洞,屋架倾斜,摇摇欲坠;绣楼、环秀阁、燕翼楼空关多年,均属危房;在耕乐堂有限的空间内,占房者见缝插针乱建乱搭,更显得杂乱无章拥挤不堪。修复之初,住户搬迁工作还遇到了重重阻碍,经过多方耐心疏导才得以解决。接下来的拆除,清出园中的建筑垃圾2000多吨。

蒋鉴清虚心地听取了专家和群众的意见,对耕乐堂各个部分量身定制了具体修复规划。一是经过重修能恢复原貌的建筑,有堂楼、绣楼、鸳鸯厅、环秀阁、燕翼楼、备弄和潘宅等,其中已经倾斜的堂楼,采用打牮拨正的古法修复,首先拆除屋面和四周围墙、楼板,只剩一个框架,然后廊柱绑上钢丝慢慢调整,每天10厘米,这样一点一点牵引拨正。而且,下雨天和大热天还不能正常开工,看起来像是“磨洋工”,其实是精雕细刻,急不出来。也许同样面积的建筑,盖新只需几个月,修复就得花3年左右的时间;二是原有建筑已拆除,但尚有残迹可寻,如跨街廊、门厅、封火墙和四个门楼(乐善家风、耕乐小筑、耕读传家、竹苞松茂),画出图纸,放实样设计,进行重建;三是对后花园进行复池、叠山,保护好原有黄杨、金银桂、石榴、山茶等数百年名木古树,补栽罗汉松、广玉兰、白玉兰、腊梅等十多种花木。园内有棵吴江境内唯一的白皮松,因原住户不知珍惜,长期当晒衣架,差点被拉倒,蒋鉴清请来花匠养护扶正。

对于“修旧如旧”,蒋鉴清感到一辈子也学不透。比如明代特有的满天星窗棂,看看不过就是横横竖竖的小方格,其实工艺上要求很高,一般木匠做不出。然而做不到这个水平,就谈不上明代建筑的“修旧如旧”。所以他必须每道工序“前看后看左看右看”,直到看不出一处败笔,才放匠人师傅过关。他多年来养成了爱研究古建筑的习惯,大到整体建筑的施工,小到封火墙立面的砌筑,如何修复都有讲究。

他还爱管“分外事”,耕乐堂隔壁人家有扇铝合金窗正对古园,他感到有碍观瞻,几次上门做工作,一直做到对方接受意见,将之改换成明式木窗为止。

耕乐堂是明代建筑,木料上涂的不是像“一园二堂”那样的麻布生漆,而是用桐油,需要架大锅将桐油烧热后,直接抹在木料的表面,待冷却后就有“入木三分”的感觉。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将耕乐堂的修复现场作为课堂之一,经常带学生过来观摩,他说这是最经典的旧工艺,别处看不到。

蒋鉴清还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每天坚持写修复日记。这样做,不仅他自己定心,也为后人留下个参考。现如今,好处就显出来了,比如消火栓烂了,翻翻日记,就能找到当初消火栓的地下线路图,这样就不需要大面积地敲开地面搜寻,省时省力省经费。他的日记在1999年耕乐堂申报全国文保单位时,也作出了贡献。耕乐堂申报是否符合条件?日记成了专家考察耕乐堂修复是否表里如一的重要依据。2003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考察古镇同里时,看到他的日记,对耕乐堂的修复很为赞赏。2002年10月1日,修复后的耕乐堂正式对外开放。2013年5月,耕乐堂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蒋鉴清在修复古镇建筑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人们不会忘记。

猜你喜欢
建筑
建筑学园(4)
建筑学园(3)
建筑学园(2)
建筑学园(1)
建筑速写系列
让人脑洞大开的建筑
建筑与数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