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广
过早对孩子进行“早教”及“早早教”大可不必,孩子失去了童年,这是代价。有调查显示,过早接受知识教育,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该玩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一开始就体力耗尽,丧失对学习、对生活的憧憬,那么会在以后不该玩的时候加倍地找回来。像英语、识字和加减运算这类知识,小学阶段会系统学习,如果提前学习了小学的内容,孩子上课时会心不在焉,也容易造成孩子后劲不足。
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段孟宇,12岁“北漂”,周末,她帮父母在中关村街边卖水果、麻辣烫,还卖过煎饼,25岁考上了哈佛大学。成就这位哈佛学霸的,很大程度上不在智商,而在于她在学习上高度的自律。俗话说,努力不难,难的是一直努力,孩子的成长是一场马拉松,比的不仅是速度,还有耐力。
我始终认为,教育只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让孩子发展出自我,用他的自我,来作为他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数字技术正在颠覆许多传统的就业市场,创造全新的岗位,我们几乎无法预测孩子们在未来的5年、10年或15年后会做什么樣的工作。
面对不可知的未来、越来越多元的社会价值评价,恕我直言,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和喜好,不要强迫孩子们喜欢大人们觉得应该喜欢的东西,从小在“鸡娃”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大多数人只是被动接受“填鸭式”灌输,从提升孩子的内驱力方面来说,兴趣的启蒙与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喜欢这样东西,才能真正做到完全投入自己的热情。内心的动力才是真正的动力。
(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