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写作引领深度阅读

2022-03-08 01:38张洁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2年3期
关键词:寓言文本设计

张洁

语文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字。因此,语文学习追根究底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课内外学习中认识文字、积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文字语言,而无论学习语言还是运用语言都离不开听、说、读、写。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读写结合的教师很多,但他们往往更注重以读促写,通常是以课文为例子,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学习写作。其实,学生的写也可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只要精心设置写作问题,就可以实现以写促读,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很有限,仍然处于发展中的状态。因此,小学生的阅读大多仅仅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上,对文本情感的把握、文字的赏析,也只限于死记硬背教师的讲解。那么,教师想要让学生深度阅读,就需要一个合适的媒介。笔者认为,让学生在写作中发现问题,理解文本,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不过这个操作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设置的写作问题必须足够有效。

什么样的问题才足够有效?不妨按照以下几个标准来设置问题。

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写作一直是令很多学生头疼的问题,因此,他们往往不愿意写作。那么,以写促读首先就要解决学生不愿意写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表达。

新课标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能够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不过,这个层次的要求在教学中往往很难实现,一些教师可能会直接选择让学生死记硬背。但是这样的做法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往往意义不大。要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进而理解文本。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村居》这首诗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里孩子的喜悦心情,我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完成,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作表达的情感。当时正值春天,经过观察天气、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笔者请学生在一周内至少去放3次风筝,而且最好每次选的地方不同。同时,我让学生感受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自己放风筝的心情如何;作业多,放风筝时间很短,自己心情又如何;在风景不同的地方放风筝,心情又如何。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还不能写完整的较长的文章,但是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出这几个问题是没有难度的。而通过思考这几个问题,学生可以体会到有充裕的时间在风景美丽的地方玩耍,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去读文本,抓住“早”“忙”“趁”这几个词重点品读,相信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也可以掌握抓关键词理解诗文的方法。

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话想说

写作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难题,有时候,即使有话可说,很多学生也不想说,因为没有兴趣。小学语文课标对三四年级学生的写作是这样要求的:乐于书面表达,愿意与他人分享写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因此,教师要格外留意学生的兴趣爱好,且能恰当地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与比较阅读,从而发现文本的巧妙之处。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一篇《搭船的鸟》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引导,学习效果并不好。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对动物感兴趣甚至不少学生家里养有宠物的情况,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进行观察,并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发现。教师不要提前引导提示,而要让学生自由地写。写的是自己感兴趣甚至很喜欢的动物,又没有种种限制,学生写作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待写作完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写作成果。交流采用猜谜的形式进行,谜面是学生的描写,谜底为学生所写的动物。若有学生猜中,则作者获得红花奖励。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就能体会到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文章更有表现力。

活动结束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回到课本,品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翠鸟的。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作者在描写翠鸟时主要突出了它的颜色,而在写翠鸟抓鱼的过程时,“冲”“飞”“衔”“站”“吞”几个动词生动形象,使读者眼前好似展开了一幅翠鸟捕鱼图。如此,学生就能感受到描写事物时观察要仔细,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同时,描写动物动作的时候,用词要准确。

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有话能说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贫乏的知识积累,简单的生活阅历,使得他们能写的内容有限。因此,要让学生愿意去写,而且写出水平,教师就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寓言单元。寓言穿着故事的外衣,寄托着意味深长的道理。虽然课标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要能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但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故事的寓意常常是一个难点。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想象写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寓言。

这一单元的文章都涉及认识事物的价值和意义,这么抽象的认知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又与课本中寓言寓意相近的问题:“天气突变,住校生小明需要买些保暖用品。可是,小明这个月的生活费只剩20元了,是买一双手套保护双手呢,还是买一双毛袜子保护双脚呢,还是买一对护耳保护耳朵呢?小明很为难,他决定让自己的手、脚和耳朵进行一场辩论。你觉得这场辩论会上会发生些什么呢?手、脚和耳朵分别会怎么说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进行写作。”手、脚和耳朵作为身体的一部分,是学生特别熟悉的,作用也是学生了解的,学生当然有话能说。通过这样一个写作任务,学生就会认识到,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作用,尽管有些事物不起眼,甚至有缺点,但也是不可替代的。这样一来,课本中寓言的寓意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问题有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就能够有所思考,也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由身边熟悉的事物上获取认知,然后延伸到不熟悉的事物,这样的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问题是有效的。

问题要密切联系教材,让学生读有所获

写作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关注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教师也要明确,写作的目的是以写促读,因此设计的问题要密切联系教材,从教材出发,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或完成写作后,有兴趣去阅读文本、探究文本,让学生因为写而重新关注读,在读中发现自己在写作中存在的不足,解决在写作中产生的问题。

在以上几个实例中,教师的问题都是紧紧围绕教材设计的,或让学生通过写作体会作品情感,或让学生通過写作品味课文语言,或让学生通过写作理解寓意。以上只是笔者个人教学中的部分例子及设计,教师们可以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题目,运用续写、补写、改写、扩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由写作。教师通过这样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表达方法,从而为深度阅读服务。

语文教学中要实现以写促读的目标,教师就必须紧紧围绕教材,确定写作目的,关注学生兴趣,联系学生实际,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写作题目,有效地设计写作训练。通过写作训练,学生发现自己在素材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不足。接下来,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实现读写双赢。

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方式可以百花齐放。教师不妨结合语文课堂,积极关注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同时发挥自己的个性化优势,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写作,通过问题写作引领学生深度阅读。

猜你喜欢
寓言文本设计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BUBA台灯设计
时装寓言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有种设计叫而专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A FABLE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