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命教育的高度推进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工作

2022-03-08 01:38王定功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命安全师生教材

王定功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应成为教育各阶段、各学科及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的根本理念和指导原则。而任何教育理念,若不落实到课程教材,则难以保障其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教育部印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要依据中小学学科特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选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作为学科教学的部分素材,有机整合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促进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在我们看来,这是贯彻实施生命教育的治本之策。我们应立足于生命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原则、方法来审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工作,使生命教育成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价值理念,贯穿其工作全程,并作为检验其成败利钝的评估标准。以此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这一系统工作谋篇布局,着墨落子,久久为功,不断改善中小学生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方面的“知情意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观、安全观,使其养成健康文明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自觉采纳和保持健康行为,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一、生命教育理念应成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价值取向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不是生搬硬套的叠加,不是与“双减”背道而驰的单纯量的“多增”,而是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与现有学科进行有机耦合,提高整个课程、教材、教法的生命教育“品质”。

第一,用生命教育的视角规划中小学课程教材的二次整合。在经耦合的课程教材中,生命安全與健康知识被师生从生命发展的视角去审视和再创造,学科知识的授受和学生生命安全与健康能力的培养均以学生生命的润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新接触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的“坐标系”中予以重新建构和创造,形成属于自己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知识和能力,并积累丰富的生命体验。在这样的课程教材体系中,学生是一个个完整的、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师生、生生共处于一个安全的、健康的、基于生命关联的生命共同体中。

第二,以生命教育的原则统摄中小学学科教学目标的制定。无论是原有的学科教学,还是糅合进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在使用这样的教材、实施这样的课程过程中,师生均以整全生命投入课程活动。认识发展固然仍是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关乎学生终生健康的情感体验、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发展任务亦有其独立的地位和价值。这些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内容及价值的统合,构成学生生命的整全发展。教师应准确把握课程的内在逻辑,了解不同学生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预设目标的不同反馈,对预设目标做出调整,从而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方面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以生命教育的文化推进中小学课程文化的重构。耦合进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学科课程,应关注影响师生生命状态的各种因素,理解课堂教学中师生生命活动的丰富性,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创造和发展教学的生命场域,在学习中共同成长。那种充分体现师生生命个性与风采的课堂文化应予以倡导和弘扬,师生的心灵感悟和价值欲求应得到彼此的尊重。

二、生命教育方法应贯穿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实施全程

生命教育方法应该是富有趣味性而非单调乏味令人恹恹欲睡的,应该是富有互动性而非喃喃自语与人无涉的,应该是富有体验性而非照本宣科的,应该是富有生成性而非一成不变的。

第一,提高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教师应根据学段和学科的不同特点,选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有趣的内容、方式、方法融入学科教学,让学生感受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本身的趣味性,以及这种润物无声的嵌入式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以此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活动中来,体验过程,掌握知识,感受学习魅力,提升教学效果。理想的状态是,学生在“文趣”中俯读仰思徜徉漫步,在“情趣”中激发来自内心的渴盼欲求,在“思趣”中产生求学问道的持久动力,朝向“志趣”感知、思辨、迁移,臻趋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渐次提升的学习目标。如此,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和环节就有可能成为相关学科教学中最被学生期待、最受学生欢迎的环节,进而在学生心目中成为一门“愉快的艺术”,甚而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学习“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矣”。

第二,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互动性。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环节,尤其不能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必须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人与环境交互影响的状态。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更应该真正实现师生主体的交互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知识的顺利传输,以及情感的顺畅交流,产生教学的巧妙共振;应准确定位互动角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并实现师生的教学相长;应加强引导发现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互动方式,促使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创造和合作;应科学管理互动课堂,通过精心互动选材、优化结果点评、巧设小结反思等环节,提高互动实效;应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过渡自然,天衣无缝,利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小序曲”来激活整个学科教学的大课堂。

第三,凸显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体验性。教师应巧妙“链接”学生的需要、兴趣、习惯等,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选择、认识、反思、移情,形成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对事件或情境形成认知、情感、意志方面的切身感受。学生通过分析、反思,在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体会与感悟,查找自我发展和不足,明晓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既定的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教师应设计合适的内容和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全部参与、全程参与,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关键的是,教师要始终将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个体感受放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位置,始终遵循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旨归的教学理念。

第四,注重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生成性。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应为课堂教学的生成性预留空间。较之预设,真实教学情境的内涵更加丰富,边界更加宽广。我们应倡导教学设计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教学操作的生成性、开放性,并由教师以一种成熟的教育智慧来实现其间的整合。糅合进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经验,并据此对课程做出整体规划、阶段安排和环节设置。生成性教学大致指向对预设课程的全面展开,对某一生成点的深入拓展,对课程内容的取舍。这种教学设计有赖于系统的专业训练和深入的教学研讨。生命课堂所要求的教学设计本身就充分考虑课堂的生成、开放和真实,为师生的对话和互动预留了空间,教学过程既有章有法、严谨科学,又灵动不羁、真实自然,体现课堂本应具有的动人魅力。

三、生命教育成效应成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學课程教材的评价标准

第一,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应全程浸润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生命教育对应的教学评价,应在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以人文精神为导向,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评”。这种评价应为生命、安全、健康等教育内容的陆续进入提供空间和动力。由于国家课程的相对稳定,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无法也不必时时由国家层面正式编入,而需要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生本课程的开发者因地制宜地将其嵌入课程教材。

第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应全程体现生命教育的评价办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不能以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代价,而应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契机和动力。要改变由“专家”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一刀切”的评价机制,而代之以适合生命教育的评价机制。课程的步骤过程、内在结构、教学范式的适宜与否等评价办法,应通过持续的课堂实践、观察、评析、反思来不断加以丰富、清晰并最终形成。尤其是,在没有基本逻辑和方法论差别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之间如何相机抉择和有效组合,如何吸引教育共同体中的更多角色如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科研机构、教师、学生、家长等担任教育评价主体,真正将生命教育理念显化为可实施的标准,应不断予以研究和改进。学校层面应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进行细化,制定出学年、学期、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形成目标具体的学科课程体系。中小学教师应加强对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系统把握,并逐步熟悉相关课程、教学评价的知识,课堂教学要有明晰的目标、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及适时的反馈与指导。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对中小学课程教材教法的一次全面的生命教育革命,是促使应试教育向着生命教育的转轨,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再次跃升的重大举措。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之后的课程、教材、教法,其理论基础、呈现样态、实践策略尤其是教学评价还有待进一步厘清,相应的课程、教学、评估的改革还有待向更深层次推进,关乎生命教育的更多关键词还有可能陆续进入问题域、工作域。整体而言,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工作刚刚展开,其复杂、曲折和艰难程度不可低估。如何“耦合”不“拼凑”,如何“增质”并“减负”,如何避免“一风吹”“走过场”,这些问题都应在工作中不断研究、解决、改进。《指南》颁布不易,生命教育更任重道远。

(作者系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责编 马孟贤)

猜你喜欢
生命安全师生教材
教材精读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体育和健康教育探究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现状与解决策略
高职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探究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关于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麻辣师生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