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仙 ,赵小兵
(1.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1;2.中央民族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081;3.中央民族大学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中心,北京 100081)
随着“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行,中缅两国交往越来越密切,引发了对具有汉缅双语以及汉缅少数民族语言多语技能的专业人才的更大需求。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蓝图中,云南的地理位置特殊,其辐射南亚、东南亚区域,是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省份。瑞丽市地处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南部。其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望。瑞丽是中国对缅贸易的最大口岸,是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拥有瑞丽、畹町2个国家级口岸,瑞丽边境经济合作区、畹町边境经济合作区2 个经国家批准的经济合作区,是西南沿边对外开放的国际商贸旅游城市①瑞丽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瑞丽简介:地理位置》,2017 年4 月1 日,http://www.rl.gov.cn/Web/_F0_0_28D07ED QXY2X2YZHC0N7DDOIE3.htm,2021年9月1日。。有傣、景颇等少数民族,在中缅漫长的边境线上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
近年来受中缅边境云南段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就业机会的增多和中国国内比缅甸高出多倍的劳动报酬等客观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缅甸边民进入我国境内经商、务工,瑞丽市形成了一个较为明显的国际人口流动的地区②张家忠:《瑞丽市外籍流动人口的特点》,《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缅籍人员中做实业和商贸的人数较少,主要集中在珠宝加工和销售上。选择务工的人员遍及各个行业,商贸、珠宝销售、珠宝加工、木材加工、建筑、餐饮、娱乐、按摩、装卸、洗车、家政等11 大行业都有缅籍人员务工,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相关产业,比如红木加工厂,几乎每一家有一定规模的红木加工厂都会有比较多数量的缅籍人员,大小餐馆、环卫岗位也有缅籍务工人员①佚名:《瑞丽市外籍人员服务与管理研究报告》,中共瑞丽市委,2017年。。
劳动者语言能力是其技能的重要体现之一,对收入具有一定影响,劳动者的语言同群效应都是显著存在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会注意类似群体的语言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改善自己的语言能力,从而为提升自身收入奠定基础②赵颖:《语言能力对劳动者收入贡献的测度分析》,《经济学动态》2016年第1期。。语言上的障碍使得缅甸务工人员的职业倾向被限定在从事一些“弱语言、去技术化”的体力劳动上,与上层管理人员交流沟通机制的缺乏及语言、知识和文化资本的匮乏,致使他们不知道用何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也不知道去找哪个部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③周鑫:《藩篱、隐忍与团结:中缅边境缅甸劳工生存机制研究》,《东南亚纵横》2020年第3期。。在中缅边境地区,汉语是实现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有效转换的区域国际交流通用语④李佳,张洁:《云南瑞丽缅甸籍流动人口的语言能力与职业发展》,《语言战略研究》2020年第5期。。语言教育不仅能有效提升境内缅籍劳务人员语言素质及优化境内人才资源的输入质量,而且对构建沿边“语言——文化”命运共同体有重要的作用。⑤祝峰,杨明宏:《边疆地区境内外籍劳务人员语言生活现状及其语言教育规划——以德宏为个案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因此,研究云南瑞丽缅籍务工者汉语学习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⑥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Munby(1978)提出需求分析方法,使得语言课程与不同国家、不同水平以及不同目标群体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成为可能。需求分析在专业用途英语(ESP)中广泛应用,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分析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借鉴。在需求分析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国外较有影响力的需求分析模型主要有4 个,分别是Munby 的目标情景分析模型(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TSA,1978),该模型主要分析学习者在将来目标职业和学业情景下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要求;Allwright 的目前情景分析模型(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PSA,1982),该模型关注学习者目前已知的与在目标语言运用环境中所需知之间欠缺的识别及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Hutchinson & Waters 的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 Approach)的需求分析模型(1987),该模型包括关注语言运用的目标情景分析框架和关注语言学习的学习需求分析框架两部分;Dudley Evans&St John 的需求分析模型(1998),该模型以环境情景为核心,辨析学习者的个人信息、语言信息、学生欠缺、学习者课程需求、学习需求、如何在目标情景中交际、学生专业信息7 个方面的特点。其中,结合与研究目的的契合度和教学点教师的意见,采用Hutchinson&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型。
Hutchinson & Waters 需求分析模型由目标情景分析框架和学习需求分析框架两部分组成,每部分关注6 个方面。目标情景分析框架关注的是:为什么需要这种语言?这种语言如何被使用?语言使用内容涉及哪些领域?学习者将与谁使用这种语言?何处使用这种语言?何时使用这种语言?学习需求分析框架关注的是:学习者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学习者是如何学习的?可用的资源有哪些?学习者是谁?在何处开设ESP 课程?在什么时候开设ESP课程⑦Hutchinson and 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p.59—60,62—63.?
本次调查拟解决的问题有两个:
1.云南瑞丽缅甸籍务工者相比较国内其他的汉语学习者具有什么特点。
2.云南瑞丽缅甸籍务工者的目标需求、学习需求有哪些。
在瑞丽的缅籍务工者主要是缅籍华人、中缅跨境民族、缅甸其他民族。本次调查对象选取了畹町水产品交易市场、志文木业、银翔摩托车厂的3 个教学点的缅甸籍工人,包括缅族等缅甸其他民族、中缅跨境民族,没有缅籍华人,调查对象都参与了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①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和云南民族大学澜沧江—湄公河职业教育基地(瑞丽基地)是云南民族大学与中共德宏州委、州政府共同建设成立面向外籍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及其务工服务的教育机构。汉语培训课程。调查共涉及140 人,回收问卷130份,有效问卷85份,有效回收率为60.7%。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辅助观察法、访谈法。以Hutchinson&Waters 的需求分析模型为理论框架,结合国内学者倪传斌②倪传斌:《外国留学生汉语的学习需求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等关于需求分析的理论成果、基地老师的前期访谈意见。设计调查问卷,争取以有限的调查问卷的题目数量,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学习者的需求。
调查问卷由22 个问题组成,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没有开放性问题,把开放性问题设计成不定项选择题。问卷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是汉语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国籍、民族、母语(第1 题)、第二语言(第2题)、学历(第3题)、来中国前汉语基础(第4题)及学习汉语的时间(第7题)等,其目的是从整体上掌握汉语学习者的情况;第二部分是汉语学习者汉语需求情况调查,具体包括学习动机(第5题)、学习目标(第8-9题)、学习能力(第6、11-16 题)、学习过程需求(第17-19题)、学习环境(第20-22题)、主要交流对象(第10题)共6小部分。多选题采用SPSS统计分析工具中的多重响应进行统计。
考虑到调查对象的汉语水平不高,因此把汉语翻译成缅语,调查问卷是中缅文对照;在调查对象汉语学习即将结束前以随堂发放的形式发放,该时间点调查对象对培训班的教学安排、课堂教学有了直接的接触和了解,对于问卷内容能够有效、真实地反馈信息。调查问卷回收后,将85 份有效问卷编号,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将数据导入SPSS17.0软件进行调查问卷的频数分析、描述性统计两方面的数据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的基本信息部分包括性别、年龄、国籍、民族、母语等项。调查对象国籍全部是缅甸,职业全部是工人,调查选取的调查点不同,从事的行业不同,但全部符合调查的要求。其中男性52 人(占61.2%),女性33 人(占38.8%)。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成分较复杂,在此次调查对象中有68 位缅族,占总人数的80%;其余20%是若开族、傣族、克伦族、德昂族等。母语调查项中,母语是缅甸语的79 人(占92.9%);母语是傣语的4 人(占4.7%);2 人母语分别是克伦语、德昂语。第二语言调查项中,不会第二语言的49 人(占57.6%);第二语言是英语的20 人(占23.5%);是汉语的5 人(占5.9%);是缅甸语的9 人(占10.6%);是若开语③若开族没有单独的语言,使用的是缅语的若开方言。的2 人(占2.4%)。结合民族、母语和第二语言三个变量可知,缅甸语是缅籍来瑞务工者都会说的语言。
表1显示,年龄方面,最小17岁,最大40岁,以青壮年为主;学历方面,初中学历居多,其次是高中。60.0%的缅籍务工者来中国前汉语“一点都不会”;8.2%的缅籍务工者家里有人会汉语,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汉语;72.9%的缅籍务工者学习汉语的时间是3 个月以下,这部分人群包括参加此次培训的人和之前学习过汉语的人。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及访谈,学习汉语的时间和汉语水平不成正比,并不是学习汉语的时间越长,汉语水平越高,它还与汉语环境、学习语言的天赋等因素有关。
表1 年龄段、学历、来中国前汉语基础、学习汉语的时间(N=85)
汉语需求分为目标情景需求和学习需求两方面,从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学习环境、主要交流对象这6 个方面分析缅籍来华务工人员汉语需求情况。
1.学习动机
为什么学习汉语:26 人为找到更好的工作,占总人数的30.6%;23 人为日常生活更方便,占总人数的27.1%;17 人为汉语流行,自己感兴趣,占总人数的20.0%;12 人想更多了解中国,占总人数的14.1%;最后两项是好朋友学我也学,没有什么目的,占总人数的8.2%。由此看出,学习动机最强烈的是工作需要和生活需要。从对调查对象访谈中可知,找到更好的工作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这是最现实的需求,汉语是重要的交流工具,掌握汉语,意味着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2.学习目标
希望学习多长时间汉语:27 人希望1 年,占总人数的31.8%;22 人希望6 个月,占总人数25.9%;13 人希望1 周,占总人数的15.3%;11人希望1个月,占总人数的12.9%;8人希望3 年以上,占总人数的9.4%,结合访谈,了解到这部分人是希望学习汉语不论时间长短,直到能熟练应用为止;4 人选择2 年,占总人数的4.7%。
希望学习汉语达到的程度:39人希望可以进行日常会话,占总人数的45.9%;36 人希望精通汉语,占总人数的42.4%;10 人希望可以阅读简单的中文书籍,占总人数的11.8%。
3.学习能力
怎样学习汉语(多选题):上课时积极回答老师问题(38%)>下课后还会看发的教材(25.9%) >没有中国朋友,平时只说缅语(19.9%) >有中国朋友,跟他们学说汉语(12%)>上课时不喜欢回答老师问题(3%)>下课后不会再看发的教材(1.2%)。
希望每天上中文课的时间:45 人希望2 小时,占总人数的52.9%;21人希望3小时以上,占总人数的24.7%;19 人希望1 小时,占总人数的22.4%。结合访谈材料,选择2 小时的人数最多,原因是调查对象白天需要上班,下班后进行上课,综合精力和时间因素,2 个小时的时间比较适合。
每天除了上课外,课后学习中文的时间:24人30分钟以下,占总人数的28.2%;22人没有学习,占总人数的25.9%;20 人学习30—60分钟,占总人数的23.5%;19人学习60分钟以上,占总人数的22.4%。
学习汉语的困难程度:47人觉得一般,占总人数的55.3%;18 人觉得困难,占总人数的21.2%;15 人觉得很困难,占总人数的17.6%;5人觉得不困难,占总人数的5.9%。
学汉语遇到困难时的一般解决方法:49人请教老师,占总人数的57.6%;19 人问中国朋友,占总人数的22.4%;16 人尝试自己解决,占总人数的18.8%;1人不管不问。
课后练习口语的方法:35人读课文,占总人数的41.2%;31 人和中国人交流,占总人数的36.5%;6 人学唱中文歌曲,占总人数的7.1%;13人选其他,这部分人课后通过观看中国电视剧等方法练习口语。
对于课堂上老师教授内容的掌握程度:38人认为大多数明白,占总人数的44.7%;35 人明白一点儿,占总人数的41.2%;8 人都能明白,占总人数的9.4%;4 人不明白,占总人数的4.7%。
4.学习过程需求
认为提高学生学习中文兴趣的方法和因素:39人选择老师对学生的正面评价,占总人数的45.9%;19 人选择轻松有趣的课堂游戏,占总人数的22.4%;11 人选择尽量多接触中国人,占总人数的12.9%;8 人选择中国文化介绍,占总人数的9.4%;5 人选择严格的课堂教学,占总人数的5.9%;3 人认为结合看电视、录像,占总人数的3.5%。
如何学习汉语:38人先模仿老师发音,记不清楚发音时按照母语和英语的语音,占总人数的44.7%;30 人模仿老师发音,占总人数的35.3%;16人寻找与母语相似的语音,占总人数的18.8%;1人选择其他,占总人数的1.2%,该调查对象直接寻找与英语相似的语音学习汉语。
希望老师用哪些方法帮助学好汉语:49人希望老师多讲发音规则,占总人数的57.6%;19人希望老师指导多做模仿练习,占总人数的22.4%;17 人希望学生发音有问题,老师马上纠正,占总人数的20.0%。
5.学习环境
希望老师使用的教学语言:63人希望既用中文也用缅甸语,占总人数的74.1%;12 人希望只用中文,占总人数的14.1%;10 人希望只用缅甸语,占总人数的11.8%。
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说汉语的语速:46人认为应该比正常语速稍微放慢一点,占总人数的54.1%;24 人认为用正常的语速,占总人数的28.2%;15 人认为用极慢的语速,占总人数的17.6%。
希望老师的教学内容安排:35人认为要围绕课本做延伸,占总人数的41.2%;26 人认为要以课本为主,占总人数的30.6%;24 人认为要根据学生需求设计,占总人数的28.2%。
6.主要交流对象
会点汉语,会经常和谁说汉语(多选题):同事 (33.6%) >中国朋友 (12.6%) >老板(11.2%)>顾客(10.5%)>老师=同学(9.1%)>营业员(5.6%)>服务员(4.9%)>其他(3.5%)。
云南瑞丽在企业或工厂工作的缅籍务工者不同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外籍人员,他们具有以青壮年为主、学历普遍偏低、流动性强、边缘人群等特点,参加汉语课学习的务工者大多数是汉语零基础,面临工作和汉语学习的协调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汉语课的学习时间有限,设计汉语课程目标时要综合考量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能力、汉语的系统性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他们未来如何更好地进一步自主学习。
缅籍务工者群体在华务工的目标很明确,即完成工作、获取更高的收入,他们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空间去融入当地。不容忽视的是,他们仍然面临着语言、文化适应的问题,语言不通导致信息交流不畅。首先,确立指导思想,要有意识地引导缅籍务工者增强对汉语的认同感,从对工作、生活的汉语学习需求上升到对专业技能的学习需求,树立把汉语作为一项语言技能的观念;在此基础上,以实用性、跨文化交际、简洁性为原则设置课程目标,帮助缅籍务工者融入当地的语言和文化,更好地在当地工作、生活。
Long(1985)区分了两种“任务”,一种是目标任务(target task),指语言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或娱乐中需要从事的各种活动(其中大多需要使用语言),如填写表格、预订机票、问路和指路等;一种是教学任务(pedagogical task),指在语言教学活动中由师生参与的类似真实交际任务的活动。一般认为,目标任务是教学任务的基础,教学任务是由目标任务转化而来,二者联系密切。①方绪军,谭荣华,Sara Van Hoeymissen,Gracious T.Masule:《南部非洲汉语学习者目标任务需求分析——以博茨瓦纳为例》,《华文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2期。
激发缅籍务工者学习汉语的动机和目的是找到更好的工作、更方便日常生活、汉语流行“我”感兴趣、想更多了解中国,他们已经意识到语言在新居住地担当着重要角色和起到的重要作用,掌握汉语的语言能力能帮助解决工作、生活等交流不畅带来的困难,甚至可以带来现实的利益回报。在教学内容上,以缅籍务工者学习汉语的目标任务为纲要,以教材为主,围绕工作、生活设置日常对话,贯穿“中文+职业技能”的理念,根据不同行业调整,对不同言语社区编写对应的简单日常会话;秉承中华文化和平发展、友好交流的汉语国际教育思想,重视缅籍务工者的跨文化适应,讲解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差异等交际文化知识,使缅籍务工者学得会、用得顺。
缅籍务工者偏重听说能力,反映他们迫切希望获得沟通能力。听说是基础,语音是听说的基础,要重视语音的教学,加强“听”和“说”能力的训练,重视口语课,提高缅籍务工者语言的交际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读”和“写”能力的训练。
语言课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一方面让缅籍务工者正确理解内容,另一方面让他们把习得的内容适当、顺利地表达出来。了解缅籍务工者与其他汉语学习者的差异,依据目标任务,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采用交际语言教学法,交际的主题与目标任务密切相关,引入实际交际场景,有助于缅籍务工者在教学活动中顺利找到自己的交际角色,并合理运用到实际交际中;适当组织课堂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开展网络汉语教学,充分利用线上培训优势,制定长期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汉语知识储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技能和素养,这是对汉语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角色多样,既是激发动机的人,也是协助学习的人。教师要规范课堂行为,注意方式方法,及时反馈夸赞缅籍务工者的进步,及时纠正汉语学习中的偏误,对于他们在学习汉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指导;培养缅籍务工者好的学习习惯,根据课程目标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和目标,培养其自主学习汉语的能力,有助于未来进一步学好汉语;在课堂上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技巧,语速适中,让他们听得懂、学得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保持其学习汉语的兴趣。
教师不仅是教学者,也是研究者。作为研究者,要具备问题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开展学术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检验,循环往复,直至解决问题,同时分享研究成果,与同行交流经验,不断提高自己;教师应树立跨学科研究意识,充分利用语料库、计算机等方式方法辅助研究;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和语音翻译技术的发展,鼓励和引导缅籍务工者使用口语翻译软件辅助日常交流,呼吁相关部门和企业加快研发落地汉缅口语翻译服务;呼吁相关部门有意识、有目标地培养会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了解缅籍务工者的缅甸籍教师,教师也应有这个意识,培养优秀学员担任助教,课程结束后,优秀学员延续群体中助教角色。
在初级汉语学习阶段的缅籍务工者,多数人倾向于老师的教学语言既用汉语,也用缅甸语。教学语言的选择根据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动态调整。在汉语课堂,汉语是主体语言,缅甸语是解释性语言。对于初级学习者,重点在于知识,如果全程使用汉语,加重“听”的负担,会影响学习效果,而适当地辅助缅甸语进行解释,则能帮助他们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学习汉语。当汉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逐渐减少缅甸语的使用,让缅籍务工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汉语听说理解上。
初级汉语学习阶段的缅籍务工者依赖于教师、教材,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学习中文歌曲、观看电视剧等方式学习汉语。课堂时间有限,课外学习和活动能有效地扩大学习时间和空间,利用中文学习在线平台等网络学习资源,缅籍务工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扩展知识面,充分利用手机等新设备,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汉语。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缅籍务工者从缅甸来到瑞丽,进入了“目的语环境”中,天然存在的习得环境和使用环境构成了语言学习最重要的语言环境,课堂教学是基础,课外学习和活动能够满足缅籍务工者个性化的差异和需求。缅籍务工者文化适应程度和汉语水平相互促进,掌握汉语这项语言能力,有助于他们了解当地文化及中国文化,减少语言沟通不畅导致的焦虑等情绪,更好地务工、生活,同时,文化适应程度越高,也会促进汉语水平相应提高。
“一带一路”、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合作机制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政策的持续推进,中缅两国劳动力的跨境流动越来越频繁,对缅籍务工者开展汉语学习需求分析研究,为汉语教学提供指导性建议,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汉语语言能力和劳动素质,进而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同时有助于提高当地企业的用工素质及稳定性,有助于当地政府的管理,加深中缅两国的千年胞波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