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2-03-07 11:01严华丽
活力 2022年24期
关键词:视阈格局战略

严华丽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22)

引 言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如何在新发展格局视阈下充分利用乡村发展资源,优化乡村经济运行体制,是推动乡村全面发展、加快实现乡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乡村主义原有框架的突破,重新定位了乡村的价值。

一、新发展格局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分析

基于新发展格局视阈下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围绕观念、定位分析、目标、动力、路径等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观念分析

从观念分析的角度而言,在新发展格局视阈下应当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乡村振兴观念。在新的发展模式下,要想实现乡村的不断发展,就必须从观念上进行转变,转变人们对乡村的传统认识,树立乡村发展新观念。因此,在新发展格局视阈下应当积极转变思维认知观念,突破固有思维形式,坚持乡村走现代化发展之路,改革乡村经济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纠正部分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不利举措。

(二)定位分析

在新发展格局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定位是精准振兴。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及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不同的乡村在振兴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围绕精准振兴道路而进行,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化、精细化、专业化发展。但从现实水平和落实情况来看,乡村区域人口众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投资较为匮乏,难以实现乡村区域全面化发展。因此,在新发展格局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定位应当是精准振兴,充分促使乡村区域实现特色化与专业化发展,突出乡村区域优势,因时而动、因势而为,充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

(三)目标分析

在新发展格局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为高质量发展。质量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突破核心技术垄断,避免“卡脖子”的窘境。目前,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部分乡村区域仍执着于数量方面的增长,认识不到质量兴农的重要性。而部分乡村区域由于缺乏技术创新,产业链不够完善,核心竞争力缺失,造成了乡村区域之间的同质化,很难形成具有特点的示范性乡村,使得乡村区域功能无法得到充分体现,不能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无法充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因此,新发展格局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应当确定为高品质发展,通过以质量为主,以数量为辅的方式,充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发展。

(四)动力分析

在新发展格局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最主要的动力来自本土化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动力由外转内,与其把乡村发展寄托于外部,不如注重乡村内部资源的深度挖掘。促使乡村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自身的本土化发展,进一步突出乡村发展特色。但部分乡村政府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简单定义为乡村经济发展,盲目追求快速发展,忽视乡村可持续发展,营造出在短期内实现乡村振兴的虚假现象,最终偏离乡村振兴战略的初衷,进而影响乡村区域的后续发展。因此,必须从动力方面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乡村内部资源的深度挖掘,积极培育本土资源优势,激活乡村的创造力与潜能,早日形成本土化特色发展趋势。

(五)路径分析

在新发展格局视阈下,协同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从当前发展循环的角度而言,乡村振兴战略并非特指某一乡村实现独立发展,而是强调所有乡村要实现循环发展。这就需要不同乡村进行相互协调,实现互促同步,将乡村优势与区域优势相结合,实现乡村与乡村之间、乡村与乡镇之间、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因此,在新发展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应当围绕协同发展而展开,通过协同发展的方式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外部与乡村内部的互调协作,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新发展格局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分析

(一)理论逻辑

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来看,新发展格局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系统的相互促进。因此,新发展格局是理论指导,而乡村振兴战略是实践方式,二者促进我国大循环体系建设,加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由量到质、以质取胜的目的。因此,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来看,乡村振兴需要转变发展模式,转变乡村经济发展的动能,满足乡村居民的消费愿望,从而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最优化,实现质量和数量上的协调,使我国的乡村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有效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

(二)实践逻辑

从实践逻辑的角度来看,在新发展格局视阈下,国内国际双循环系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双循环系统建设之中,乡村是双循环系统的基础,也是双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逻辑的角度来看,乡村经济发展可以通过减少乡村“卡脖子”危险、拓展乡村经济市场、发掘乡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建立乡村社会信用制度等来促进双循环系统的发展。而乡村的整体发展对于解决国家重大农业生产问题,尤其是食品供应安全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三)价值逻辑

从价值逻辑的角度来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下降,而乡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呈增长态势。由此可以看出,近些年我国乡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比城市居民的平均水平要高,可以说乡村的消费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要提高乡村居民的购买力,而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促进乡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乡村居民就业率的提升,进一步加强乡村区域的多元化发展,扩大就业缺口,有效防止市场经济衰退,充分体现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

三、新发展格局视阈下乡村振兴所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资源分配不合理

首先,乡村地区的基本设施,特别是与资讯科技相关的基础设施比较滞后。由于在乡村地区投入过多资金,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很难得到相应的支撑与保证,实现不了资源的合理分配,以致产生乡村资源分配不合理、分配效率低下等问题。

其次,尽管乡村资本、劳动力能够向城镇流动,但是在城镇资本和劳动力回流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制度性的壁垒,使得大量投资于乡村和农业的资源变相地回流到城市,造成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并影响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最后,乡村地区本身的承载力有限,使得很多的政策和经费投入都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这与资源合理分配原理背道而驰,会造成这些资源以非正常的形式回流到城镇。而现行制度和机制壁垒会削弱乡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会使乡村居民在短期内无法得到稳固的资产性收益,进而出现乡村居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情况。

(二)乡村管理制度滞后

乡村社会管理制度的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乡村社会的治理机制还不健全,还没有建立起多元的社会管理模式。很多乡村仍以政府为主导,成为政府意志的传递者与执行者,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功能。

其次,部分乡村居民在管理方面的参与程度较低,乡村多元管理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乡村的管理体制功能尚不完善。部分村主任和乡村团体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基层民主与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不足,乡村法制建设相对薄弱,乡村管理体制根基也出现了软弱无力的现象。

最后,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基层管理中缺少乡村精英的积极参加,乡村内部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建设滞后。部分乡村的党组织建设不够完善,其在基层组织中的领导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同时,由于一些地方党委背离了群众路线,过分强调形式管理,很难妥善地解决好基层政权和农民的矛盾,致使其职能淡化,脱离了乡村建设的正轨。再加上乡村管理的主体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多种类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基层党组织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滞后,使得乡村治理体制较为落后,难以满足新发展格局视阈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四、新发展格局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措施

在新发展格局视阈下,乡村振兴战略措施应当围绕理念、制度、科技、治理、规划等五个层面来展开。

(一)理念层面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思想来推动乡村振兴。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也在迅速发展,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农业发展速度较慢。因此,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多元化创新过程,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推振兴,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其次,要坚持长期规划思路。把乡村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将其划分成多个层次,避免盲目追求眼前的利益。

最后,要充分实现农民主体性地位的保障。纵观我国乡村发展历程,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加强村民自治,促进乡村社会发展。

(二)制度层面

首先,要对现有的机制壁垒进行破除。制度改革能够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其次,要加快推进乡村一体化进程,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化不仅有助于农民获得平等发展的权益,而且还能使农民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从而真正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有效实现区域之间形成协同发展机制。

最后,要注重乡村区域人才制度的优化与调整。国家要对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经营人才进行全面的培养,政府应当大力扶持乡村优质发展,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构建适应我国乡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各类乡村人才进行技术管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科技层面

首先,利用技术手段来处理供需矛盾。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以供给侧改革为导向,找准影响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短板,精准发力。

其次,通过数字化管理的方式促进乡村发展。近年来,我国乡村充分发挥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使数字化管理的优势得以发挥,而乡村发展也可以积极借鉴数字化管理的方式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发展。

最后,推动创新,促使乡村产业结构转化升级。乡村发展可以调动各个领域的积极性,推动科技与乡村的有机融合,进而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治理层面

首先,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党组织在乡村社会治理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能有效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分配。

其次,加快推进自治、法治与德治之间的相互融合。通过制定规章,完善村规,建立监督反馈制度,推进乡村法律制度的完善。另外,要大力弘扬优良美德,进一步净化乡村风气。

最后,推动行政工作标准化。精准把握乡村治理薄弱环节,加快乡村治理体系变革,推动乡村治理机制的高效运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多元化发展。

(五)规划层面

首先,要处理好各类关系。在双循环模式下,必须妥善解决好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的关系,坚持和维护生产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把工作重心放在推进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农业三者的交叉融合上,助力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系统的构建。

其次,要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乡村发展与城乡一体化进程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乡村振兴不能仅限于乡村,要以城镇带动乡村发展为基础。

最后,要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每一步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因此,要想实现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注重不同层面的规划,将乡村振兴与其它因素相联系,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猜你喜欢
视阈格局战略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战略
战略
小人物的大格局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