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精神向度下的共同富裕
——以浙江省先行示范区为例

2022-03-07 11:01
活力 2022年2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物质精神

程 琦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金华 321004)

一、促进人的精神发展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

当前,人们精神空虚与物质资料丰富的差异问题值得关注。网络词语频出,一方面是当代青年的自我调侃;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代青年精神空虚的现状。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诸多领域,其中经济作为物质发展的基础只是人全面发展的一部分,思维、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换言之,要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本质上是实现人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在承认人对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强调人精神发展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实践观精神向度是人自由自觉活动的体现,主要显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是马克思实践观精神向度的物质基础,是人自由自觉活动的前提。马克思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论述了社会生产方式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人的发展必然需要生产资料作为物质基础,只有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即人自然属性得到实现后,才能从事劳动等生产实践性活动与创造社会历史活动。因此,物质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要实现人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其先决条件是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次,马克思实践观精神向度是人主体活动的凸显,是人类社会尺度的体现。人的发展不仅需要衣食住行等直接物质条件提供基础支持,还需要在精神上获得充分的发展。人类作为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多种情感能力,以及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的生物,复杂多样的精神需求是区别人与动物的主要标志。动物的发展仅停留在满足生存需要的自然属性。人的发展在于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其实践活动的对象不仅局限于人自身外的客体,还可以是人本身,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和广泛的。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因其主体性和能动性与动物相区别,这表现为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能从人的需要出发改造自然、历史与人的自身。物质生活虽然作为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但在人的本质规定的意义上,精神生活是人自由自觉活动的显著标志。

再次,精神生产作为实践生产方式之一,是马克思实践观精神向度的基本形态,是人自由自觉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人类的生产除了自然属性再生产外,还包括社会属性的生产,即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创造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物质产品,精神生产创造满足人们社会文化生活需要的精神产品,是“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的生产,是人的“真正的生产”,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生产。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的特殊形式。社会主义人的主体性得到极大彰显的同时,精神生产又为物质生产提供“升级”的可能。“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最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精神向度的价值目标,也是人自由自觉活动的归宿。经济学中存在“幸福经济学”的概念,幸福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可评估的幸福,另一类是体验的幸福。在这里,幸福表现为诸多层面的价值因素与人文内涵的集合。同样地,人类的物质层面的满足,或多或少与个人的生活方式、精神层面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产方式与人们的思维、价值、行为,是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的:落后、有限的生产方式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劳动者自身的思维模式、价值判断和行为特征;而人们精神层面的各种因素,又会进一步反映在具体的个体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两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马克思论述人在社会主义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不是通过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是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革命性批判的一般性构想。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是必要的,只是为了确保资产阶级的利润在目标范围内。反之,“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国家作为“联合体”的物质载体,其发展并非单一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如何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是人类发展和生产的动力,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主观动力和客观基础。现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定义共同富裕的精神向度内涵,提出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目标,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工作实现由保量到保质的重要过渡,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双富裕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二、精神向度缺失是后小康时代共同富裕的最大瓶颈

马克思实践观的精神向度作为人自由自觉活动的体现。尽管不同社会形态下精神向度的具体内涵及其需求不同,但其基本要素具有普遍性,即人的精神需求、人的主体创造和人的自由享受。进入新时代,我国从追求“量”过渡到追求“质”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当下,精神向度的缺失主要体现为物质资料生产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的主体性创造难以转化为物质生产力,以及人的发展不全面不充分问题。

(一)物质资料生产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精神富裕的内涵绝非一成不变,精神发展是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提高而不断革新的。在物质生活快速发展的当下,精神生活面临着资本逻辑导致的物化、信息技术导致的异化、世俗文化束缚导致的庸俗化等多重困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诸多方面,除了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的需求外,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精神层面的建设和发展也存在必然的需求。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条件的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供给侧的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限制条件之一。

(二)人的主体性创造难以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现如今,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日益繁荣的同时,存在着量多质少、形式无内容、商业化生产、速食消费质量差和水平低等问题,文学作品不仅扭曲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更覆盖了整个文化生活的文明状态。如果文化作为一种纯粹的商品进入社会,作为市场经济逻辑中的成分,文化的异化将必然发生,文化将成为博取消费者眼球、迎合市场经济需求的牟利工具,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和精神层面的滋养作用将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走向变质,甚至是湮灭的结局。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先进文化必然承担着惩恶扬善、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陶冶人们情操、丰富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

(三)人的精神发展不全面不充分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人们对物质生活存在基本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可能会为此种结果提供滋长的温床。在当前社会,由于物质需求的满足导致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之风在社会上盛行,存在一部分人将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同于个人欲望的满足,享乐主义成为其人生的最终理想和唯一意义,这种“以物为本”的资本主义思想之风已逐渐在我国出现。与此同时,社会中存在将网络信息、短视频中碎片化、虚拟化的内容作为人们精神获取来源的现象,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尺度变得模糊甚至扭曲,鱼龙混杂的内容决定其不能成为精神生活的主要建设途径。人们的精神世界中高尚精神的缺失成为阻碍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三、充盈共同富裕精神向度的基本对策

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强省,物质资料的充分发展为精神资料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作为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区,文化工作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关键变量。发挥精神文化的巨大效力,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以文化力量促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当前浙江探索发展新模式的主要任务。

(一)打造数智化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满足人多样性的精神需求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确立和奋起拼搏的首要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体现和本质承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了生产资料私人化的情况出现,劳动者能够自主把握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为精神层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使精神向度的共同富裕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在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在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对供给侧进行结构性的改革建设,需以满足我国国民对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日益增长、升级和个性化需求为根本目的和总体方向。陈丽华认为:中国供给侧新特点体现在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产业升级的新结构,以及创新驱动的新动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智化产业供应链服务体系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企业视角跳脱出来,站在产业供应端促进消费升级。浙江省探索“数字化改革+强村富民”的模式,开发数字化应用、建设未来农场。从农业集体资产运营端出发,构建全省一体化农村产业机制。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将精神创造转化为生产力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当代精神生产发展形势,具有自然自觉的特点,不仅塑造了人们的心理观念和价值观,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文化能力。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集约化、专业化程度有待加强,创新力和品牌力有待深化。因此,激发文化产业的战略效能,将精神文化这个“关键变量”转变为“最大变量”成为当务之急。以浙江省数字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例,推动全行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进程,加速三大产业与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迭代升级;从衢州“碳账户”,到丽水“天眼守望”,一个个数字化平台激活城市发展潜能。与此同时,浙江聚焦人才、科研、土地、金融等关键要素,以数字化改革牵引资源配置改革,不断激发企业、市场和地区的活力。浙江省经验表明,高质量发展,不只是生产力迭代,还需生产方式相适,离不开创新这个“重要抓手”、改革这个“关键一招”。

同时,还可以大力发展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具有中国风格和世界视野的国际化文化产品、文化形象和文化符号,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有机地注入精神文化生产。打造“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设计”“文化+IP”等新业态,营造和谐、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活氛围,在不断提升的同时丰富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为基于价值的文化凝聚力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精神动力。鼓励人们在高品质的精神生活中,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三)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人的精神富裕

人们精神文化丰富的程度是衡量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尺度。柏路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具有三种样态:心理生活、文化生活及信仰生活。浙江省打造“未来社区”“未来乡村”“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城市(县域)样板区”,将浙派文化培育在人本化、数字化的基本单元中。同时坚持群众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价,探索开展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认同感的“四感”监测调查的新模式。湖州省南浔孚镇农家特色的“还时书屋”、金华浦江婺剧经典的折子戏、丽水庆元满载乡愁的“月山村晚”,一处处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地标都展现出群众精神生活的丰盈程度。推进共同富裕,不仅要实现家家“仓廪实衣食足”,更要实现人人“知礼节明荣辱”,推动形成与共同富裕相适应的价值理念、精神面貌、文明素养,在实现人们精神富裕的同时促进社会共同富裕。

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但面临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发展,人们从事固定的劳动,甚至有“单向度”发展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实现人“内在超越性、价值共识性及实践生成性的有机统一”,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信仰生活中发挥人的主体性。我们不是被动地等待神明赋予好生活,也不是依靠悔改和祷告来获得精神上的救赎。相反,我们在以实践为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文化滋养和精神超越。将人的精神文化转化为物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跃升,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真正实现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物质精神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