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辛怡
小学阶段的学生多以直观思维为主,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较弱,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难得要领,屡屡受挫,继而容易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正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观察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以投其所好的方式,创设趣味性和高效性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思路与方法,提升数学解题能力,为日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起于问,问题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前提。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想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学会独立发现问题。学生发现问题后,才会展开独立思考,而后自行尝试去解决问题。反复如此,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势必得到增强。由此可见,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而要想学生自发地去发现问题,就必须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以教师为主导,而学生被动学习,这给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压迫,导致许多学生不愿或不敢回答问题,这在无形中打压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1]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转变教学态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亲切平和的态度,避免学生因为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和语言产生畏惧和害怕情绪。
教师也可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进行游戏或活动。例如,在《认识图形》的学习当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体的乐高积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或堆积做出基本的几何图形,或者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看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课本中描绘的几何图形。通过游戏的方式,教师不但能够顺利推进日常教学内容,同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还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可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有效地减轻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的心理压力。
如,有这样一道题目:“某天,小明妈妈买回一张大饼,她想考一考小明的数学知识,于是就向小明提议来玩一个‘分一分’的游戏,怎么样才能够用2刀切出相等的三块大饼,这一下子把小明难住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该怎么做吗?”提出问题后,学生立即投入了问题的解决中去,有的学生用笔在图纸上画了一个圆,反复划线切割,但没有平分出三块大饼,许多学生在反复尝试后,也没有解答出来。笔者此时做出引导,让他们再围绕题目好好思考一下:“妈妈的这个题目真的合理吗?”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又将题目看了一遍后,有学生就提出:“以2刀根本不可能分出相等的三块大饼,所以这个游戏题目本身就有问题!应该将游戏中的2刀换成3刀才可以做到!”由此,学生在思考问题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好地锻炼了思维,也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好奇、好玩和好动,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摸索学生的思维特点,巧妙利用这些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启迪性的问题情境,通过有趣的游戏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烘托学习氛围,挑起他们的猜想和质疑情趣,并不断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验证,最终掌握正确的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更能够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斥着数学知识。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思考和解决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行为和增强学习积极性的第一要素。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大多源于生活,他们的经验积累也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情,小学生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件或事物着手,创设学生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知识时,笔者通过设计一道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来引导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例如,小学生基本都和父母一起去商场买过东西,但鲜有人自己尝试去算账和付款,借此笔者提出这样一道购物相关的数学题:“妈妈带小明去商场买运动鞋,小明自己选了一双喜欢的款式,费用是98元,妈妈替小明选了一双,费用是128元,妈妈一共付给售货员300元,问售货员需要找回多少钱?”这道题目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们很快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答案,也逐渐理解和掌握了如何运用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设置这种生活化情境问题,不但能够考验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同时也是在锻炼其思考和逻辑能力,可充分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加强思维灵活度,拓展思维广度。
数学是一门实用学科,它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就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绝大多数的常规性生活问题,也能够通过基础数学得到有效解答。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对传统课堂进行辩证审视,为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师应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运用生活数学思维,尽可能提出一些现实化和常识化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能够在贴近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得到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锻炼。我国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指出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学习和应用新知,可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提升思维的灵活性。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将知识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实现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更要明确这一点,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构建贴近生活的问题案例,使学生长期保持旺盛的探索心理,不断探究与钻研数学问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认知程度的同时,培养其优秀的数学品质,提升数学解题能力。[2]
当学生在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已经基本拥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需要教授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和方法,让学生通过一次次的练习,由“生”到“熟”,由“熟”到“巧”,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方法来提高数学解题能力。数学学科中涉及的思想方法很多,如转换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比较思想、归纳思想、极限思想等,不同的思想方法适用于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小学生要想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就必须掌握各种数学思想方法,这也是锻炼与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就拿数学转换思想方法来说吧,数学转换思想也叫“化归”思想,即在已有简单知识的基础上,将新知化为已知、将抽象化为具象、将复杂化为简单,进而解决各种复杂特殊的问题。学会转换思想对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突破了传统思维模式中的保守性和限制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3]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求解公式进行推导和延伸,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将两者的联系和共性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发现两者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对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人一组,并发放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引导他们将平行四边形的纸片,采用割补的方式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面积运算公式的原理,自主总结运算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个人的主体性,让学生借由自己的双手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获得了取得知识的成就感,同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高。
又例如,极限思想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数学思想,通常情况下它会将问题设置到极端特殊的情况中,以此推测出一般情况,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如,有这样一道围篱笆的题目:“张大爷家靠墙有一块正方形菜地,张大爷想要在菜地周围围起篱笆,每块篱笆长6米,一共该用多长的篱笆?”当看到这道题的时候,学生们首先需要仔细地观察题目,问题其实并不难,主要是在考验学生的审题能力,须知菜地是靠着墙建起来的,所以靠墙的那一面就无需篱笆,因此只要三块篱笆,也就是6×3=18米。灵活利用极限思想,可以直截了当地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迅速解决问题。
现代教育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展开教学。具体来说,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开动脑筋,主动去解决数学上的问题,以此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阶段,教师要尽可能将学生体内的数学潜能开发出来,多多鼓励他们将自己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在社会实践当中,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4]对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宽松共享的学习环境和平台,鼓励他们围绕数学上的问题,大胆抒发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以此获得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并将这些解题思路与他人分享和讨论,在讨论中拓展思维界限,激发思维活力,提升数学解题能力,以此养成热爱数学、热爱学习的学习习惯。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一个旅游团共有92人,现租车去旅游,有两种车可以选择,52座位的大巴车每辆425元,20座位的小巴车每辆302元,该如何选择才能最省钱?”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并对每种情况进行演练,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法,由大家讨论来验证这种计算方式的可行性。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就同时坐大巴、坐小巴和大巴和小巴一起坐的方式进行了验算,最后发现租借两辆大巴才是最省钱的策略。
又如,在教学小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元、角、分》这一课中,笔者组织学生通过模拟市场的方式,来快速掌握货币的兑换关系和价值体系。在开始这堂课前,笔者告诉学生要举办一节模拟商店课,并通过抽签的形式让学生中的一部分人扮演商店老板,一部分人扮演顾客。然后,正式开启虚拟商店:商店中有人卖菜,有人卖小吃,有人卖珠宝,不同的物品有着不同的标价,而每个顾客必须通过相对数量的货币来购买商品。这种生动而贴近生活的买卖活动,能够快速直观地帮助学生迅速掌握钱币与商品的兑换关系和价值关系,在锻炼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同时,可帮助其迅速掌握货币价值。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使其明白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
数学问题不是抽象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加减计算,它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抒发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模式,转变为以引导为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思考,集体讨论,通过自行开动脑筋,解答数学问题,提升数学解题能力。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合作尤为重要,除了要先和学生做好沟通工作外,还需彻底转变自己的心态与位置,由课堂的掌控者转变为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积极展开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的同时吸收消化所学到的知识,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以此增强整体的学习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