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峰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通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开展教学以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内容。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社会责任,这是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任务。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活动来实现其教学的目的。
部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存在被动学习心理,他们会希望教师主动告诉他们需要学习什么理论知识,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完成学习等。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意味着他们不会主动提取信息。以学习《认识七巧板》为例,教师要通过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提取信息。
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项目任务,让学生应用七巧板软件来拼成一幅小船。教师要求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自主地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了他们在学习时,不能仅仅只是等待着教师告诉他们学习方法,而是要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学会自主提取信息,掌握学习方法。
在没有受过系统训练以前,学生一开始难以掌握信息提取的方法。教师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提取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提取信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七巧板拼接的案例。学生可以根据案例来完成学习,这就是互联网信息收集的方法[1]。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如何打开“奇妙的七巧板”软件的窗口,然后通过单击拼图“演示”。学生对应着学习的案例,能够掌握完成小船图形拼接的全部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当完成了这一项目任务以后,学生就掌握了一种信息提取的方法。
学生在提取信息的时候,有时会遇到不能应用同样的方法来完成信息操作的问题,此时学生需要分析信息背后的本质,然后结合问题的本质,举一反三,直至可以完成信息的提取。
例如,学生在网络上找不到应用“奇妙的七巧板”软件来拼接小船的案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个应用“奇妙的七巧板”软件来拼接小狗的案例。这两个案例十分接近,学生可以把制作小狗案例的一些操作内容及顺序略作变化,即能完成项目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了在提取信息的时候,他们要能结合信息任务提取的需求,来分析如何提取信息。在提取信息时,学生不仅要有兴趣,还应有触类旁通的思维。
在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技术以后,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学生能够整合提取到的信息。计算思维,是指人应用一种计算思维来控制计算机设备,使计算机设备能够完成计算的一种思维。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时,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以学习《认识计算机》为例,学生只有具备了计算思维,才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信息技术当作解决问题的利器。
工程思维,是指学生要把项目任务视为一种工程,应用工程思维来分析问题。当前,人们没有一套标准的工程思维的定义,通常人们认为工程思维就是指确定工程目标以后,通过有效应用现有的环境中提供的材料,提出工程完成的策略,使工程能够得到高效、优质完成的一种策略。
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工程思维来对待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会分解计算机。学生在学习前,要建立一个认知的目标,即了解计算机的外部结构。学生需要通过分析环境中的材料,了解该次的工程任务。如果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那么就需要与教师沟通,直至了解这一次的工程目标。即当学生建立了目标思维以后,便能通过判断目标思维是否实现作为依据,作为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向。学生在完成工程时,需要了解自己的学习环境,然后在这个环境中完成任务。例如,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个实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看到一台实体计算机,需要学生通过探索来完成学习任务,或者给予学生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索虚拟环境中的计算机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具备操作思维,让学生了解要如何进行操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是完成操作的“主体”,计算机是学生需要认知的“对象”。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便能够理解,作为“主体”是需要处理“对象”的。学生建立了这样的思维以后,便能理解在建立了目标之后,自己应当了解自己要去处理什么内容[2]。
流程思维是流程设计和持续改进的基本思维模式。流程本身应以客户价值实现为目标。在教学中,学生如果缺乏流程思维,在开展工程的时候,便难以有序完成工程,并且在完成工程的时候,会出现工程漏洞。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工程任务时,要让学生应用流程思维来分析任务,使学生应用科学的流程来完成任务。
当老师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个整体任务后,学生需要结合认知的需求来分解任务。例如,学生需要了解和认知什么是显示器、主机、鼠标等一系列的配件,可以应用绘制流程图的方法,呈现自己学习的全部流程。在绘制流程图的时候,学生要建立目标、分解任务,然后每完成一项分任务,就要确认分任务是否真的完成,学生只有完成了一项分任务,才能够进行下一项分任务。学生在建立分任务时,不能让分任务重复,也不能漏掉分任务,而要让分任务有效进行。当学生完成了所有分任务后,便能汇总学习任务,并对项目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估。学生确认完成了整个工程,并且任务质量达到设定标准以后,便视为完成了学习任务。
抽象思维,是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知识的一种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以后,能把具象化的认知上升到抽象化的层面上,使学生应用抽象概念来理解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各种大小不一样的显示器。教师引导学生应用类比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学生会发现,显示器和计算机有一些像,然而又似乎有一些不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提取信息,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发现显示器和计算机的异同。通过分析,学生会发现,显示器是一种具备输入和输出功能的设备。人们在应用计算机输入信息时,需要通过观看显示器得到反馈,了解人们输入的信息是否与预设的输入信息一致;同时人们需要通过显示器来接收一些信息,例如人们需要应用显示器来接收文字信息、视频信息等。学生了解了显示器的概念以后,便能够了解,只要具备这样功能和结构的设备,它就是显示器。无论显示器大或者小、厚或者薄,它们可能在性能上存在差异,然而在功能和结构上却不存在差异。同理,学生可以应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什么是音箱、什么是鼠标……当学生完成了所有的认知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的基本构成是什么,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图来呈现计算机。当学生能够可以应用绘制的概念图来呈现学习的成果时,就可以通过概念图来呈现自己对计算机外部结构的理解。
在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学生要从完善自己的成长,让自己学习到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提升自己思维水平的角度来学习知识。学生只有用这样的思维来对待信息技术,他们在学习,并通过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才能够结合自己的需求进行创新。在传统的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很少思考如何通过优化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教师如果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在教学中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里以学习《“我的电脑”窗口》教学为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少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们想要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学习,而很少具备创新精神。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发现不同学习环境的差异,使学生能够主动提出学习诉求。学生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及完成任务,才能够进行创新。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了任务流程图后,可以向教师提出各种要求。例如,学生要求教师提供一台实体计算机,使其能够在实体环境下完成探索;并要求相应的软件,例如Windows10软件,以便能够完成先打开“我的电脑”“我的文档”“回收站”窗口,后切换“我的电脑”为当前窗口的一系列操作。学生向教师提出以学定教的要求,使教师能够实时给予学生学习引导。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便能充分地探索学习。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便能够进行创新。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会存在种种问题,如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大,部分学生难以独立完成信息技术的任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因为学习经验不足,所以抓不住学习的重点或难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由于思维水平不高而造成的问题等。因此,在学生存在一些认知障碍时,他们就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或启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预设学生学习存在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教师要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新。
例如,教师让学生学习打开“我的电脑”的窗口时,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尝试、体验各种打开“我的电脑”的方法。小组成员通过搜集资料,发现了数种打开“我的电脑”的方式:第一种,直接在桌面上找到“此电脑”图标,应用双击,或者右键选择“打开”;第二种,应用快捷键为“图标键(Ctrl与Alt之间)+E”打开;第三种,应用将“此电脑”的快捷键建立在任务栏上,然后应用点击任务栏的方式进行打开。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应用自己在任务栏定制快捷键的方式打开“此电脑”,应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让计算机的设置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部分学生在学习时,由于没有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对责任意识有一些片面的认知。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只要不故意地散播病毒,即具有了信息道德。教师要教育学生,只有深入地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道德产生的原因,才能够了解自己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当承担的责任。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学生必须具备信息技术道德。
以学习《信息与信息技术》为例,教师可以应用典型的案例,让学生看到,有一些学生认为没有依照正确的顺序开机关机,不会有大的影响,于是,他们在应用计算机时,时常就用直接拔下电源的方法完成关机。教师应告诉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关机,会让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受到强大电磁波的冲击,将损坏硬件设备。所以,要用正确的方法关机,把信息技术的道德落实到计算机关机的操作中。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了解要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来为社会创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