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
——中国古代山水画中亭的作用

2022-03-07 14:27李沄璋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山水画山水画家

文/李沄璋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博士生导师 教 授

吴 颖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引言

东汉刘熙《释名》云:“亭者,停也,亦人所停集也。”指出亭是供人们停留聚集的建筑。亭相对其他景观建筑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虚空,有顶无墙的建筑形式使得亭可全方位、多角度地与周围环境交流,成为最亲近自然的建筑。清代诗人许承祖在《咏曲院风荷》中云:“绿盖红妆锦绣乡,虚亭面面纳湖光。”《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指出,“中国人爱在山水中设置空亭一所。一座空亭竟成为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和山川精神聚积的处所。”[1]均指出了亭虚空纳万境的特点。亭也深受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为亭题名写联,在亭中感悟山水、遣怀人生、低吟赋诗。欧阳修笔下有“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苏东坡诗中有“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的快哉亭、刘禹锡词中有“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的洗心亭。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与亭的一次次邂逅,赋予了亭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此外,亭随山水入画,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被画家巧妙地应用到山水画中,在画中的园林住宅内、茂林修竹间、清泉流觞旁、苍郁群山中、江河湖泊上都可见亭的身影。《林泉高致·山水训》中云:“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君子之所以渴林泉者,正谓此为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览者又当以此意求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2]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倾慕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远离尘俗,去追寻这样的山水美景,故期望有妙笔之人,能将壑泉之美、猿啼鸟鸣、乡野鱼樵勾勒于画中,使得不下厅堂就可领略自然之美。山水画要达到不入山水亦可领略山水之美,要画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林泉丘壑,需要引导观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而亭是其中重要的要素之一,画中有亭,就有了人气,意味着有路可达,有景可观。

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亭常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类是写实的亭,这类亭常出现在实景山水画和界画中。实景山水画是指画家对真实存在的山水进行描绘和再创作的作品;界画是指利用界笔直尺划线作画,常用于画各种建筑,注重工整写实、造型准确。这类画作中的亭描绘得非常细致,斗拱、屋顶装饰清晰可见,精美繁复,是真实亭的传移摹写,如清代画家沈源《圆明园》(图1)中的重檐四角攒尖亭和陈牧《清明上河图》(图2)中的重檐十字歇山亭。另一类偏向简单写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亭顶和亭柱,作为象征与符号传达画家情感、营造意境。《江亭山色图》(图3)是倪瓒的代表作之一,为典型的一江两岸构图,一座素朴的小亭落在了近处疏树下。元人张宣在画中题诗“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沙风。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一个“聚”字,让万物都动了起来[3]。

图1 《圆明园四十景》局部

图2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3 《江亭山色图》

1 中国古代山水画中亭的作用

1.1 孤亭点翠微

唐寅的《山水图》中“寒溜浸幽壑,危亭点翠微”表现了亭在山水画构图中的点景作用。构图在山水画中也称为“经营位置”“章法”,即画面中景物的布局安排[4]。山水画中的亭常被画家安置在山脚、山巅、水岸和林间。山脚之亭,衬托山的雄伟壮阔;山顶之亭,昭示远望景物的深远;水岸之亭,显现江湖的辽阔静逸;林间之亭,营造宁静幽深的意境。山水画中的亭起到调节画面虚实关系的作用,清代画家笪重光《画筌》说到“山实、虚之以烟蔼;山虚,实之以亭台”。在山水画中,云烟雾霭,天空湖泊往往留白,山川林木着墨,中空的亭常位于二者交接处,成为画面中虚实的过渡,使画面更有层次。“亭者,停也”,山水画中,亭也起到了调节画面节奏的作用。画中的山水都是以面状存在,而作为点的亭,是画中人停留休憩的场所,也是观画人视线停留的焦点。无论是于山顶、水泊、桥头或林间,亭子的形象都能调节笔墨的节奏,为山水增添灵动的神韵和视线移动的层次[5]。

夏圭《溪山清远图》(图4)中有三处亭,第一处位于山脚水岸旁,亭略矮,与旁边的陡峭山崖形成对比;第二处亭位于整个画卷中间位置,是一处歇山桥亭;第三处亭掩映在山顶林间,昭示着左边的云雾和远山。这三处亭与其他建筑群分离,点染在山水之间的大段空白处,连接了阔水、高山与云雾,自然地衔接了画面,于起承转合、虚实相生间烘托出山水寂静清远的意味。南宋朱惟德《江亭揽胜图》(图5)是南宋典型的边角式构图,一棵苍松傲然屹立在近景石壁山上,树下小小的孤亭与远处开阔的江面、缥缈的湖山融为一体,是画面中唯一的人迹,成为画内外的连接点,起到点景的作用[6]。

图4 《溪山清远图》

图5 《江亭揽胜图》

1.2 亭为眉目观山水

《林泉高致·山水训》云:“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2]指出山水画“以亭榭为眉目”。亭是山水画中自然山水的“画眼”,是画中自然与人的交汇,也是画内与画外的交汇,观画人通过画家点染在某处的亭来观察画中世界,将“景中观亭”的视角转换为“亭中观景”。苏轼在《涵虚亭》中云:“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无人的空亭,对观者产生召唤之感,引导观者进入画中,代入亭的位置来感受画中山水。有人的亭中,亭中人的视线方向暗示着画家想在画中展示的山水与情感,观画人带入亭中人的视角,观看亭中人的观看。画中的亭使得观者身临其境地进入画中的自然山水,体悟画中意境并与画家情感相连,获得对于画中山水景物、意境的深层次感悟和体会[7]。

宋代画家马远的《水亭听竹图》(图6)画的是南宋临安西湖周围的美景。作品重点表现画面中的四角攒尖茅亭与亭中人,水中有少许荷叶,其余地方留白以外,上书王安石的诗:“小雨潇潇润水亭,花风颭颭破浮萍。看花听竹心无事,风竹声中作醉醒。”整体画面给人烟雨迷雾的感觉,空间虚旷。画中人仰卧在亭中,看向亭外,观画时,自己仿佛置身画中,成为画中人,看到了婷婷荷叶,听到了风吹竹叶的声音,感受到了画家生活的闲情雅致。宋代米芾的《春山瑞松图》(图7)中空亭位于前景中间的位置,只用几根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亭的轮廓,亭连接近景苍松与远山,是画中唯一的人迹,成为画中山水的见证。元代画家曹知白《雪山行旅图》(图8)山腰的亭中无人,无人的空亭虽没有固定的视线引导,但因为亭子四面开敞的特性,观画者会将自己带入亭的位置,以环视、仰观、俯看的姿态看画中的高山、树木和溪流。倪云林每画山水,多置空亭,空亭将万千景象纳入集中,有“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之句。倪瓒《容膝图》(图9)画名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画中亭较矮,将远山、江河与近景植物连接为一个整体,使得整个画面更为完整统一,更具意境和生气。同时,画中亭也是画家在画中寂寥山水的心灵寄托,甚至是画家的自比,代替画家的躯体茕茕孑立于自然之中,消解尘世的忧愁,在此与自然融为一体。

图6 《水亭听竹图》

图7 《春山瑞松图》

图8 《雪山行旅图》

图9 《容膝图》

1.3 空亭待言情

空亭屹立在山水之间,期待人的停留驻足,当人在其中发生行为活动,这时的亭便具有了场所意义。亭中人多样的行为活动使得亭具备了场所的复杂性。透过记录“亭”以及亭周围人物活动的图像,我们可以看到亭作为画面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舞台,于是山水画中的亭也被赋予了叙事性。亭内和亭周围的人或坐或立,或孤身一人于亭中抚琴看书、低头沉思、消暑纳凉,或三两结伴在亭中雅集宴饮、饮酒赋诗、烹茶对弈,或在亭外折柳送别。同时,游赏玩乐的生活热情、对隐逸山林的向往之情、对远行友人的不舍之情、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都通过亭中人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明代画家文征明《兰亭修褉图》(图10)根据王羲之《兰亭集序》所绘,让我们窥见当时的兰亭雅集之况:画中亭位于松下曲水流觞处,亭中王羲之和好友在提笔写诗,曲水旁的众人或低头深思,或抬头望远,俯仰之间,“宇宙之大,品类之盛”都在此显现出来。亭不仅聚集了文人,也汇集了万物,引发诗人对生命的思考。明杜琼《江亭鉴别图》(图11)描绘的是在江边亭中送别友人的场景:亭中人饮酒话别,表现出对友人远行的祝福和别离的惆怅。这座亭子是对这场送别的挽留之地。马麟《秉烛夜游图》(图12)将《咏海棠》中东坡夜游改为南宋宫廷赏花的场景:主人倚坐六角亭中,凝望着亭外绰约如仙的海棠。画家通过亭中人物的姿态神情以及海棠、高烛、月、西风等景物之间的对比,来表达胸中郁积、对于自身处境的忧虑、对家国命运的担忧[8]。亭在此是奢靡宫廷生活的体现。周文矩画作《荷亭弈钓仕女图》(图13):歇山亭掩映在垂柳中,亭中仕女们或是执棋对弈或持扇观荷,亭外也有人倚栏垂钓,一派夏日悠闲景象。闲,是最具有亭特征的生活状态。黄筌的《勘书图》(图14)则是描绘了韩愈教子读书之事:二人跪坐与亭中书案前,似在讲学。亭中有书架、坐榻等家具,四周设有帷幕。画中题诗强调学问的重要性,而学问唯靠勤学获得,可见韩愈的爱子之心与对学问的看重。画中亭有书斋之意,是教学看书的场所。山水画中描绘的这一幕幕画面,展现了亭作为场所的复杂叙事性。

图10 《兰亭修褉图》

图11 《江亭鉴别图》

图12 《秉烛夜游图》

图13 《荷亭弈钓仕女图》

图14 《勘书图》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亭有以下作用:(1)亭是山水画中重要的点景建筑,有调节画面虚实关系和画面节奏、平衡构图的作用,使得画面空间层次更为丰富;(2)亭是观画人观察画中山水,体验画中意境的窗口;(3)亭为画中人的活动提供场所,亭中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亭也因此具有多种场所情景下的复杂叙事性。

古亭是最具特色和意蕴的传统景观建筑之一,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最常用的建筑形式。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建筑与山水之间的关系是古人理想生活环境的体现[9],其中亭的经营位置、视线组织、场所营造等对现代亭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以中国古代山水画作为研究亭建筑的图像资料,深入挖掘古亭的文化意义,并将其与现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结合起来,对现代亭以及现代人居环境的营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0]。

图片来源:

图1:《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图2:《故宫书画图录21》

图3、图9、图12:《故宫书画图录4》

图4:《中国绘画全集》第4卷

图5:《宋画全集3》

图6:《西湖与南宋艺术》

图7、图13、图14:《故宫书画图录1》

图8:《中国绘画全集》第7卷

图10:《中国绘画全集》第13卷

图11:《中国绘画全集》第11卷

猜你喜欢
山水画山水画家
《山水间》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爱在一湖山水间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山水之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一处山水一首诗
酷炫小画家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