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山水格局的乡村景观保护与提升研究
——以青岛杨家山里村群为例

2022-03-07 14:27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格局山水村庄

文/李 超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朱 楠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学院 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兴起和乡村旅游热度的增加,乡村的开发和建设导致乡村地域特征缺失、乡村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等局面频频产生,不仅破坏了乡村原始的基底结构,同时阻碍到乡村的发展。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村庄规划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如何既保护乡村基底和地域特色,又进行乡村景观的升级,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问题。

青岛作为典型的滨海丘陵型城市,拥有特色的山地滨水乡村模式。文章对具有青岛典型山水格局的杨家山里八个村庄的乡村景观进行分析,把握和运用自然,希望能给其他山水乡村景观的保护和提升提供帮助。

1 青岛杨家山里村群的山水格局

1.1 三面环山,中为谷地

杨家山里村群被铁橛山、月季山和睡牛山环绕(图1),中部为群山环绕的谷地,整体地势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趋势,区域海拔在60~550 米之间,地形变化丰富,地理条件多样。由于三面环山,四周的坡度较大,中间坡度较平缓,视角变化丰富多样。杨家山里的生活空间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势较平坦区域,除村居点以外其他的平坦地带和缓坡地区,均拥有丰富的园地和耕地资源。

1.2 水系繁多,水库丰富

村群内部水系资源丰富,主要水源为从铁橛山顺势向北而流的九龙溪和山里河(图1)。杨家山里所在的黄岛开发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季节性明显,得益于北侧有铁山水库和境内有若干小水库零散分布,故杨家山里的水系统较为稳定。

图1 杨家山里依山傍水的山水格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山水格局影响下的乡村景观

2.1 依山傍水,决定的聚落景观

村落所处区域的地形地貌是村落居住空间形态的基底[1],地形地貌影响到村庄选址、建筑和道路肌理的分布,山水格局下的乡村,由于其山地所具有其他地形所欠缺的三维性,村庄的选址往往在谷底或地势较平缓的地区,选址的确定会促使聚落独特景观的形成。

(1)村庄的道路肌理布局形态的形成通常是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山水格局下的乡村道路尤其注重自然环境的影响。杨家山里的道路形式主要可分为自由式和棋盘式,自由式主要受山地地形制约,依地势而建顺应水形,呈现不规则路网,自由式道路断头路存在较多,道路的连贯性有待加强;棋盘式多为平地,以十字形道路作为骨架,像棋盘一般的方格道路网络,是杨家山里道路体系中最稳定的道路形式。

(2)在山水格局的影响下,乡村聚落为了更稳定、舒适地发展,往往会选择方便人民繁衍生息的场地,在安全的距离内选择谷底且靠近水源的地点是建筑稳固的前提。杨家山里村庄建筑呈现出顺水而建、依谷而建的状态。按照建筑肌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得益于三山之间平缓的谷底、依托于规整的十字形路网的街巷式,如:东南崖村、西北庄村、后石沟村、大下庄村、黄泥巷村;一种为建设在较缓山坡上零散分布的散点式,如:上沟村、墩上村、墨城安村。

2.2 因山借水,形成的自然景观

具有山水格局特色的乡村景观得益于自然的地理环境,往往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2],杨家山里以山水的自然景观居多,享受着三山环抱的景象,借助山地地形使得农田、梯田、山体自身景观等遍布,形成良好农业种植网络。河流流经的区域形成了溪流、沟渠等,发挥山水的自然作用。

2.3 寻山问水,成就的人文景观

山水格局造就了山水文化的产生,村民依山傍水居住,通过生活生产和各种交流表达造就了独特文化,山水自然和文化相结合,融入到村民生活空间,形成了乡村聚落和民俗人文景观。历史上山水格局一直是防御和军事部署时比较重视的场地,杨家山里也因为其山水位置,通过遗址、遗迹、古物等文化形式展现,开辟了独有的红色人文景观。同时由于地理条件丰富,农业景观和服务业景观等产业文化也得到发展,使多重文化融入山水之中(表1)。

表1 杨家山里八个村庄的乡村景观分析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 立足于山水格局的乡村景观保护与提升策

3.1 乡村景观标准化

3.1.1 景观土地梳理

很多乡村景观用地的管理与养护不达标准,荒废用地、零散用地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和整合,对于迫切需要土地来发展的乡村来说是严重的阻碍。村域景观用地主要采用减量和保留两种方式进行梳理。

(1)减量:根据乡村景观现状的建设实际情况,主要对违章建设、废弃荒地进行整治,对零散建筑用地、低效的偏远村搬迁后用地等进行复耕复垦,还原原始自然景观。

(2)保留:对基本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等已建景观项目进行保留,对零散红斑地、新增项目用地进行梳理,合理安排用地景观建设,将保留用地用于公共空间、绿色空间的建设,增加人与自然的互动性。

3.1.2 水系梳理

从源头开始对水系进行梳理,明确淡水资源和水系脆弱区域,对其周围污染因素进行处理或者迁移。同时增加相应水工科学,用水体的自身净化能力和科学的技术,久久为功,只有整体的水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才能形成乡村的“蓝色”自然景观、助力乡村健康长久生存。

3.1.3 自然景观管制

山水格局的保护是乡村景观保护的前提,强化和拓展山水空间秩序,让资源相互融会贯通[3]。杨家山里按照山体的脆弱程度和饮用的水源位置,制定自然景观的管制界限,明确界限内外景观建设事项,把底线控制起来。自然景观并非只依靠生态治理手段,而是统筹综合的运作模式,人为管制对于自然景观可持续发展是有必要的。

3.2 乡村景观生态化

山水的融合离不开物质空间的作用及对自然空间的探索[4],山水格局下的乡村景观有很大的开放性,蜿蜒的水系、耸立的群山景象在视觉上就能带来景观的享受。山水格局又具有局限性,景观在较为脆弱的山水之中,应以生态的手段将景观与山水融合,维护山水格局的稳定。

3.3 乡村景观地域化

基于稳定的地理气候、历史文化与乡土材料,乡村景观和建筑风貌往往表现出一种成熟的整体风格[5],乡村景观地域化,会使景观融入到乡村空间中来,形成和谐的视觉感受。

(1)保存地域特色。保护好村庄重点建筑的同时,注意新老建筑的相互协调,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或小品要充分修复保留,突出建筑风格,使景观充分体现地域风格。

(2)织补地域肌理。乡村聚落景观应延续村庄原有肌理,利用现有村庄空间进行肌理织补,对村庄内部零散的建筑用地空间进行活动广场、服务设施的植入,使景观空间流畅,做到处处有景、处处有活动空间。

(3)传承地域文脉。重点打造村庄标识和公共活动场地,风格要与环境相协调,体现村庄风貌特色,将文化展现在“面”上。

4 杨家山里乡村景观具体实践

4.1 杨家山里“山”景观

(1)杨家山里根据等高线50 米以上不建构筑物,50米以下以采摘观光为主的景观建设理念,使景观融入山体之中,根据山体景观和等高线走势,建立观山绿道。在较为开阔平坦的场地采用自然舒适的地面材料设置观景平台,采用扶手、小品及植物绿化等适当围护,增设构筑进行框景,增强景观效果与观景效果。

(2)杨家山里山体拥有很多古迹,由于地形和自然外力作用遗迹保护起来比较困难,采用山上保护、山下纪念的形式,山上的古迹通过影像、照片等在山下设立相关纪念馆进行展示,展示文化的同时也能为乡村引流;同时以科学的距离设计参观廊道,形成古迹的保护屏障。

4.2 杨家山里“水”景观

(1)为应对季节性降水需求,杨家山里的护坡以石坡为主,既避免了河道泥土受雨水冲击带入水系,也能保证河道的坚固,保护周围居民建筑。同时石材的运用也使得水和山形成连接,带来山水的呼应。

(2)活动空间植入水系,达到水景交融,形成依托九龙溪和山里河的滨水漫步道。充分利用建筑与水系大的缓冲空间,多设置景观活动场所,多采用透水铺装,营造雨水生态花园,搭配制造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官效果,形成丰富灵动的水网体系。

4.3 杨家山里“石”景观

杨家山里村群深处山石之中,石材丰富,这也就造就了独特的山地石头景象。

(1)山地石头房作为山地独特建筑形式,在杨家山里更是随处可见,建筑多用大小不一的粗糙石块砌筑墙体,屋顶采用黑瓦压脊,为延续这独特的人文景观,村委会、村史馆、服务中心等均采用相似建筑造型。

(2)利用山壁、谷底等独特造型,对石头进行清理与适度雕琢,在确保坚固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跌水景观,丰富石壁的观赏性,使人与自然有直观的接触和体验,增加游人黏着性。

(3)在村庄零散的建筑用地、公共空间和展示广场都有山石的元素出现。如,运用当地石块堆砌形成富有石块纹路特色的石头景墙;采用大石块铺地、小石块填缝的铺装形式;保留富有历史意义的石头古井;为缓解坡度增设的石头台阶;石头与植物搭配形成的花境小品等,这些山石元素都成为整个山水空间的点缀,丰富乡村画面。

结语

乡村景观融入山水格局,使景观承担起山水的保护者、文化的表达者、聚落的展现者的责任,山水格局下的乡村景观是聚落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面向山水格局,乡村景观最重要的是要成为自然资源的防线。其次借山水之景,将地形局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增加景观与山水的联系,打造乡村生态空间;最后注重文脉的延续性,打造特色鲜明、差异明显的乡村地域景观。

猜你喜欢
格局山水村庄
《山水间》
爱在一湖山水间
我的小村庄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村庄,你好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村庄在哪里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