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伯达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郭子钰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近年国内对旅游集散中心设计在规模考虑上往往过大,浪费严重,本项目全设计周期紧密结合实地调研,冷静思考远期规模预留与当前规模需求,提供合理的设计依据。丹江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水系丰富,绿化覆盖率高,在充分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关系以及与丹江口南站的体量关系后,以绿色生态为目标对建筑进行整体设计。
项目位于丹江口市金山村,是丹江口南站进行公铁换乘和旅游集散的重要交通配套设施。距离丹江口市与土关垭镇的直线距离较近,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与车流疏散条件。
2.1.1 丹江口市交通发展需要
随着丹江口南站建成开通,丹江口市每年客流量逐步提升,公路客运压力也将逐步增长,依托丹江口南站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可不断完善丹江口客运设施,加快客运市场发展,有助于改善城区目前交通运力不足的情况,缓解公路交通压力;有助于完善城市旅游配套设施,提高区域可达性;有助于合理搭配交通客运资源,同时使丹江口南站更高效地在城市运输系统中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
2.1.2 加快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依托丹江口滨水休闲度假疗养体验区和丹江口南站,以丹江口旅游产业为引擎,丹江口南站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极大地带动了规划区的经济提升,带动了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
2.2.1 交通运输现状
丹江口现有丹江口客运站和丹江口新港汽车站两家客运站,直线距离1.1 公里。丹江口客运站主要承担对城际、省际客流运输工作,新港汽车站主要承担市内、县际客流运输工作。两客运站外观老旧,面积狭小,满足不了丹江口快速发展的旅游城市需求。在旅游集散中心建成后,将极大缓解老站压力,直接为铁路运输分流减压,为城市提供更优质的环境与服务。
2.2.2 存在的问题
集散中心目前远离市中心,人口密集度低,市民交通出行较为不便,需15 分钟左右的市外车程,故在设计中应主要考虑集散中心对外地游客的疏散引导问题;因当地整体发展不如发达城市,集散中心在考虑现状交通的同时,也应根据人流量预测对集散中心的设计规模做适当调整。
合理地确定建筑规模是确定平面方案的重要前提。不合理的建筑规模无法满足客运站的基本功能,为科学合理地确定集散中心设计所需规模,故以我国交通部门所确立的设计要求和标准为主要依据进行建筑规模的计算。
确定设计规模所参考的标准与规范主要为:《汽车客运站等级划分和建设要求》:JT/T200-2004[1]以及《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60-99[2]。
3.1.1 设计年度最高聚集人数
设计年度最高聚集人数指车站在一年中旅客量较高的几个月里(非最高),每天同时在站最大人数的平均值。通过和当地规划局对接协商,确定旅游集散中心为二级站,通过统计资料可得,旅游集散中心年度日均旅客发送量的预测值为4980 人,而二级站的最高聚集人数应根据设计年度日均旅客发送量的10%~12%计算,故可确定旅游集散中心的最高聚集人数为498 人(取10%计算)。这是本项目确定其他规模的重要依据,是应最先确定的。
3.1.2 发车位个数
根据《汽车客运站等级划分和建设要求》:JT/T200-附录A 给出的发车位个数计算办法如下:
M=D(1-ξ)g/mhp
式中:
M——发车位个数;
ξ——过站车载乘率,取0.1;
g——计算系数,为其他车辆停车所带来影响,本项目取值为1.2;
m——车站正常工作时间中,平均每小时的发车量,本项目取值为3.0;
h——每辆车核定车载人数,根据本项目车型,取值19;
p——计算系数,车辆载客率,通过调研取值75%;
M=498×(1-0.1)×1.2/(3.0×19×0.75)=9 个。
计算设计发车位为9 个,由于汽车进站需先停车,故集散中心发车位设计为8 个,另设1 个到站车位。
3.1.3 集散广场
集散广场规模参照《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15[3]的具体要求,一二级车站按最高聚集人数每人1.2~1.5m2计算。
S=498×1.5=747m2
本次设计因考虑到旅游集散中心综合运输需要及远期需求,疏散广场面积取S=1000m2。
3.1.4 停车场及停车位
根据《汽车客运站等级划分和建设要求》:JT/T200-201*-附录B,集散中心停车场的面积计算办法如下:
S=28.0×M×S0
式中:
S——停车场面积(m2);
M——发车位数(个);
S0——客车投影面积(m2)。
S=28×发车位个数×客车投影面积=28×8×22=4928m2。
因长途客运与公交客运混合关系,本项目停车场取S=5000m2,可设停车位30 个。
3.1.5 旅游集散中心站房主要功能房间规模确定
根据《汽车客运站等级划分和建设要求》:JT/T200-201*-附录B 中对站房内主要功能房间的规模计算要求,可得到以下计算结果:
(1)候车厅
候车厅面积=1.0m2/人×设计年度旅客最高聚集人数=996m2。结合远期规划,对站房候车厅面积调整为1350m2。
(2)VIP 旅客候车厅
VIP 候车厅的面积最大为候车厅面积的1/3,即≤332m2。从实际出发,集散中心VIP 候车厅面积调整为300m2。
(3)售票厅
售票厅面积=购票室面积+售票室面积=400m2。
①售票窗口数=(设计年度旅客最高聚集人数/每小时平均售票人数)=498÷100 ≈5 个。根据计算结果,并对丹江口市现有汽车站调研分析,集散中心方案售票窗口数为5 个是比较适宜的。
②售票室面积=6.0m2/窗口×售票窗口数+70m2=6×5+70=100m2。根据计算结果,并对丹江口市现有汽车站调研分析,集散中心方案售票室面积为100m2也是比较适宜的。
③购票室面积=20m2/窗口×售票窗口数=20×5=100m2。出于对旅客出行人性化考虑,结合远期规划,集散中心方案购票室面积调整为150m2。
(4)站务员室
站务员室面积=2.0m2×当班站务员数+15m2=2×10+15=35m2。根据实际使用需要,方案中站务员室设在一楼,面积为35m2。
(5)驾乘休息室(司乘室、值班站长室)
驾乘休息室面积=3.0m2×发车位个数(m2)=3×8=24m2。根据计算结果以及实地调研分析,驾乘休息室面积为24m2是比较合适的。
(6)调度室
调度室面积按站级确定,三级车站取10~20m2。根据计算结果,调度室面积取最高值为20m2。
综上所述,设计规模应首要确定设计年度最高聚集人数,其次是场地规模(主要是发车位、停车场面积、广场面积),最后是建筑内部功能房间面积,功能房间面积确定主要参考国家规范与标准,但重要的是,需根据对当地相同建成项目的调研与设计远期规划进行适当调整。
3.2.1 造型设计
建筑造型的设计,关键在于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是否与区域整体造型相协调,是否突出地方文化,是否体现自身特点。
由于丹江口南站站房设计为线侧式站房,使用弯曲金属杆件形成半坡屋顶造型。旅游集散中心应与丹江口南站站房在造型上进行呼应,且不应显得喧宾夺主。故而本次设计在矩形体块的基础上加入自由的弧形元素,体现了水的流动、跳跃与舒展,凸显丹江口市的地方特色。波浪与飘逸的外立面同时能与广场景观交相辉映(图1)。
图1 旅游集散中心整体造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2 平面设计
根据第三节设计分析中对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规模计算,为了高效地发挥集散中心对交通功能的组织作用,总结出以下设计原则:
(1)人车分流,避免流线交叉带来的安全隐患;
(2)汽车进出流线分开,做到快进快出;
(3)旅客进出流线分开,做到安全、便捷;
(4)行包进出流线分开,保证客、货流线独立且安全;
(5)功能房间布置紧凑的同时应体现出对人性化的思考。
根据设计原则,对集散中心交通层平面(首层平面)进行设计(图2)。
图2 旅游集散中心首层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交通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助力,为丰富站区业态,提供更多便利服务,在与地方部门对接后,在集散中心上层设计了办公与商业部分(图3)。其中通过设置防火门,将商业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商业区设置边庭以增加空间趣味性,同时北部商业仅服务于旅客,南部商业区服务于办公与客房(图4)。两部分商业设置独立的进出口,使流线分开,便于管理。
图3 旅游集散中心二层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4 旅游集散中心三层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丹江口南站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对本地交通系统是一大补充,笔者通过详细的前期调研,总结丹江口市的运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设计做好前期准备。在设计中参照国家设计规范的同时,根据调研分析,作出适当调整以满足集散中心远期发展需求。通过对丹江口南站站区的整体思考,做出合理的方案设计,将丹江口旅游集散中心打造成丹江口市集交通、商业、生态于一体的特色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