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婧 邓瑶 秦晶 潘薇 杜薇
(成都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三驾马车”之一,截至2020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共有2332个,在校生规模约60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约55万人,已经毕业的学生超过200万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需要融通中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践行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影视专业的学生存在思想意识薄弱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研究中外合作办学影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认真分析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存在的问题及难点,进而提出推进策略及解决方法,从而构建一套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兼具“国际观、国家观、地区观”的贴合实际的特色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课程体系。影视专业由于其与时代紧密结合,在课程案例、课程实践的选择上均具有较强的思想意识特征,教育工作者应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角度,掌握中外合作办学影视专业的特征,通过正确的思想引领,加入思政元素,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外融合、人才的精准培养。
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可知,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集中在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没有区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国别和区域、专业和领域的不同,对项目运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二是定性研究较多,缺乏定量分析,不能准确深入的研究;三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对独立,对如何紧密的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未进行充分的分析;四是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方法上,未结合相关专业的特点,考虑思政与专业的融合培养,以及对人才培养产生的影响。本文依据目前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的案例基础,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当中,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具体方法与路径。
通过课程思政与影视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及其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应用。学生应学会分析、分类和解释各种书面、视觉和听觉媒介中的文化实践,以及它们产生和消费的环境。要求学生使用讲座中介绍的理论模型批判性的反思提供的材料。学生通过将理论应用于文化文本和实践,以传统的学术论文形式进行自主研究,使影视专业的学生对其专业的文化背景有更广泛的认识,以便识别、分析和解释与其自身实践或参与媒体文化相关的理论问题。教学目标:适应现代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需要,具备与广播电视工作相适应的系统视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新闻传播的规律和格局,具备与广播电视实践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业务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一定的广播电视媒体经营管理能力;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社会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预期教学成果为:第一,掌握新闻传播学学科理论,能使用大众传播学的基础理论解释传播现象和规律,能使用广播电视学基础理论解释广播电视事业现象和规律;分析和解释媒体文化文本和实践;描述和解释当代媒体环境的各个方面;描述和分析媒体环境产生的理论问题;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和应用。第二,掌握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现实需要的技术,掌握吻合广播电视事业新闻、传播特征和规律的文字生产技巧;新闻和事件采访技巧;新闻和事件写作技巧;新闻和事件评论技巧;新闻和事件编辑技巧;图像生产技巧,能使用理论术语对媒体文化文本和实践进行分类;对实例的理论应用进行评论;比较不同媒体理论在媒体文化文本和实践中的应用。第三,将理论应用于实例,掌握吻合广播电视事业新闻、传播特征和规律的视频、音频生产技能、技巧。第四,具备吻合广播电视事业新闻、传播特征和规律的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专题的内容策划、发布及管理能力。第五,熟悉与新闻传播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与伦理知识。第六,在学习情境中练习英语阅读、写作、口语和听力。从而更好地认识广播电视行业的起源、沿革和发展方向,具备前瞻意识、了解前沿理论、掌握思维工具、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外文前沿研究文献。第七,具备初步科学研究能力。使用科学理论方法进行设计研究;开发、生成研究问题,并参与以书面形式呈现的自主研究;确定并应用书面作品的陈述、格式和参考的学术惯例。第八,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
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思辨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及其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和应用。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把书本、音频、视频、案例、作品等紧密结合,多元化、多维度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广播电视学实践,突出媒介学的特色,使学生掌握传播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并不断改进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科学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并根据具体章节内容,进行思政元素设计,如表1。
表1 媒体研究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表
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在原有的专业素养基础上,通过对教学案例、教学实践的遴选,加入思政元素,整合中外元素,构建新的课程内容。首先,探索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的结合方式,打破时空壁垒,构建全球意识与时空对比相结合的全新的教学内容。重点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角度,遴选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元素”进行融合、凝练。其次,课程体系围绕以人为本、立德树人,通过课堂教学、境外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完善课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全程育人,融通中外。第三,通过问卷调查、阅读总结和研究论文等形式,对课程思政和课程教学的结合效果,进行多维度、多方式测评。
1.符号学
其内容主要包括案例研究;杂志广告、交际策略、符号、能指、外延内涵、思想意识,视觉符号与语言符号的关系,首选和备选读物、多义词、互文性、符号的任意性和区别意义。
2.话语
其内容主要包括话语与思想意识批判、媒体与语言、媒体话语等。
3.受众
其内容主要包括媒介效应研究、使用与满足、文本决定论、民族志和活跃观众等。
4.观众
其内容主要包括全球化、本土化、舞蹈和流行音乐、俱乐部文化、中国文化等。
5.制作
其内容主要包括传播的政治经济学、市场自由主义、社会市场方法、所有权、媒体与权力、规模和市场份额、国际化、文化帝国主义与全球化等。
6.制定媒体研究问题
其内容主要包括定义分析对象、受众(接收)或行业(生产)等。
7.媒体技术
其内容主要包括与制作、文本、接收范式相关的技术,技术决定论、补救措施、透明度、超媒体等。
1.阅读总结
学生自由组合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均要围绕主题进行背景阅读,共需完成4次阅读总结(字数400字左右)。在背景阅读前,教师进行三学时的教学辅导,然后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开始个人和小组练习,进行视觉、听觉和文本分析,最后提交阅读总结。教师将对这些阅读总结进行分析,并通过进一步举例和讨论,来对学生感兴趣的领域进行阐释和答疑。
2.研究论文
学生需要使用课堂上习得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自由选择主题(需符合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等),进行研究论文写作。学生提交论文大纲其内容包括:选择一种传播学理论;确立研究方法——观察、调查、访谈和口述史等;研究范式——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来解释媒体研究中的多元化;研究内容可以为媒体文本内容分析、符号学分析、叙事分析、体裁研究、导演研究、明星研究、档案研究、社会历史、访谈、参与者观察等。
问卷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50份。具体结果与分析如下:
第一题,您有感受到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吗?有21人选择了全程融入,占比42.0%;22人选择了大部分融入,占比44.0%;7人选择了少部分融入,占比14.0%。
第二题,您认为哪些育人元素体现在了课堂教学中?有50人选择了爱国教育;50人选择了传统文化教育;有32人选择了价值观教育;还有20人选择了审美教育。
第三题,教师在哪些环节融入了课程思政内容?有30人选择了课中教学知识讲授;有20人选择了课后实践与作用。
第四题,您倾向于教师以怎样的方式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有41人选择了情景模拟式教学;有30人选择了讨论式教学;有18人选择了讲授式教学;还有5人选择了专题式教学。
第五题,您对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整体反馈是?有38人选择了收获非常大、帮助非常大;22人选择了有一定收获、有一定帮助。
第六题,你认为本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有32人选择了课程实践少;有12人选择了教学形式单一;还有6人选择了内容枯燥无味。
由上可知,学生对于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结合是持肯定态度的,所有的学生都觉得有收获和帮助,教师也非常用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思政元素,尤其是爱国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等与课程的有机融合,很受学生欢迎。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不足,由于第一次尝试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结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还有所欠缺,学生的反馈主要集中在课程实践少和形式单一上,这也是后期我们改进的方向。
新时代的影视专业高等教育,教育观念应当与时俱进,要促进大学生群体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平衡发展。我们通过课程思政,进行思想引领,推动影视文化和课程建设,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增加课程实践内容,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给大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影视理论、影视文化和影视课程实现正确影响,从而发挥更好的教育作用。
【相关链接】
成都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主要承担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海外联合培养项目以及海外留学生项目的管理与运行工作。开展的海外留学生项目所招收的海外留学生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生人数达千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