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汝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在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面对中外合作办学多元价值观共同浸润的复杂环境,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广东省高职院校亟需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思政育人之路。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并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形成更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服务国家的战略能力,成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思政建设的当务之急,也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新形势下,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正成为广东省高职院校谋求内涵式、高质量、国际化发展的新常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实现了蓬勃发展。同时,受当前疫情的冲击,国际人员流动往来受限,可实现“在地留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正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主要阵地。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印发,提出要适当放宽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限制,加大中外合作办学的改革力度,在职业教育领域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方面取得政策突破。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的由地方审批报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名单显示,目前高职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计903个,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866个。广东省目前共有高职、高专院校87所,其中正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共计26所,占比29.9%。
高职院校应牢牢把握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办学模式较为成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这一国际合作模式,引进其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学习其先进的办学理念,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是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和阶段性特征。中外合作办学处在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思想意识、政治制度的交汇点上,学生面临多元文化和思想意识的直接影响和隐蔽渗透。而且,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体系的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收学生的教育背景与水平普遍比本科院校低,且教学的国际化氛围更容易让一些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崇拜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价值观偏移,不能坚定“四个自信”。当下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局势和社会舆论更加错综复杂,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政育人工作面临更大、更高的挑战,探索和完善思政育人机制,将为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思想意识方面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长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因此,从外方合作院校引进的专业课程和语言课程是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无法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建设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但由于中、外的国情差异和文化差异等原因,外方难以理解和把握我国思政育人和课程思政建设的真正内涵,引进课程多使用原版教材,比如语言课程多使用外文视、听、读教材,这使得引入课程价值流向单向性明显,容易形成片面的外方价值输入。这虽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引进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很难落到实处。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最大特点是由中外合作两校共同组建项目管理委员会进行项目管理,管理委员会通常由中方项目负责人担任主任,其余人员一半来自中方院校,一半来自外方合作院校。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商议决定项目管理、教学资源安排和课程讲授等项目的运行事宜。由于外国政治体系与我国不同,外方管理人员并无党建概念,这使得项目在现实运行中,常出现弱化党建工作、缺乏健全党组织或党组织不规范的现象。而且,高职院校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2+1”,即两年在国内学习、一年在国外学习的形式开展,出国学习的学生党建工作缺乏专人负责,缺乏党组织生活。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对外语水平要求较高,专业课程有三分之一以上为外方引进课程,这些对学生的学习形成巨大挑战,相比普通专业学生,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外语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不仅挤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时间,更可能令学生在主观思想层面上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而且,出国学习的学生生活相对自由,缺乏党组织的指导并受国外文化氛围影响,其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边缘化。
在中外办学理念与国情文化的碰撞下,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政育人具有特殊性,既要坚持以扎根中国的传统思政教育为基础,又要考虑国际化、多元化的德育教学理念并进行融合式创新。如图1所示,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育人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引领,发挥思政理论教育课程建设的统领作用,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建设,促进教材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让“外”融通于“中”,创建国际化思政育人师资队伍,“五维一体”,培养既具本土情怀、又具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国际化技能型人才。
图1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育人的根本保障。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严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建工作的要求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育人的必要条件,把开展党建工作作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年度报告的内容,通过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开展工作。
建立常态化课程思政建设管理机制。学校党委要增强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意识,将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的学校顶层设计体系,整体统筹布局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和实践路径,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工作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健全机制,出台相关制度及管理办法,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归口管理,理顺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关系,强化政策引导,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建设管理和支撑力度。
健全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核心执行主体,学校应细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各项考核评价指标,纳入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年终考评体系,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考评管理,将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建设列入学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建设,全方位调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党支部的制度建设。专门成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党支部,确保党的建设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同步建设、党的工作同步展开,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党员民主评议等制度,严格规范支部党员党内政治生活制度,避免党内政治生活表面化、形式化。坚持每周政治和理论学习日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履行好主体责任,努力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专的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队伍,认真落实和维护政治纪律的主体地位,确保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建设活动的基本规范,不断提高队伍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进一步强化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在国际合作办学环境中,充分发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
充分发挥党团活动的作用。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多元文化背景下,落实党建工作任务,促进传统党建活动的模式创新,通过举办理论学习培训会、探讨会等常规形式开展学四史等教育活动外,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语言优势;通过组织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志愿者服务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通过国际比较和国际交流强化“四个自信”,营造开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活动的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团委学生干部,再覆盖到普通学生。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中外合作办学思政育人要从本质出发,树立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塑造价值底蕴,在引领价值中传播知识。中外合作办学既要大胆吸收国外高校教育先进的办学经验,也要结合我国“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进行本土化思政育人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突破。
本土化与国际化相融。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中外合璧的特殊办学形式,在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思政育人探索过程中,既要坚定扎根于中国国情的高校思政教育的一般原则,保持中国思政育人的思想、理念、观点并充分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借鉴外方合作高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进行融合式创新,打造符合自身思政育人需求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建设旨在构建全课程思政育人格局,达到传授知识与引领价值同向同行的办学目标。在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设计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认真落实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和形式与政策课,系统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发挥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浸润作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同时,细化语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发挥这些课程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深化和拓展作用,在传播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领主流价值,筑牢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思政教育与语言课程及专业教育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并步共进,共同推动实现“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的目标。
在系统知识传授之余,全课程渗透思政教育,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注重建立知识与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多维度互动;注重提升课堂传播的有效性。在多样教学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给予学生正面的德育引导,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比如,在语言课程中,可采用主题化教学,以“Tour Guiding”这一主题为例,教师可借助中国旅游景点素材讲解相关词汇和具体内容,再将学生分组,设计交流的问题“Making a tour guide in China”,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英文资料,不仅巩固了语言知识点,还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在激发学生爱国自豪感的同时,也提高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能力。
疫情期间,中外合作办学外方教师难以入境,运用网络云端教学也成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学校需加大设备的建设投入,确保云端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由于距离阻隔,教师在设计课程方式时也应多加入互动内容,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课堂教学作为思政育人的主渠道,为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应多角度挖掘中外合作办学课堂教学内容,特别是课程思政体系中属于“隐性思政”课程的语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用好课堂、用足课堂。
一是大力改革教学内容,不要完全依赖现有教材,特别是对于引进的外方原版教材和视读听等教学资源,避免“拿来主义”,须依据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融合式本土化改造,提取、整合、加工其潜在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改善英语课程教材英美文化“单极化”的现象,并优化教材结构,将中国历史、文化、时政新闻等融入课堂教学。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节选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文版、整理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正面报道和评论资源等能够映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特色的教学资源,融入教学过程。
二是从道德价值引领方面着手,挖掘思政文化的育人价值。高职教育以专业技术教育为特色,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教育也不例外,教授专业课程的教师可把诚信认真等职业道德要求(比如,会计专业“不做假账”等)融入专业课程过程;可从实训环节入手,整合专业实训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可分享职业故事,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人文素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推行隐性政治教育,侧重道德教育,强调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和道德氛围。上述塑造职业道德和培养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中的隐性思政教育方面与西方隐性政治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为外方引进课程,由外方教师授课,在专业教育课程中以道德价值为立足点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可提高外方教师参与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更易于被外方教师接受,不易引起外方教师对我国思政教育的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