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专业与学科融合:以MLIS为例

2022-03-07 08:29王知津
情报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情报学拓宽情报

王知津

(1.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南宁 530006;2.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1)

1 引言

“拓宽专业”和“学科融合”并非新词。检索中国知网得知,“拓宽专业”一词最早出现于1983年,“学科融合”一词最早出现于1985年。需要单独说明的是,“拓展专业”并不是这个含义的唯一术语,还有“专业拓展”“拓展专业”和“专业拓宽”等,但使用最为普遍的是“拓宽专业”,因此本文选择使用“拓宽专业”。30多年后,这两个词又重新热了起来。其再次出现的时代背景是,当我们都还来不及完全消化信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文明成果的时候,第四次工业革命便悄然而至。

基于网络物理系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并将继续改变着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世界。目不暇接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一波又一波新兴科技浪潮持续向我们涌来,正在涂改着当今各行各业的既有版图,也冲击着现有高等教育体系和学科专业结构。

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1],随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进入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第一线。作为新文科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也被提到日程上来。

本文从近几年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MLIS)教育的发展与现状出发,探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拓宽专业和学科融合的有关问题,阐明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试图澄清某些模糊认识,把握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正确方向。

2 从MLIS的现状看拓宽专业

2.1 招生规模持续增长

2010年我国新增了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1年开始招生[2]。截至2020年,已有51个授权点获批(含停招的北京大学和湖南大学)[3],加上2020年新增的授权点,到目前为止,我国共计74个MLIS授权点,批准时间依次为:2010年18个,2014年13个,2016年1个,2018年19个,2020年23个。

根据文献[1]的2011—2019年的招生数据,补充2020年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提供的招生数据,得出2011—2020年我国MLIS招生人数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其中2020年缺少实际招生数。

由图1可见,近10年来,我国MLIS教育发展迅速,计划招生数和实际招生数逐年增长,而且实际招生数都高于计划招生数。

图1 我国MLIS招生人数变化趋势

2.2 从培养方向看拓宽专业

到目前为止,我国MLIS已经过2014年和2018年两次学科评估。在这两批参加学科评估的29个MLIS授权点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补充了2021年的招生信息,共获取了24个授权点培养方向的信息,另有5个授权点在招生时不区分培养方向,因此下文的分析均以这24个授权点培养方向信息作为数据源。

为便于统计分析,本文将培养方向从字面上单元化(分面),即把包含“与”的复式名称分解成两个分面。例如,将培养方向“信息分析与信息服务”分解为“信息分析”和“信息服务”两个培养方向。但是,若分解后价值不大,则不分解。例如,培养方向“数据管理与应用”不再分解成“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两个培养方向。此外,对相近的培养方向进行了归并。最终共形成了49个培养方向,如表1和表2所示。

表2 MLIS频次为1的培养方向

由表1可知,MLIS的培养方向相对比较集中,培养方向的频次为5及以上的院校比较多(本文中,频次表示设置该培养方向的院校数量)。“档案管理”高居首位,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目前我国尚未单独设立档案硕士专业学位,所以凡是要培养档案人才的院校,通常都以“档案管理”作为培养方向,这种做法比较普遍;其次,就培养方向的设置而言,图情设置的培养方向数量较多,比较分散,不如档案那么集中,因此使档案管理的频次处于高位。“图书馆管理”高居次席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MLIS教育仍以“图书馆”为主体,“情报”辅之,进而把比较注重实务的“图书馆管理”推到前面。

表1 MLIS频次为2及以上的培养方向

由表2可知,MLIS培养方向的设置还存在分散性,各院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设置了独特的培养方向。培养方向设置的集中和分散是正常现象,本身是符合培养规律的。从培养方向看,我国MLIS已经在拓宽专业方面走出了一大步。

将培养方向进一步简化成分面,得到表3。由表3可知,就培养方向而言,包含“信息”的分面最多,这是因为“信息”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最大公约数,具有通用性。档案之所以多于图情,是因为图情已被信息稀释了很大部分,所剩不多。情报之所以少于图书,是因为情报被信息稀释得更多。同时,可以看出,“知识”的比例增加了,高于“情报”,“数据”也开始崭露头角。这反映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在拓宽专业的过程中,培养方向也呈现出集中和分散的规律。

表3 MLIS培养方向分面

总之,档案学作为培养方向的一个专业已经进入MLIS体系,MLIS不再是单纯的图书情报,而成为事实上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硕士。此外,以“图书”“情报”和“档案”字面形式出现的培养方向并不占多数,还有以“信息”“知识”和“数据”字面形式出现的培养方向,甚至“图书”“情报”和“档案”这三个“老方向”的总数还不及“信息”。这表明,不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独有的分面而与其他学科共有的“新方向”在MLIS中已有较大占比;在标签甚至内容上越来越“信息”化、“知识”化和“数据”化,特别是图书情报,尤以情报更甚,这是值得思考的变化和现象。

2.3 从课程设置看拓宽专业

在2014年和2018年参加学科评估的29个MLIS授权点信息的基础上,补充了个别学校的信息,获取了29个授权点的课程信息,课程总数为513门。为便于统计分析,仿照培养方向,将复式专业课程名称从字面上单元化,分解包含“与”的课程名称,就近精练归并,形成75门单元课程,频次为10及以上的单元课程如表4所示,频次为2~9的单元课程如表5所示,频次为1的单元课程如表6所示。

由表4可知,开设学校较多的课程大多采用了MLIS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性课程名称,“信息系统(信息资源数据库)”出现频次之所以大于29,是因为有的学校将其作为两门课开设。

表4 MLIS频次为10及以上的单元课程

由表5可知,在MLIS频次为2~9这一分类中,开设学校比较多的大多是较新的课程,如数据挖掘、数据科学、数据分析等。这说明我国MLIS教育正在引进新方法、新技术。

表5 MLIS频次为2~9的单元课程

由表6可知,只有一所院校开设的课程方向都比较偏,体现了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

表6 MLIS频次为1的单元课程

为便于统计分析,把学科服务与参考工作、古籍整理与保护、目录学、阅读推广、地方文献、公共文化服务、中国藏书史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课程归入“图书”分面,把电子文件管理、文书学、现行文件、办公室业务课程归入“档案”分面,得到课程分面的统计,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以“信息”字面形式出现的课程占比较大,以“情报”字面形式出现的课程占比较小,而以“图书”和“档案”字面形式出现的课程占比居中,这一规律与培养方向分面相类似。同时,从课程设置上反映出“档案”越来越向“信息”“信息管理”“信息资源”靠拢和结合,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不仅体现在培养方向层面,也体现在课程设置层面。例如,有的学校开设了《企业档案信息管理服务》《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这标志着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理念已经开始进入档案领域。又如,有的学校开设了《图书情报档案基础》《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研究方法》,在单元课程的设置上,实现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体化。

表7 MLIS课程分面

从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MLIS教育上,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正在走上拓宽专业的道路,这不仅体现在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上,在招生和就业方面也是如此。

从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教育来看,一方面,三者本身是三个不同的独立学科和专业,各自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这反映了它们的个性。另一方面,它们又都是属于同一个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这反映了三者的共性,而拓宽专业恰恰是利用了相近专业的这一共性。

事实上,MLIS本身就是拓宽专业的结果,它既包含图书馆学专业,也包含情报学专业,在两者交集(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的基础上,形成两者的并集,从而拓宽了专业口径,服务于专业适应面,有助于招生、培养和就业。在图书情报一次拓宽的基础上,现在二次拓宽到档案学。即使名称里没有出现“档案”,但从上文统计分析的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来看,MLIS事实上已经包含了档案学。

专业的拓宽带来了就业面的扩大。以2014年[4]和2020年[5]MLIS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例,2014年毕业生285人,其中,除了继续深造、出国、其他就业方式和暂未就业的以外,就业于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占比56%,企业占比37%;信息管理类岗位占比77.7%,非信息管理类岗位占比22.3%。而到了2020年,毕业生1003人,其中,除了继续深造、出国、其他就业方式和暂未就业的以外,就业于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占比36.29%,企业占比47.36%;信息管理类岗位占比60.92%,非信息管理类岗位占比39.08%。由此可见,去企业就业和非信息管理类岗位的占比都有了较大提升,这种变化与拓宽MLIS专业不无关系。

与MLIS就业相联系的是职业化。不同于学术学位,MLIS是专业学位,应该更强调其职业性。众所周知,发达国家一般都将图情作为一个职业,同时设立职业门槛,类似于执业证书,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是不能从事该职业的,如图书馆。但是我国却没有这个门槛,这是值得重视的。

3 专业与拓宽专业

3.1 专业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专业”的解释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6]。《辞海》对“专业”的解释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所分成学业门类。中国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学校性质设置各种专业,各专业都有独立的教学计划,以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7]。

由此可见,划分专业的出发点和依据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以及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科学的分工以及学科的发展与分类。在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专业主要按学科门类划分。

专业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参与者。培养目标是本专业社会活动的意义表达。课程体系是本专业社会职业需要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专业社会活动的内容和结构。参与者主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共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门类(不包括军事学),门类下设“专业类”,“专业类”下列出“专业名称”。就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而言,学科门类是管理学,专业类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专业名称包括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

3.2 拓宽专业的内容

从以上MLIS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拓宽专业包含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专业口径。拓宽专业首先是拓宽专业的口径。“宽口径”是相对于“窄口径”而言的。宽口径是指就业面广、基础性强的专业;反之,“窄口径”是指虽然就业面不广,但针对性比较强的专业。例如,数理化等基础性专业,虽然不一定在短期内得到应用,但却能让学生看得更远;相反,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等实用性专业,虽然有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应用,但从长远看很难有深入的发展;这就是理科和工科的区别。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有类似关系,例如,文史哲与经管法。

拓宽专业口径有不同的模式,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因地因校制宜,同时还要考虑如何与国际接轨。但首先必须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能完全照搬国外做法,否则会水土不服,弄巧成拙。对MLIS而言,拓宽专业口径就是把专业拓宽到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2)拓宽专业领域。拓宽专业领域是为了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在多个领域都有一定的能力,而在某一个具体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才,即一专多能。MLIS设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多个培养方向,开设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多种专业课程,就是为了拓宽专业领域,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

(3)拓宽专业知识面。拓宽专业知识面不同于拓宽一般的知识面。拓宽一般的知识面不限于某一专业或相近专业,范围更宽,而拓宽专业知识面是指把某一专业的基础打牢打厚。专业知识面是指某一专业的基础性知识,相当于专业基础课,是底层能力和底层素质,对于从事本专业工作具有长远性、发展性和深入性的作用。对MLIS而言,拓宽专业知识面就是利用相近专业知识将其专业基础打牢打厚。

(4)拓宽专业与大类招生。MLIS之所以能拓宽招生面和扩大就业面,是因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所面对的实体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具有相似性,尽管相似性的程度不同,但它们都属于“同类”或“同族”专业。

3.3 拓宽专业的做法

近年来,许多高等学校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同层次上都开始试行按大类招生,这或许会成为今后高等学校招生的一种趋势。目前的按大类招生大体上有如下两种做法和方式。

(1)按一级学科招生。据统计(表8),2021年有21所高等学校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招生,而其他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仍按二级学科招生。此外,2021年有7所高等学校(表9)博士研究生按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招生,其他高等学校博士研究生仍按二级学科招生。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生、硕士生不按二级学科招生,而按一级学科招生,拓宽了专业口径,且只分方向,专业基础扩大到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

表8 2021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硕士研究生按一级学科招生的高等学校

表9 2021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研究生按一级学科招生的高等学校

(2)按学科门类(或按学院、跨院、学部)招生。这种方式主要在本科招生层面上实行。例如,某大学本科跨院招生,即商学院和旅游学院统一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一年级时按照工商管理安排教学,二年级再分出工商管理(小)、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档案、旅游管理专业,即按一级学科分流。但图书档案专业还要面临二次分流,即毕业时按照学生在各个专业上选课的多少,分别颁发图书馆学或档案学专业毕业证书。

本科按大类招生的方式拓宽了专业领域,基础课的专业面较宽,专业课的专业面较窄,有利于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发展后劲充足。

4 学科与学科融合

4.1 学科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学科”的解释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4]。《辞海》对“学科”的解释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部门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部门中的史学、教育学等”[5]。

学科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简称《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它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的;另一个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对学科的界定是,“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所谓“相对”,是指“学科分类具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所谓“独立”,是指“某个具体学科不能被其他学科所替代”;所谓“知识体系”,能够“使‘学科’区别于具体的‘业务体系’或‘产品’”。该标准强调,“本标准主要依据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学科的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学科的研究目的与目标等五方面进行划分”[8]。该标准共设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5个门类,门类以下划分一级学科或学科群、二级学科或学科群以及三级学科。就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而言,一级学科是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二级学科是图书馆学、文献学、情报学、档案学;三级学科如图书馆学-图书分类学,文献学-文献计量学,情报学-情报计量学,档案学-档案编纂学。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4月更新)》包括13个学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就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而言,学科门类是管理学,一级学科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二级学科由学位授予单位在一级学科授权范围内自主设置。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由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分析、出版管理等学科方向组成[9]。

由此可见,学科有两个含义:一是作为科学知识体系的科目和分支,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二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是对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主要是指后者,但与前者也有关联。

总之,学科是一个学术的概念和学术的分类,与知识相联系,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知识体系或者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知识体系内的知识子体系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了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上位概念的下位概念。

4.2 科学发展的演化

学科的形成要遵循一定的演化规律。《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指出,“人类的活动产生经验,经验的积累和消化形成认识,认识通过思考、归纳、理解、抽象而上升为知识,知识在经过运用并得到验证后进一步发展到科学层面上形成知识体系,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的知识体系根据某些共性特征进行划分而成学科”[8]。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所有学科最初都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在15世纪末和19世纪初,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分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到20世纪上半叶,最终在大学中确立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若干经典学科独立的学科地位[10]。学科分化是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科学领域深入和细化的必然结果,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但是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研究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女性研究、城市研究、脑科学研究)开始大量出现,在大学中也逐渐确立了学科的合法性[8]。与学科的分化一样,学科的综合或融合也是科学研究的需要,促进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科学发展从综合到分化的演化路线如图2所示。

图2 科学演化路线

回顾科学史可以发现,科学正是从“合”到“分”,从“分”到“合”,再从“合”到“分”而不断地循环式、螺旋式、从低级到高级地上升发展。一方面,学科越分越细,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学科界限不断地被打破,跨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越来越多。学科融合就是要经常性地在学科的边界开展多学科研究,具有了多学科知识背景,就更容易将知识融会贯通,产生创新思想和创新思维。

大学是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教学和培养学生,因此大学的正规组织大多是以学科分类来划分的,追求的是单个学科的专业化与精深化。为了适应学科融合的趋势,往往单独建立交叉学科的研究组织和机构,如**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主题和领域的研究,促进多学科融合。当然,在大学的正规组织内,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学科融合,但大多发生在科学研究方面,也不排斥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体现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当前,关于学科融合的话题也成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界、学术界关注和谈论的热点。但从现实实践和理论认识上看,在对学科融合的理解和操作上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实践,甚至出现一些偏颇和误区,致使学科融合没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4.3 学科融合的本质

学科融合是多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融合的学科分为主导学科和参与或介入学科。主导学科是认知的对象和目标,参与或介入学科是方法、工具和手段。例如,数学参与或介入情报学,融合成情报数学(类似金融数学),但对象和目标仍然是情报。类似地,情报学可以与心理学融合成情报心理学,与社会学融合成情报社会学,等等。对象和目标是不变的。

作为方法、工具和手段的参与或介入学科是主导学科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目的是丰富和拓展主导学科的方法、工具和手段,更好地服务于主导学科。由此可见,学科融合有其内在的规定和要求,绝不是简单地合并和拼凑就会实现的。

学科融合的本质可以概括如下。

(1)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点缀,而是要切实发挥不同学科资源的效能和作用。

(2)学科融合不能喧宾夺主,目的在于增进主导学科的发展和优化,发挥融合的有效性。

(3)学科融合是一种自然的参与或介入,不是有意为之,更不是为融合而融合,牵强附会。

4.4 学科融合与交叉学科

学科融合的结果往往会形成交叉学科。例如,在自然科学领域,化学与物理学交叉形成了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交叉形成了生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与生物学交叉形成了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形成了生物信息学。又如,在社会科学领域,语言学与社会学交叉形成了社会语言学,经济学与社会学交叉形成了劳动社会学,管理学与哲学交叉形成了管理哲学,社会学与艺术学交叉形成了艺术社会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也可以交叉融合,例如,网络技术与语言学交叉形成了网络语言学,生物学与金融学交叉形成了进化金融学,等等。

2020年12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中指出,按照《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规定,经专家论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11]。至此,交叉学科成为第14个学科门类。之所以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这两个一级学科,是因为它们在理论上、方法上涉及较多的现有一级学科,显示出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突出特点,所以设置在交叉学科门类下。

相应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新设立了交叉科学部。交叉科学部的成立顺应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体现了科技创新的理念,必将成为科技创新的源泉,推动科学繁荣和进步,同时,也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研究范式。

把交叉学科作为一个独立学科门类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1)学科发展的需要。相对于学科边界明确的单一学科,交叉学科可以吸收多元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更容易解决科学问题并产生创造性成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前沿的、复杂的研究更需要打破学科界限,从学科融合和交叉学科的思维出发,更容易获得成功。

(2)人才培养的需要。在高等学校,无论专业如何设立、调整和拓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从政策角度来说,新设交叉学科门类就是为了引导高校调整学科布局,指导专业发展和建设,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

科学史表明,新理论、新技术最容易出现在学科边缘或交叉上,学科交叉融合将会促进科学向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这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融合时,往往会实现理论上的突破,从而带来技术上的创新。

交叉学科融合了不同学科的范式,推动了以往被学科边界所忽视的领域的研究,增加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创造了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模式。交叉学科的不断形成和发展大大地推动了科学进步,因此,学科融合体现了科学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

5 拓宽专业和学科融合的关系

5.1 专业和学科的区别

专业和学科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但人们往往容易混淆两者。长期以来,学科和专业这两个概念经常被混用,甚至把专业等同于二级学科,尽管有时名称上相同。《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中指出,“本标准的分类对象是学科,不同于专业和行业”。又称,“本标准中出现了一些学科与专业、行业、产品名称相同的情况,是出于使学科名称简明的目的,其内在涵义是不同的”6。因此,专业和学科作为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但两者关系密切,又存在着联系。专业和学科的区别表现在以下方面。

(1)侧重点不同。学科侧重于科学的知识体系,专业侧重于社会职业的领域。虽然专业划分也考虑学科,但更强调职业指向,社会分工才是专业存在的基础。因此,一个专业可能需要多个学科的综合,而一个学科可以应用于不同的专业领域。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的架构为“门类—专业类—专业名称”,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4月更新)》的架构为“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在高等学校,培养人才一般按专业组织,科学研究一般按学科组织。专业通常对应本科生,以教学为主,每位本科生都要归入一个专业。学科通常对应研究生,以科学研究为主,每位研究生都要确定一个学科。通俗地讲,本科生看专业,研究生看学科。填报高考志愿关心的是“专业”,而非“学科”。学科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实力,也体现在目前的各大排名中。

(2)构成要素不同。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要素有三个。一是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与其他学科相比,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二是理论体系,包括特有的概念、原理、规律和学派等,构成严密的逻辑性很强的知识系统。三是研究方法,也叫方法论,即产生学科知识的方式。专业的构成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中的人。培养目标对整个专业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专业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设计。课程体系直接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即课程体系合理与否、质量高低、实施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3)划分依据不同。学科的划分有多种方法,但必须遵循知识体系的自身逻辑。《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中指出,该标准主要依据学科的研究对象,本质属性或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目标等五方面进行划分。学科及其分支具有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即使在学科分化与综合的演变中形成了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其自身的研究领域也始终相对稳定。相比之下,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行业和岗位的需要来设置的,它处于学科体系与社会需求的交叉点上。从高等学校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接受的训练而设置的[12]。学科是专业的依托。有的专业需要几个学科的支撑,如地理信息科学、地球化学、生物信息学等专业;有的学科下设几个专业,如物理学下设应用物理学、核物理学。有的学科往往就是一个专业,如经济学、社会学。目前所倡导的拓宽专业或按大类招生都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也就是说,不同学科在教学功能上的交叉,不等于学科自身发展意义上的交叉。

(4)追求目标不同。学科的发展目标是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而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的载体和标志是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是科研工作者向社会提供的知识产品,以知识形态的成果服务于社会,因此学科的目标是出成果。专业的发展目标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既要保证质量,也要保证数量,所以专业的目标是出人才。

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区别表明,两者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

5.2 专业和学科的联系

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二级学科是一级学科下的学科小类。在本科生教育中,一级学科通常称为“专业类”,二级学科通常称为“专业”。因此,专业和学科不仅有明显的区别,还存在紧密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是专业的基础。如上文所述,科学的进步是在学科分化和学科综合的循环螺旋上升中演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础学科不断分化,在学科门类之下相继出现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如“理学—化学—分析化学”和“管理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情报学”。在学科分化的同时,学科也在不断地综合,即在原有学科之间产生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如环境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等。许多新专业都是在学科分化和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专业是依托学科在一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一个学科可以形成多个专业,不同学科也可以组成跨学科专业。

(2)专业是学科的基地。专业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和任务,为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促进和保证学科发展的基地。从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专业发挥了直接作用,而学科的作用是间接的。学科和专业并存是高等学校的一种特有现象,专业是为学科建设培养人才的基地,学科是专业设置和发展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取决于学科水平,也取决于专业水平。

(3)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专业设置既要考虑学科基础,又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确定专业培养要求,即专业的适应范围、层次和规格,然后按照专业培养要求,选择一至三个学科作为专业的主干学科。这是专业对学科的第一次选择。在确定了主干学科后,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要按照教学计划选择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又要从学科知识中选择适应专业培养要求的学科知识,这是专业对学科的第二次选择。

(4)专业特色体现学科特色。专业特色的实质就是学科特色。一个学科的特色越明显,以其作为主干学科的专业特色也就越明显;一个有特色的专业其学科特色也必定是鲜明的。但是,归根到底,学科与专业两者之间的结合是通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来实现的。

学科和专业之间的联系表明,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在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专业和学科两个概念有时交替使用,并不加以严格区分。一般情况下,在本科层次通常使用专业,而在研究生层次一般使用学科。

5.3 拓宽专业和学科融合的区别

拓宽专业和学科融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混淆,更不能等同。两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1)实施对象不同。拓宽专业主要针对的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实施对象是学生,从招生、培养到就业,着重解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问题。学科融合的主体是教师和研究生,注重科学研究过程,强调在解决所面临的研究问题时,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注入新的活力,解决问题并促进学科发展。

(2)实施目的不同。拓宽专业的实施目的是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和专业知识面,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复合型人才。

(3)实施过程不同。拓宽专业主要是在招生、教学、培养和就业过程中实施的,学科融合主要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实施的。

(4)实施手段不同。拓展专业大多采用教育行政手段,进行按大类招生和按大类培养,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科融合通常采用鼓励和提倡的引导手段,进行交叉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没有强制性。

(5)实施效果不同。拓展专业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学科融合的实施效果是解决了科学研究中遇到的一个学科解决不了的问题,丰富了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有利于学科发展,容易形成交叉学科。

由此可见,拓宽专业和学科融合各有特点,存在很大差异。

5.4 学科融合的特点

学科融合不仅不同于拓宽专业,而且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学科融合通常发生在不同的学科门类或不同的一级学科之间。如“理工农医文史哲经法管教艺军”不同的学科门类,而“理”又可分为“数理化天地生”等一级学科,“工”也可以细分出许多工程技术一级学科。融合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学科,如农业生物物理学、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等。

(2)学科融合通常是一个主导学科对另一个参与或介入学科的借鉴。例如,金融物理学,也叫物理金融学,是用统计物理、理论物理、复杂系统理论、非线性科学、应用数学等的概念、方法和理论研究金融市场通过自组织而涌现的宏观规律及其复杂性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也就是说,主导学科借鉴参与或介入学科的概念、理论、方法、手段或技术,往往形成具有交叉性的以主导学科为主的新学科。这就是说,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要区分主次,而对于拓宽专业来说,一般不区分主次。

(3)学科融合一般不会发生在同一个一级学科之下。如上文所述,一级学科是学科大类,二级学科是学科小类,同一个学科大类之下的不同的学科小类是并列关系,相当于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因此隶属于同一个学科大类的学科小类之间一般不会发生学科融合。

同一个一级学科(如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下的二级学科虽然一般不进行学科融合,但可以拓宽专业,也就是说,拓宽专业通常发生在同一个一级学科甚至同一个学科门类之下,如图书情报硕士专业(MLIS)。但是,拓宽专业一般不会发生在不同的一级学科或不同的学科门类之下,例如,不能把物理和化学,或金融和物理统一招生、统一培养、统一就业。

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为例,类似于“图书情报学科融合”或者“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融合”这样的提法不一定恰当。因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属于同一个一级学科,是同一个父类下的三个并列的不同子类,相当于兄弟姐妹,怎么融合?当然,超越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这个一级学科,提倡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与同一个学科门类或不同学科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进行学科融合,这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要的。

总之,通过MLIS可以实现拓宽专业,这是合情合理的、可行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按一级学科招生也是合情合理的、可行的。但是,在MLIS中,并没有区分出主导学科和参与或介入学科,也不是互为方法和手段,只是简单地联合和合并,取其最大公约数,并没有实质上的深度学科融合。也就是说,MLIS拓宽专业后,图书馆学仍然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仍然是情报学,档案学仍然是档案学,并没有因为MLIS拓宽专业而各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此,还是应该从根本上调整对学科融合的认知,克服片面认识和不利影响,避免走入误区。

6 学科融合: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科学发展史来看,学科融合不仅满足了当时科学研究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促进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如今,在这个高度融合、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各学科、各行业呈现出相互渗透、共生共长的发展态势,某一行业单枪匹马地发展已经逐渐失去了市场的竞争力,势必会被市场淘汰。行业的融合发展才是这个时代的趋势,也是一个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良药[13]。

当前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新文科建设充分体现出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创新。新文科建设积极倡导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尤其是要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和壁垒,除了文科类学科交叉融合外,更应该提倡文理交叉、文工交叉、文农交叉和文医交叉,这反映了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和未来学科融合的新趋势、新走向。学科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新文科发展的主要途径。

6.1 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学科融合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科的发展都是起始于“问题”,然后求证,解决问题,又产生新的问题,再求证,再解决问题,再产生新的问题,如此往复循环,使问题和解决问题螺旋式上升,从而促进学科不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今天,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不仅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要善于利用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多学科的介入和融合来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

(2)学科认知的需要。学科认知是对某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它对我们认识世界(自然和社会)有什么用处的整体认识。任何一项学科认知活动单靠一门学科知识是不能完成的,需要多门学科知识的参与,即便是再简单的学科认知活动,单纯依靠一门学科知识也是很难解决的[14]。学科融合为学科认知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不是单纯地仅从本学科来审视自己,而是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全面地看自己。

(3)学科发展的需要。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蕴含着其他学科的要素,这些要素都在本学科体系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我们在开展任何一门学科专业的教育和研究过程中,只要用心思考,都能找到其他学科的影子;都离不开其他学科知识的介入或参与。在解决本学科的难题时,突破本学科界限,多学科地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产生创新思维。因此,从多学科视角,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本学科的问题,才能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4)人才成长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科融合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加强社科知识与科技知识的融合,坚持人文与科学并重,把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结合起来,可以改变学生人格单一、思维固化的现象。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倡导学科融合,有助于优化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从多学科角度思考和解决本学科的问题。

6.2 学科融合要融合什么

概括地说,学科融合主要注重以下内容。

(1)融合学科知识。学科融合首先要融合科学知识,这是学科融合的基本要求。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或多或少地包含其他学科的知识。在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工作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这样或那样难以处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门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也很难完成,必须要有其他学科知识的参与或介入才能完成。

(2)融合学科思维。学科思维是学科的认知思路和方式,它通常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特定的学科视角和学科倾向,具有较为明显的学科属性[15]。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路径。在学科研究中,经常会引入不同的学科思维,这些不同的学科思维有助于开阔认知视野,形成有效的研究思路,从而引发创新。变换学科思路和角度,尝试多学科的思维方式,往往能突破学科局限,开拓新的领域。

(3)融合学科方法。每一门学科都是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时,不同的学科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和研究的表现方式也不同。例如,社会科学主要采用分析综合和社会调查方法,而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主要采用逻辑推理以及实验和观察方法。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科融合的内容还有许多,不止以上几个方面。学科融合不管融合什么,关键在于发现和找出可以融合的内容。可以融合的内容一旦被发掘出来,学科就能获得新的拓展空间。

6.3 学科融合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无论从推动科学进步的角度,还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角度,学科融合都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顺应历史潮流的方向,积极参与和促进学科融合。但是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一些问题。

(1)坚持问题导向。学科融合的目的和价值应当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进入20世纪80年代,跨学科交叉研究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各社会科学的学科边界日益模糊,社会科学以及与自然科学整合趋势更加强劲”[16]。与此同时,新型的“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学科融合的实质在于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为融合而融合;简单嫁接,生搬硬套,既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更让人不可思议。这是学科融合的根本取向。

(2)坚持目标导向。不管是学科研究还是专业建设,都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形成一条清晰的认知路线,为此而进行的任何活动都要遵循这条路线开展。因此,学科融合不是无序的或随意的,而应当明确核心目标,以此为导向精心筛选相关学科的参与或介入,这种指向核心目标的学科融合才是有效的。就情报学而言,情报学融合相关学科的核心目标应当是更有效地发挥情报学在解决各种科学研究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中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巩固情报学的学科地位,发展情报学。

(3)坚持守正创新。学科融合必然要打破学科界限,引入相关学科必要的、适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但参与融合的学科并不都是平等和并列的,而必须分清主次,明确主导学科和参与或介入学科,即强调“固本”优先的原则。也就是说,在学科融合过程中,要立足中国国情,坚守本学科业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和创新。

以情报学为例,“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学科交融不可避免。然而,淡化情报学独特性只能加快学科没落,强调情报学代表贡献则更可能在学术界赢得更高的话语权”[17]。我国情报学经历了“大情报观”和“泛情报观”的洗礼,始终走在学科融合的前列,但在守正创新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没有兼顾。我国情报工作的职业定位和情报学的学科定位是“耳目、尖兵、参谋”,工作方针和学科标准是“广、快、精、准”,发展初衷和历史使命是运用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决策、预测以及战略、战术。促进情报学的发展,需要学科融合,但必须以情报学为主导学科,其他相关学科为参与或介入学科。在情报学业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以及学科正当性的基础上,创新情报学,为此应当始终强调“固本”优先,守正创新。

6.4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学科融合之路

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寻求新的科研范式,既是科学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来说,学科融合既是自身实现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也是摆脱本学科惯性思维、实现科研范式变革的机遇,为此,应当大力推动学科融合交叉研究。

从历史上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具有学科融合的优良传统。以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为例,已经列出的三级学科中就有不少是学科融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如图书馆社会学、图书馆管理学(包括图书馆统计学、图书馆经济学)、图书馆建筑学、图书馆服务学(包括读者心理学、读者咨询学)、情报社会学、情报心理学、情报管理学、情报服务学、情报经济学、科学技术情报学、社会科学情报学、档案管理学等。

由于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图情档分支学科都有对应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学术论文发表,也有学术著作出版。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发表了许多这方面的研究性文章,例如,图书馆社会学(钟宁)、图书馆管理学(黎盛荣)、图书馆建筑学(吴江金)、情报社会学(王文英)、情报心理学(沈家模)、情报管理学(黎盛荣)、情报经济学(吴建中)、社会科学情报学(黄家全)和档案管理学(周金品)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发表得更多。再如,20世纪90年代至今,正式出版带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学术著作包括《情报经济学》(马费成,王槐,1991年)、《情报心理学》(程鹏等,2004年)、《图书馆管理学》(查道懂,2019年)和《档案管理学》(王英玮,陈智为,2021年)等。虽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学科融合之路已经出发,但实现真正的融合还有许多路要走,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提升。随着学科融合的不断深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跨学科研究必将产生更多、更好、更为典型的成果。

这些交叉学科既是学科融合的结果,也是构成本学科的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不仅突破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的原有界限,拓宽了原有的研究领域,还从多视角、多层面丰富了原有的研究内容,完善了原有的研究方法。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技术层出不穷、新概念五彩缤纷、新术语眼花缭乱、新世界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高举学科融合的大旗,继承和发扬本学科的优良传统,不失时机地把学科发展和建设向前推进。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学科融合之路应当怎样走,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严格区分学科融合与拓宽专业。如上文所述,学科融合和拓宽专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范畴,不能混为一谈,应消除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具体地讲,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学科融合不是指图书馆、情报学、档案学之间的融合,而是指突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这个一级学科,去跟其他一级学科或学科门类的融合,但并不排斥在招生和培养环节拓宽专业。这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走上学科融合之路的前提和基础。

(2)学科融合过程中保持原有学科的独立性。对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来说,在与其他学科融合过程中,各个学科的地位不是等同的,而是存在着一个主导学科和多个参与或介入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学科融合要保持原有二级学科的独立性,在尊重和鼓励二级学科个性和特点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的封闭观念,推动与参与或介入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促进对综合性的复杂问题进行多学科协同攻关。事实上,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融合的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作为主导学科形成交叉学科的,如情报心理学、情报语言学、情报社会学、情报经济学等,是分别把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引入(输入)情报学,为我所用。而在有些情况下,则是作为参与或引入学科形成交叉学科,如科技情报学、社科情报学、社会情报学、经济情报学等,是把情报学分别应用于(输出到)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

(3)通过学科融合形成新的分支学科。学科融合的结果往往是形成交叉学科,因此,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研究范式是学科融合的目的和目标之一。以情报学为例,当前我们正处于大数据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向人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而且给情报学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如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在线医疗等,很容易成为情报学的研究热点,这就为情报学与其他学科融合提供了广阔天地。“在引进和借鉴相关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同时,还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结合情报学的实际,发展和建设情报学”[18],形成情报学新的分支学科,如应急情报学、舆情情报学等,只要能把信息和数据最终转化为情报,都可以作为情报学的分支学科,从而为丰富情报学的学科体系做出贡献。

7 结语

专业拓展和学科融合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的两大热点。近年来,我国MLIS教育快速发展,并表现出拓展专业的突出特点。与此同时,各个高等学校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招生和教育中也突出了专业拓展的特点。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专业拓展和学科融合以及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科和专业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把两者无差别地等同起来和毫无联系地分隔开来都是片面的。同样,学科融合和专业拓展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既不能等同,也不能分隔。

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是三个不同的专业和学科,从招生和培养方式来讲,拓宽专业是可以的;但是,由于这三个学科是并列的二级学科,同属于一个一级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因此,从学科研究和建设来讲,这三个学科之间不宜倡导“学科融合”,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在把它们与其他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以及二级学科的交叉研究上,从而推动和促进这三个学科的良性发展和创新。

学科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教育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努力方向和历史重任。唯有坚持学科融合,学科研究才会有真正的突破,实现新的生长和跨越。也唯有这种教育,才能真正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情报学拓宽情报
开放与融合:公安情报学进入情报学方式研究*
情报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设计探讨
情报
情报
拓宽宣传平台 讲好人大故事
我省拓宽企业“混改”——不搞“一刀切”、不搞“拉郎配”
国内图书馆情报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探索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