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存王梓绮
(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乡村旅游助推乡村转型发展,引发国内外学者关注。国外学者最先提出生计资本概念,并围绕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户生计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1~2]。近年来,我国学者关注农民生计问题,主要针对乡村生计脆弱性、适应性、感知公平、社会参与等方面分析探讨[3~7]。国内陈佳、张丽琼等从旅游开发模式视角研究陕西关中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户生计的影响[8];张若楠、王雪等研究山西乡村旅游对农民生计资本结构的影响[9];喻中磊、杨新军等研究认为农户对旅游发展的适应性影响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10];杨荣彬等以环洱海地区喜洲、双廊为研究对象[11]。但以陕南农民生计为研究对象的较少[12~14],因此,笔者以陕南汉中市汉台区为研究区,通过调查典型村的旅游经营、农户生计资本变化情况,分析旅游开发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为相关关部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提供帮助,促进乡村有序发展。
汉中市汉台区地处陕西西南部汉中盆地中心,南临汉江,北依秦岭南坡。其总面积556 km2,下辖8个街道办和7个镇,有147个行政村,总人口56.5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2.97万人。素有“汉家之源、天府之心”和“天汉胜地”的盛誉,是以自然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综合性旅游区。选取3个代表性旅游村如下:
吴庄村位于秦岭南麓汉台区武乡镇,距城区18 km,全村有438户,1 051人,耕地面积59.9 hm2,其中水田46.7 hm2、旱地13.3 hm2。该村依山傍水,既有毗邻天台山森林公园区位优势,又处诸葛亮首封武乡候之所,汉中道教兴盛之地。依靠3A级景区的基础客源,采用“政府主导+农户参与”开发模式,政府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农户自发经营水塘养殖垂钓、水果种植、农事体验、食品农庄、餐饮住宿、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是依托景区发展的生态文明示范村[5],成为汉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代表。
花果村位于汉台区河东店镇的古褒谷口,距城区15 km,有329户,1 132人,耕地面积192 hm2,其中水田14 hm2、果园178 hm2,人均耕地1.7 hm2。花果村风景秀丽,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褒姒故里、曹操“衮雪”、石门栈道、褒河水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典故发生地。花果村依托上述资源,利用柑橘田园风情,发展绿意农家乐,形成观赏古迹、吃喝游玩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农户收入主要依靠柑橘种植和开办农家乐,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 576元,成为汉中有名的生态旅游村。
狮子村位于汉台区铺镇十天高速公路和108国道旁,距城区10 km,属于城郊村。全村568户,1 653人。狮子村开发以生态花卉瓜果种植、观赏和采摘为主的农村生活体验。旅游开发与农产品加工相结合,村集体创立农产品加工公司“东方魔芋”,在村委会监管下运行。个别生产基地、产业园区为开发商经营,商铺和加工厂由政府招商经营。
课题组成员于2020年2月底对汉台区吴庄村、花果村、狮子村3个村进行初步调查,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2020年3月3~14日对其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5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为96.8%。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农户家庭基本状况(性别、年龄、学历、劳动力人数等);②旅游开发前后农户的生计方式、资产变化状况(选取时间节点为2005年和2019年);③农户经济来源、接受培训方式、社会连接度等。
除问卷数据外,其它数据来源于相关景区管委会和村委会工作资料及村干部访谈。收集资料主要包括村史、社会经济状况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等,半结构式访谈对象为经营旅游的农户、景区管理人员、村委会成员及部分游客。半结构式访谈主要内容包括:①乡村旅游对当地民生的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②个人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吴庄村被调查户主男女比例分别为46%和54%。年龄结构方面,青年、中年人分别占到被调查总人数40%和48%,老年人占比为1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高中学历的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和36%,大学学历占到16%。家庭人口数4~6人占到家庭总数的94%,家庭劳动力一般2~4人。由于吴庄村离天台山较近,地形崎岖,人均耕地0.057 hm2,村民经济收入以外出打工和水产养殖为主,在旅游开发前农户生计状况普遍较差。旅游开发后有50%的农户无耕地。
花果村被调查户主男女比例接近,比较均衡。年龄方面,青年、中年人分别占到被调查总人数38%和40%,老年人占比为10%。学历方面,初中、高中、大学学历的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4%、38%及8%。家庭人口数4~6人占到家庭总数的90%,家庭劳动力一般2~4人。花果村因花果山命名,村内基础设施完善,农户大多以柑橘等水果和花草种植及农家乐经营为主,劳动力外出打工较少,农户经济来源多元,家庭收入普遍较高。
狮子村被调查户主男女比例分别占48%和52%。年龄结构,青年、中年人分别占到被调查总人数42%和36%,老年人占比为14%,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村内劳动力不足。学历:初中、高中、大学学历的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22%及22%,村民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人口数4~6人占到家庭总数的96%,家庭劳动力一般2~3人。因狮子村离城区近,平地较广,开发大棚蔬菜、水果采摘、园艺栽培和养殖业等。
依据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对生计资本进行划分,包括自然(N)、物质(P)、人力(H)、金融(F)、社会(S)五大资本,参照国内外学者对生计资本的相关量化研究[6~9],结合汉台区3个村庄农户生计构建符合当地农户情况的生计资本测量指标及赋值标准(表1)。
表1 汉台区农户生计资本评价体系
生计资本测算: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熵值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再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农户5类生计资本的量化值,一般而言,数值越大,农户生计水平和生活质量越高。计算公式为:
式中:T为生计资本值,Wij为第i类生计资本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权重;Iij为第i种生计资本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
由表2可见,汉台区3个村农户的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旅游开发后有较大提升,较旅游开发前增长均在10%以上。自然资本在旅游开发后下降率达37%,原因在于旅游开发势必会占用耕地或对土地进行重新规划建设,农户追求经济效益不愿把更多精力和时间花费种植业。农户的人力资本也有所增长,主要是农户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
表2 汉台区典型乡村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情况
比较分析表明,农户的耕地总面积、农作物种类、农户受教育程度、家庭日常耐用品、收入来源种类和接受技能培训对农户的生计资本水平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受教育程度和接受技能培训机会在生计资本变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以3个村农户生计资本均值为基准,按生计总量0.5、1、1.5和2四个层次划分农户家庭经济状况为困难、贫困、小康和富裕4种类型。旅游开发前,吴庄村76%农户生活水平处于贫困及以下,24%农户生计水平达到小康;而发展乡村旅游后,近一半农户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甚至部分农户达到富裕水平。旅游开发前,花果村有40%农户处于小康水平,有个别农户已达到富裕水平;旅游发展后,全村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狮子村在旅游开发前有64%的农户处于贫困水平及以下,36%家庭生活水平已达小康或富裕;伴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狮子村农户已实现全村共同富裕。
4.2.1 自然资本
乡村旅游开发后研究区农户家庭自然资本比重降低,与旅游开发前相比下降了36.58%。3个村庄中吴庄村和花果村依山而建。吴庄村山林多,水塘较多,耕地少;加之旅游设施占用,户均耕地减少。花果村农户居住在山间公路两侧,山间耕地被承包商种植各色作物和瓜果,并未分配给农户耕种,故而农户耕地也减少。狮子村地势平坦,旅游开发前户均耕地面积大,农作物种类多;旅游开发后,耕地被改造成大棚蔬菜、花卉种植和水果采摘园,再加上城镇化建设占用,户均耕地量减少。这一切导致农户自然资本大幅下降。
4.2.2 人力资本
研究区农户人力资本在乡村旅游开发后增长了14.7%,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户受教育程度变化。在旅游开发前,村民以初中学历为主,约占70%;高中学历占15%,大学学历仅占2%,还有13%为小学及以下学历。旅游开发后,村民初中、高中和大学学历分别为42%、37%和12%,高中和大学学历比例显著增加,当地村民文化水平明显提升。但当地劳动力人数呈季节性变化,在旅游旺季(春夏),为满足旅游服务要求,当地旅游从业人员剧增。在淡季(秋冬),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原因在于依靠单一发展乡村旅游业不足以常年维持当地农户生计,农户需要生计多元化来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
4.2.3 物质资本
旅游发展后,当地农户物质资本比旅游开发前增长了15.76%,表明随着旅游的发展3个村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吴庄村旅游开发后极为重视村容村貌,对村内民房进行改造,全村街道房屋体现当地风格,路旁有文明标语和村内优秀人物事迹宣传;花果村农家乐普遍续建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良好环境;狮子村对村庄生活污水进行改造,建成新农村示范村。当地村民的日常耐用消费品从旅游开发前的电视、洗衣机、冰箱提升为开发后的电动车、电脑、小汽车等,体现农户生计水平显著提升。
4.2.4 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研究区农户生计资本中增幅最大的,增长了22.96%(表2)。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吴庄村、花果村、狮子村利用自身特色资源吸引大量城市游客休闲观光和体验乡村生活,进行亲子活动,游客的住宿、餐饮、采摘和购物活动等都极大增加了农户的家庭收入。此外政府鼓励乡村旅游发展,在政策和银行贷款方面都给予农户极大优惠,使得乡村农户金融资本增长迅速。
4.2.5 社会资本
由表2可见,研究区农户社会资本同比略有下降,下降了2.03%。其中农户获得技能培训机会和社会联结度有增长,参加社区组织和社会网络支持度有所下降。技能培训增长原因在于随着旅游经营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户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旅游开发后大量村民涌入城市发展,结识的企事业和政府人员增多,农户的社会联结度有所增加。但开发后除旅游经营户和从业者外,村内多为留守人员,参与社区组织活动频次下降,社会网络支持度(农户遇到困难时获得的帮助种类)有所下降。
虽然乡村旅游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增长,但由于汉台区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优势资源利用不足,乡村旅游规模品牌效应不足。汉台区处于南水北调水源地,境内及周边森林覆盖率高,河网较密,生态环境优良,乡村民俗浓郁,这是城镇居民越来越关注的休闲度假资源。但是,目前汉台区乡村旅游还是以油菜花观光和农家乐为主,游客停留时间短,未将生态和文化优势变为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缺乏乡村旅游规模和品牌效应,难以为当地农户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第二,农产品丰富,未形成农户增收的旅游商品。汉台区是陕西稻米、油菜、小麦和柑橘等农产品的高产区,但目前农产品难以成为热销旅游商品。在农作物主产区,只有油菜花观光和粮食作物种植,缺乏农副产品与旅游产业的对接。因缺少创意设计和宣传,没有附加值,难以实现正宗农作物原产地的价格升值,使得乡村旅游无法高质量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第三,缺乏完整公服体系,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汉台区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其旅游配套设施多依托景区或村庄自发建设,零散、规模小,缺乏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导致环境和交通等问题,影响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
第四,缺乏先进服务意识和管理经验,从业者不能适应游客服务需求。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多数农户直接从全职务农转型成经营者和一般从业人员,未接受过专业化培训,再加之自身见识有限,难以让游客感受到舒适的服务,影响旅游的可持续性。
基于以上分析,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形成品牌效应,增加农户就业机会。以油菜花海为基础、以汉源家园为旗帜、以汉民俗文化体验为亮点、以生态环境为卖点,打造汉台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多元化增强游客体验感,吸引关中、中原乃至华北游客,打造油菜花海、汉人老家等国际品牌。
二是打造集群经济,建设乡村旅游聚集地,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在汉台区以农家乐为主的基础上,开发特色景点,如村史馆、农耕文化广场和汉文化遗址公园,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以汉文化为主体,打造集文化、旅游、生态于一体的汉文化特色旅游区,加强旅游设施和公交线路建设,形成城乡融合的旅游集散区,使游客游览城市公园后前往周边乡镇体验质朴清新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户收益。在发展汉中农业优势基础上,培养农户市场意识,深化农产品加工。在传统的农家乐、蜜蜂养殖、柑橘采摘体验、农家土鸡养殖、水库观光垂钓等基础上,建设千亩芍药、薰衣草和梅花示范园,生态蔬菜和中药材培育基地,多种农业观光采摘园等。开办电商服务站、农家酒坊,扩大魔芋加工,增加农民收益。
四是强化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农户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乡村旅游服务人员主要以当地农户为主,经营和服务能力欠佳。所以要提高从业人员素养,引导接受正规培训。吸引外出打工人员或高学历人才返乡创业从事旅游开发,发展乡村民宿、生态农庄、自行车俱乐部、汉源水乡等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