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道墟街道中心小学(312368) 章俐鑫
本实验来自2019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4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中的“火山喷发的成因”模拟实验。实验要求学生用番茄酱模拟岩浆,用土豆泥小山模拟地壳岩层,利用酒精灯加热番茄酱,观察“火山”喷发的现象。
本实验是“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这节课的核心探究活动,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那么,怎样来操作这个实验呢,课本上给出的方法是这样的:①在罐头盒内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小山的形状,并在山的顶部向下挖一个小洞;②向小洞内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适当稀释),然后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③将罐头盒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火山”喷发现象。
笔者认为课本中所示的实验操作存在如下不足之处:
(1)操作比较困难。学生需要把土豆泥做成小山后进行挖孔,往往导致挖孔时土豆泥小山破裂。做好小山后再倒入稀释的番茄酱时,不容易对准小孔,导致番茄酱留在外面。加热时,由于操作上的难度,导致土豆泥底部容易烧焦,而番茄酱反而受热不够,从而导致火山迟迟不能喷发。
(2)现象不够明显。由于操作上的困难和设计上的问题,导致火山不能顺利喷发,甚至加热了20 min以上还未见实验效果。有时候还有可能因为加热时间过长,导致番茄酱和土豆泥中的水分蒸发过多,出现烧焦的现象。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金属罐、与金属罐匹配的茶漏装置、番茄酱、土豆泥粉、水、木棒、塑料盒等。
(1)把土豆泥粉和适量的水倒入塑料盒中搅拌,取出后制作成土豆泥小山,并在山的顶部向下用木棒挖1个小孔。
(2)在金属罐中放入适量番茄酱和水(两者的比例为1∶1),充分搅拌后的液体约距罐底5 mm高。
(3)把土豆泥小山放入与金属罐匹配的中间有小孔的茶漏中。再将装有土豆泥的茶漏放置于步骤(2)的盛有番茄酱的金属罐中。
(4)把金属罐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在其底部进行加热,观察“火山”喷发现象。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效果如图2所示。
图1 实验装置
图2 实验效果
(1)分体结构,操作便利。如图3所示,在与金属罐匹配的不锈钢茶漏装置中间打1个小孔。这样更容易把土豆泥小山放入这个装置中,不会出现翻倒、歪掉等现象,还可以方便修补和填充。
图3 金属罐和不锈钢茶漏的实物图和结构图
(2)预留空间,更易受热。实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土豆泥小山把番茄酱的空间挤压了,导致番茄酱的空间不足。因此,不锈钢的茶漏装置高度比金属罐要低5 mm左右(如图4所示)。目的就是为了让茶漏装置放入时,底下有番茄酱的放置空间,不会让土豆泥小山直接到达罐底。这样不仅给了番茄酱受热的空间,更符合现实中岩浆层在地壳下面有很大的存在空间的实际情况。
图4 不锈钢罐和不锈钢茶漏组合的结构图
(3)节省时间,效果更佳。这样的设计,不仅给了番茄酱液体热胀冷缩的空间,而且使土豆泥小山更好地模拟了地壳岩层,从而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看到番茄酱喷发的现象。
学生通过改进后的材料进行实验,可以达到以下效果。
五年级学生经过四年多的科学学习,持续保持着高昂的探究热情,尤其是对地球科学知识方面的探究不仅有平时的生活经验,更希望通过实验的方式来进行科学的探究。通过对课本实验的改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引起的,在操作上更好地降低了实验难度,更容易让学生获得实验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对以后的实验操作充满期待,有利于学生今后科学课的学习。
实验通过加入了相匹配的不锈钢茶漏这样的设计,让“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效果更好,加热的时间更短,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观察到“火山喷发”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实验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