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缺失与重塑

2022-03-07 22:41杨其坤胡恒钊朱圣兰
老区建设 2022年1期
关键词:缺失农村教师重塑

杨其坤 胡恒钊 朱圣兰

[关键词]缺失;重塑;乡土情怀;农村教师

[作者简介]杨其坤,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胡恒钊,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45)朱圣兰,江西商务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103)

[基金项目]江西省2021基础教育研究重點课题“农村教师乡土情怀及其生成路径研究”(SZUNDZHZD2021-1138)

教育是国家强盛之根基,是党和国家的千年大计,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的德政工程,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教师是国家发展之保证,只有不断培养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学。作为人民教师这一群体中的一部分——农村教师,他们肩负着培养民族希望的重托,肩负着驻守乡村、扎根教育事业的艰巨重任。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面临着多方面考验和挑战。只有不断地提升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认同感、归属感,才能使新一代农村教师用心做好教学,办好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一、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失落样态

在现代化进程急速演变之下,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失落样态凸显。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压力、外界物质化的强烈引诱、社会快速转型期下农村教师面临的认同危机等,都已成为他们乡土情怀缺失的重要因素。未来,如何缓解情怀缺失的尴尬困境,使农村教师具备深厚的乡土情怀,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一)城乡二重结构压力下农村教师逃离乡村生活

乡土情怀的形成和培育是农村教师安心任教、驻守乡村、弘扬乡村人文精神的关键因素。它的塑造也需要农村教师与乡村人文生活、交往生活、教学生活达成共识,逐渐培养自身的乡土情怀意识,形成悦纳乡土文化、融入乡土生活、扎根乡村教育的行动自觉。农村教师对于乡土情怀的认同并非政治性训规,而是教师主体与乡村客体相互结合的共在表达,积极正面的乡土情怀是农村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可或缺的价值理念。然而在当今城乡二重结构压力以及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日渐式微。许多教师迫切将子女送出农村、送入城市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他们虽常年处于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中,但随着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信息的大众化,农村教师对城市发展的了解也逐渐深入,为了使子女获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倾力将他们送往城市学校接受教育。然而农村教师的收入与城市的生活成本往往失衡,他们将面临担负更为沉重的生活经济压力。城市的学杂费用、生活支出以及住房问题皆成为了萦绕在农村教师头脑中的三大难题。除此之外,城市学生所参与的社会实践、寒暑期出游、课外艺术培训等活动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在进入城市陌生环境下,农村学生能否真正融入城市文化环境中,农村教师能否有经济实力提供物质支持成为压在教师身肩上的两座大山。为此,许多农村教师逐渐逃离乡土生活、远离农村教育发展,对农村生活方式、行业发展前景、职业认可程度等产生排斥心理。即使当前城市与农村正趋向一体化发展态势,但城乡之间的隔阂与差距依然存在。农村教师逐渐远离农村生活的现象时有发生。只有逐步缓释农村教师现存问题才能逐渐构筑其乡土情怀,才能有效解决好他们乡土情怀失落的样态。

(二)外界物质化引诱下农村教师远离乡土社会

当前,外界环境下物质化的诱惑是农村教师乡土情怀日趋式微的关键因素。首先,与农村大多学校相比而言,城市教师的薪资待遇能使得这类教师群体在确保其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仍有余力享受理想生活;其次,在城市教学的大多教师能够给其子女提供更优质的人文环境、人脉资源;最后,从教师自身发展角度而论,城市学校的教学平台相比农村的大多学校,前景更为可观,对教师未来的发展也起着关键性的价值引领作用。相对而言,农村学校因物质基础和资源薄弱,则更容易出现人才严重外流的现象。一方面,农村校园的教学环境与办学条件较差、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短缺;另一方面,农村自然地理条件不便利、交通设施配套不健全。同时,在外界环境物质化的引诱下,尤其受现代化浪潮和商品经济之影响,有些教师群体认同的是以城市文化价值体系为向导,认为城市文化是“体面”的象征,只有接受城市文化教育才能更好地与城市生活的群体融入交流,获取更多发展机会。这类青年教师群体甚至在日常教学、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等方面展露出对乡土文化的轻视否认与对城市文化的盲目追寻,而这种极端主义的崇拜方式必然会导致乡土情怀的严重失位。为此,如何有效解决好当前因物质化诱惑所产生的问题,如何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是农村教师远离乡村、立志扎根乡村的有效途径。

(三)当代社会转型期下农村教师面临认同危机

“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需经历乡土中国、城乡中国和城市中国三个阶段,而当前所处的‘城乡中国’阶段变化最为剧烈。”[1]“城乡中国”是我国在长期的“乡土中国”境遇下逐渐演化生成的,它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城市与农村逐步接轨、逐步融合的社会样态,它所展露出的是一种结构转变迅速、要素流动多样、城乡变化多元的表征。在“城乡中国”的转型变化之下,农村教师面临着多重认同危机,农村教师身份、教师地位、教师话语权逐渐被轻视。首先,以“伦理本位”为主导的价值观念正逐渐被分化为“金钱至上”。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革新,固有的伦理本位价值观正逐渐被曲解,形成利益至上的歪曲理念。教师在农村任教难以获得尊重感,教师的地位日益弱化,教师的身份难以获得认可;其次,城镇化进程的强烈影响。当前形势下,城镇化进程正大踏步向前,农村青壮年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而留在乡村社会的多是缺乏劳动力的中老年群体。由于生活习惯、受教育层次等因素差异,农村教师与当地村民的语言交流甚少,很少走访邻里邻居,久而久之成为了难以融入农村社会的“局外人”;再次,农村教师教学的成就感相对减弱。受过去城乡二元化残留及资源分配不均等负面影响,诸多农村教师培养出的高材生在毕业之后并非选择返乡就业,而是奔赴于一线城市谋求个人发展。乡村建设群体逐渐老龄化,人才外流现象愈发严重。最后,农村社会不良舆论的影响导致教师价值被低估。“后现代社会的价值多元化削弱了教师作为农村道德教统和礼治秩序代言人的作用。”[2]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信息渠道日益广泛多元,信息咨询日益透明公开,人们对于教师群体所需依赖性逐步降低。农村教师当前的境遇不仅将弱化了他们对职业身份的认同,还将会影响着他们对乡土社会的归属感,衍生出一系列的失落样态。

二、农村教师乡土情怀重塑之价值缘由

农村教师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领导核心力量,农村教师群体对于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里程碑作用。重塑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具有推动乡村振兴、提升教育水平、指引学生思想等关键核心作用。

(一)重塑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

国家要复兴,乡村需振兴。乡村的振兴不仅仅依靠国家制度保障的扶持,更依赖于乡村教育事业的振兴与广大农村教师群体对于乡土情怀的认同。农村教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军者,也是落实乡村义务教育的后备军。推动农村革新、农村翻新、乡村振兴,需要不断地培育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使他们成为农村普及文化的引领者、农村推广科技的生力军和建设农村文明的组织员。”[3]西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妇女及青少年较少接受过正规教育,这些农村地区成为了教育气息缺失、教育氛围匮乏的文化“荒漠”。因此,面对该种现象则必须充分发挥农村教师作为农村建設智库的关键作用,使其成为推动农村革新的中坚力量。教师作为当地知识素养及水平较高的群体,作为农村新生力的塑造者,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他们把培育新一代乡村建设者这一重任放在首位,为农村学子们缔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不断塑造和传播先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及成果,不断推进知识板块的构建与知识体系的创新,使新生劳动群体思维方式不断革新,农村生产生活日益繁荣。通过对乡村学子的栽培,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因此,需加强对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培育,才能促使教师与学生更好地投入于乡村振兴建设的宏业之中。

(二)重塑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有利于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以推进乡村振兴。”[4]农村教师是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的决定性力量,只有不断提升新一代青年教师的情怀,才能使他们将精力投入于教育事业中,才能不断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为了解决农村师资匮乏问题,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加大对农村教师薪资、福利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使更多年轻的血液不断向农村涌入。其中,“特岗教师”的部署安排在近些年的影响力最为广泛。国家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于2006年联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应届毕业生前往基层,前往农村学校实现青春价值。这一政策颁布后,深受广泛关注。“特岗教师”政策对于改善落后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教育现状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成为当前实施教育变革、促进教育公正的新手段。“教育变革的真正秘密也许正隐藏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并且教师们的日常教学实践也不断地赋予教育变革以真实的意义。”[5]要实现教育革新,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则亟需引进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如果特岗教师的住房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基本保障工资问题难以落实,这种情况不仅单纯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也导致他们逐渐逃离乡村教育生活。要使教师长期扎根于农村教学中,则必须不断强化农村教师对于乡土情怀的认同,使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三)重塑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有利于农村学生的思想引领

教师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与人生的导师,农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高水平教师团队不仅需具备专业学科知识与专业教学手段,而且需要对乡土充满热情与认同。“乡土情怀认同是农村教师所必备的一种文化意念,能够对农村教育形成积极的内在自信与价值认知。”[6]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留守学生逐渐增多。这部分留守学生由于从小未能体验完整的家庭生活,其父母参与他们的成长历程缺失,因此他们更容易引发一系列心理疾病与不良情绪。如果这些负面情绪常年难以疏通,留守学生常年难以逃离焦虑、抑郁的侵袭,他们将极可能产生极端性行为,走上邪路。农村教师作为留守学生的“第二监护人”,无时无刻地承担着“教师”与“父母”双重身份的转化,他们对学生们的点滴关爱亟需具有深厚的乡土情怀。首届“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得者丁茂洲,在毕业后进入乡村执教,而他所教授的学生大多以留守群体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他时常发现部分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存在阶段性问题,情绪状态存在较明显性波动。由于这类群体的学生常年处于封闭的自我空间,难以接触外界世界,加之农村地区人才外流现象的严峻化,因此极易引发一系列思想和行为问题。而丁老师却不畏艰辛,带领学生一起运动、组织学生一起出游、课后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定期让学生们提交一份思想汇报总结,尽本职所能为学生们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由此可以说,教师是引领学生思想的“舵手”。只有通过厚植教师自身的乡土情怀,才能更好地发现与挖掘学生们的闪光之处,使他们的童年多一缕阳光,少一份阴霾。

三、农村教师乡土情怀重塑路径

在城乡二元化背景之下,农村教师乡土情怀淡化,仅仅通过完善乡村政府职能的制度手段提升情怀远远不够。增强农村教育建设的教育路径、改善农村社会现状的环境路径对于其情怀认同的提升也同等重要。因此,解决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缺失问题,应从制度、教育、环境三重路径着手,将三方路径贯通相融,多方协同,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

(一)制度路径:完善乡村政府职能机制

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培育须从制度层面着手,在提供外源性扶持政策、强化顶层设计等方面给予农村教师基础性福利补贴。强化乡村政府的保障职能,需要努力做好“四个机制”的完善,使农村社会扶持机制、农村教师培养机制、农村教师选聘机制及乡村政府保障机制更好地贯彻落实。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须在现有的政策扶持力度下着力保障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全方面多领域地促进农村教师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使农村社会扶持机制真正落往实处。其次,加强农村教师针对性培养机制建设。当前农村非本土教师基数大,教师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村教师人才团队的建设与发展。采取公费定向培养方式及政策不仅能够改善农村教育现状,有利于促使优秀教师常年扎根乡村,还能进一步起到推进乡土文化保护的作用,推进乡土文化的永续传承。再次,在教师选聘机制方面须做到选取一定比例的本土生源,定向就业、专项培养、选聘制度应当符合新时代农村人才引进的各项标准,致力选拔出符合标准的高质量、有情怀的青年教师群体。最后,农村各管理部门应逐渐强化其职能,完善各项保障机制。国家对于各项农村教师评定制度应严格把关,严防死守。对于部分在农村教育事业中取得突出贡献或奉献终身的教育者,应当授予其荣誉称号;对于常年奔赴于农村一线教育事业的教育者们在给予精神鼓励的同时,还应加大对其物质嘉奖,大力宣扬他们的先进事迹,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教育风气,增强农村教师的自我认同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二)教育路径:激发农村教师乡村教育热情

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生成须从教育层面着手,通过采取教育革新的方式,使教师对于农村教育更具积极性、主动性,更加具备动力坚守农村教育。开展教师培训教育活动环节中,不仅要注重其目的的实施,还应当力求正确的方式方法。首先,增强农村教育建设,应严格筛选立志扎根于农村的优秀毕业生,采取“双辅导制”进行教学。“双辅导制”教学模式所采用的是对于教师岗前及岗后的双辅导,不仅旨在培养新一代青年教师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增强其实践创造能力;其次,应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设置相关课程。对于考试评价机制应进一步完善,筛选出真正有意愿并能够常年扎根于农村教学的人民教师;再次,拓展实习机会通道。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实践性知识体系进行构建,有计划性地安排他们进入一线教学岗位,采取顶岗实习方式。同时,对于另一部分已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应在培育其理论功底、开拓其眼界格局之时,结合实际,立足当地文化特色,举办本土化活动与传播优秀的乡土文化风情,不断使农村教师获得教学的动力与热情;最后,增强农村教育建设还应当要求各农村学校在开设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之时,鼓励并倡导各学科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打造属于该地区的乡土文化课程,对地域性的乡土文化不断进行挖掘,使更多教师与学生能够对本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例如,可以开设以歌谣歌曲为形式的音乐鉴赏课、以红色文化为基调的思政教育课、以水渠文化为特色的自然地理课等。通过教育创新、教育革新的多维方式,使农村教师群体在常年驻守中也能感受到乡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激发农村教师乡村教育热情。

(三)环境路径:改善农村教育环境现状

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培育须从环境层面着手,改善农村教育环境现状。回首过去,中国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成为了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主心骨、奠基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乡村振兴哺育了一代代莘莘学子。“如今25岁至50岁的国人中,有80%曾接受过乡村民办教师的哺育,几百万民办教师填补了中国教育的历史空白,撑起了中国教育的民族大梁。”[7]毋庸质疑,我们应当进一步反思并充分认识到农村教师对于提升全民素质及乡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性作用,真切关注农村教师的居住环境和精神需求,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农村人文关怀氛围,从而厚植农村教师的乡土情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并不是干乡村教育的人没有好的,只因没有好的伴侣。”因此,为农村教师这一重要群体创设良好的环境至关重要。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并不是封闭、落后的代名词,而城市也并不代表了绝对的进步。“重城抑乡”或“城乡对立”的观念必然会导致农村人才人口的大量流失,必然会导致有越来越多的农村教师难以长期坚守农村。农村教师低劣的教育境况不仅会弱化农村教师群体的职业崇敬感,还会削减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而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就必须发挥农村教师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尤其需要打造好农村教育环境,建设美丽农村。例如,可以全面开展以污水处理、厕所革命为重点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大力实施生态文明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一批绿色乡村与生态长廊,大力推进文化广场、文化街道、文化礼堂等一批工程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的宜居性,使广大农村不断成为绿色多样、富饶美丽、文化丰富的山水林园,以便吸引更多教师定居于农村。通过优化当前农村教师生活环境,增进农村教师对乡村这片沃土的热爱,促进他们能够长期留任于农村,扎根于乡村。

[参考文献]

[1]张立平,程姣姣.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意蕴与培养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1,(1).

[2]席梅红.新中国成立70年乡村教师历史价值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9,(6).

[3]王健,吴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8,(4).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5]边燕杰.社会资本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6,(2).

[6]马多秀.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及其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3).

[7]靳希斌,劳凯声.中国民办教师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責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缺失农村教师重塑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双减”正加速重塑教育出版
重塑未来
撞色拼接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