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函数与数列都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常我们都习惯于从函数的角度来看数列,这样既自然又有效.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尝试着从数列的角度来看函数,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函数;数列;逆向观察
函数与数列都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按照教材编排,通常是在高一先学习函数,再到高二学习数列.教科书中也提到“从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集(或其子集)为定义域的函数an=f(n)”\[1\].这样一来,从函数的角度去看数列显得顺理成章.的确,在解决某些数列问题时,利用函数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从函数角度看数列
例1在等差数列{an}中,Sn是其前n项的和,公差d≠0.
(1)若am=n,an=m(m≠n),求am+n;
(2)若Sm=Sn(m≠n),求Sm+n.
数列解法(1)由题意得
a1+(m-1)d=n,
a1+(n-1)d=m,解得a1=m+n-1,
d=-1,所以am+n=a1+(m+n-1)d=m+n-1-(m+n-1)=0.
(2)由Sm=Sn,得a1m+m(m-1)2d=a1n+n(n-1)2d,整理得a1(m-n)=d2(n-m)(n+m-1),即a1=-d2(n+m-1),所以Sm+n=a1(m+n)+(m+n)(m+n-1)2d=a1(m+n)-a1(m+n)=0.
函数解法(1)由于等差数列的通项an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可看作一条同时过点A(m,n)和B(n,m)的直线(如图1),由对称性可知该直线的斜率为-1,且与x轴交于点C(m+n,0),即am+n=0.
(2)由于Sn=d2n2+a1-d2n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令f(x)=d2x2+a1-d2x,由Sm=Sn,得f(m)=f(n),则二次函数关于直线x=m+n2对称(如图2),故有f(m+n)=f(0)=0,即Sm+n=0.
例2在数列{an}中,an=(n+1)1011n,求{an}的最大项.
数列解法作差可得:
an+1-an=(n+2)1011n+1-(n+1)1011n=9-n111011n ,所以当1≤n<9时,an+1>an,即a1<a2<a3<…<a9;当n=9时,an+1=an,即a10=a9;当n>9时,an+1<an,即a10>a11>a12…,所以数列的最大项为a9=a10=1010119.
函数解法令函数f(x)=(x+1)1011x,求导得f′(x)=1011x+(x+1)1011xln1011, 解f′(x)>0,得x<-1ln1011-1≈9.49,即f(x)在(-∞,9.49)上单调递增,在(9.49,+∞)上单调递减,当x≈9.49时函数取得极大值,由于在数列中n∈N*,故取临近的正整数n=9或10时{an}为最大项,实际计算得a9=a10=1010119.
评析利用函数的图象或运算就能解决数列的问题,毕竟数列本质就是函数.除此之外,利用函数的其它性质,如单调性、周期性、最值,都可以有效地解决相应的数列问题.有时甚至能突破常规思路,达到“秒杀”的效果,这需要学习者不光熟练掌握函数的各种性质,还能在类似的问题情景中灵活变通地应用.
偶有一日,笔者看到当代诗人卞之琳《断章》中的一句“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2],于是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互换视角,把“桥上”的函数视为“风景”呢?
2从数列角度看函数
例3设g(x)是定义在R上以1为周期的函数,若函数f(x)=x+g(x)在区间[3,4]上的值域为[-2,5],则f(x)在区间[-10,10]上的值域为.
函数解法若x∈[4,5],则x-1∈[3,4],f(x-1)∈[-2,5],于是f(x)=x+g(x) =x+g(x-1)=x-1+g(x-1)+1=f(x-1)+1∈[-1,6],同理可得,若x∈[-10,-9],则f(x)∈[-15,-8],…,若x∈[9,10],则f(x)∈4,11,所以f(x)的值域为[-15,-8]∪…∪[-1,6]∪…∪[4,11]=[-15,11].
数列解法由于g(x)是以1为周期的函数,即g(x+1)=g(x),不妨看作数列{gn}满足gn+1=gn,显然是一个常数列(实际上函数g(x)的值域是一个固定的区间),不妨设gn=t.再把函数f(x)看作数列{fn},则fn=n+t,显然是一个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故函数f(x)在区间4,5上的值域比在区间3,4上的值域-2,5整体增加1个公差,为-1,6,在区间5,6上的值域增加2个公差为0,7,……,同理在区间9,10上的值域增加6个公差,为4,11,而在区间-10,-9上的值域则减少13個公差,为-15,-8.综合以上,f(x)在区间-10,10上的值域为-15,11.
例4已知定义在[0,+∞)上的函数f(x)满足f(x)=3f(x+2).当x∈[0,2)时,f(x)=-x2+2x.设f(x)在[2n-2,2n)上的最大值为an(n∈N),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则limn→∞Sn=.
函数解法可知a1=f(1)=1,当x∈[2,4)时,求得解析式为f(x)=13(-x2+6x-8)=-13(x-3)2+13,所以a2=f(3)=13;当x∈[4,6)时,求得解析式为f(x)=19(-x2+10x-24)=-19(x-5)2+19,所以a3=f(5)=19,…,归纳猜测得an=f(2n-1)=13n-1,所以limn→∞Sn=a11-q=11-13=32.
数列解法由f(x)=3f(x+2),得f(x+2)f(x)=13(f(x)=0除外),可把函数f(x)看作公比为13的等比数列群,每一项的“宽度”为2,区间[0,2)上对应的所有函数值皆为首项,区间[2,4)上对应的所有函数值皆为第二项,……,区间[2n-2,2n)上对应的所有函数值皆为第n项.由于a1=1,则a2=a1·13=13,a3=a1·132=19,…,an=13n-1,limn→∞Sn=a11-q=32.
评析用数列的思想反过来解决函数问题时,略显“简单粗暴”.本质上是把原来较复杂的函数简化成了另一个函数,将不是必须的条件剔除掉,抓住主要的关系即可,而表达式只是一个表达的形式而已,f(n)即an,an即f(n).因为数列模型本身就比函数模型简单,非等差即等比,前后关系就在项与项之间,所以简化之后计算难度也会随之降低.
3结束语
笔者从最初有这个“逆向观察”的想法到发现可应用的例题,着实有点小惊喜,但是深入探究后发现这种逆向处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可被套用的数列模型较少,高中阶段相对熟练的也就只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两种;二是对于解析式已经明确的函数,“粗犷”的数列显得无计可施,反倒是抽象函数更便于转化;三是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解答题,因为它更像是一种特殊法,仅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体现其作用.
新课程标准里对当下数学教育提出了要求: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逆向观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想法,由此“逆向思考”和“逆向处理”紧随其后,既能深刻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能得到出乎意料的结果,倒也不失为一种创新意识.
谁是风景?谁又是看风景的人?谁在桥上?谁又在楼上?桥上的人或许也能看到远处楼台的窗前有个人影……函数与数列本就“代数一家亲”,若是换位去思考,都会成为彼此眼中的“美好”.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高级中学课本数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
[2]卞之琳. 魚目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08.
作者简介陈骏(1982—),男,中学一级教师,上海市高境第一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宝山区教学能手;主要研究高中数学教学与高考、HPM教学案例、数学建模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