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服务型制造供应链正面临更加动态化和非线性化的经营环境,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打破困局。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甚至颠覆自身的协同创新能力,成为其当下面临的重大机遇。基于此,文章首先系统研究了服务型制造供应链的协同创新机理;然后结合其创新能力积累中的双向知识转移特性,利用“动机、机会和能力”理论构建其协同创新能力的积累框架;最后基于所构建的创新能力积累框架,提出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与区块链的耦合机制,以期为服务型制造供应链应用区块链技术不断积累、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区块链;服务型制造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TP311.13;F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2.02.02
一、引言
国家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要求为民众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供给,而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断裂、能源危机加重等多方因素齐现,重重影响之下各类供应链都面临着更加动态化和非线性化的经营环境,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打破困局以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驱动力。仅仅依靠内部资源积累提升竞争优势的传统创新模式,已难以帮助供应链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迅速发展,企业间得以实现更为广泛、频繁的连接和交互,获取内外部知识的途径和规模均急剧增加,借助网络资源进行知识获取和创新正逐步成为当前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随着相互交流与学习越来越频繁,网络和组织中日益积累和沉淀了大量的冗余知识,鉴别、提取、有效利用知识的成本和难度增加[1],对创新过程和创新行为的开展造成阻碍。因此,供应链如何更有效地获取外部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服务型制造供应链而言,其参与者众多、网络结构复杂,交付内容既包含实物产品又涉及相应服务提供,系统中跨参与方的交易信息可靠性差、客户需求高度个性化且动态化、服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极为突出,甚至面临更大的创新风险。区块链的出现和发展,为信息价值的精准实现和信息利用率的提高带来契机。[2]越来越多的供应链开始应用区块链解决运营中的成本[3]、协同效率[4]等问题。2019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的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区块链逐步得到推广,为创新商业模式[5]、实现新的价值创造带来了机会[6],也为服务型制造供应链更高效地获取外部知识、提高创新能力,进而降低创新风险创造了机遇。如何在区块链的应用中积累、提升系统的协同创新能力,成为服务型制造供应链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服务型制造供应链的协同创新机理
从创新内容来看,服务型制造供应链的创新能力主要分为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其中,产品创新由产品制造商主导,其创新重在产品内容特征方面,多受技术知识驱动;服务创新由服务提供商主导,其创新重在服务内容和与顾客的交互关系方面。尽管服务创新同样需要技术知识支撑,但因其极强的顾客交互特性而更依赖于市场知识。[7]流程创新和技术创新既包括各成员企业内部的技术、流程等相关创新,也包括横跨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企业间流程、技术创新。流程创新和技术创新通常贯穿于产品、服务创新过程中。它们共同构成协同创新能力的4个硬要素,被模仿的难度系数不高,管理创新是创新能力中不易被模仿的软要素。这5种创新能力相互交织,进而形成以隐性知识为主、难以被模仿和复制的、象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8]
服务型制造供应链中的产品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之间,通常需要保持紧密沟通与密切合作,通过协同创新才能保持供应链的竞争力。比如,在华为手机供应链中,华为作为手机制造商需要与相关软件提供商、运营商等密切配合,向客户提供可满足不同需求组合的“手机硬件+软件”组合。为此,华为需要在产品设计、研发、推广过程中,根据客户需求对手机硬件、功能、外观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同时,各软件/App提供商需要根据不同手机的硬件配置以及功能实现需求进行服务创新。各销售体验店需要在终端根据每个客户的不同需求将手机和不同软件进行组合提供,并不断创新其服务方式以增加客户满意度。三方协同才能持续不断地在市场上成功推出一款又一款的新机型。众所周知,近两年来华为一直面临着芯片危机:从最初的美国芯片企业对华为实行芯片断供,到全球主要芯片代工企业被禁止为华为生产芯片,再到全球所有使用美国技术或设备生产的芯片产品均被禁止为华为所用,华为受到的围追堵截不断升级加码。芯片危机之下,华为从技术、设备到材料等都需要逐步实现全面“去美化”,这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在“去美化”过程中,华为及其所在供应链的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稍有不慎,便可能丧失当前的优势而被竞争对手超越甚至取代,必须不断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协同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创新才能充分利用当前非常有限的芯片资源继续立足市场。
显然,在使用已有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相关实物产品与相应服务均需要长期保持相互匹配,在新产品设计研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产品与服务的可匹配性。因而,产品制造商与服务提供商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并共同构成了整个服务型制造供应链的协同创新能力。在此类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的积累与提升过程中,各成员企业既是知识的接受方,又是知识的传授方,成员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是各自积累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整个供应链积累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产品制造商需要为服务提供商提供必要的产品信息和知识,以使服务提供商得以提供具有最佳匹配度的服务,并结合新产品的需求进行服务升级与创新。服务提供商在面向客户的过程中,会接收到关于终端使用感受的相关产品信息及服务信息。将来自产品提供商和客户的信息内化、吸收,可有效促进服务提供商服务创新能力的提高。[9]此外,服务提供商还能将经自己内化过的服务信息、产品使用信息等,转而传授给产品制造商以供其进一步改进、创新相关产品,并促进新一轮的服务创新。如此循环往复,通过不断从对方处获取各种有效的信息和知识,再内化为自身創新能力,从而持续实现实物产品与相关服务的协同创新。
三、服务型制造供应链的协同创新能力积累框架
各种创新能力的积累、形成与提升,均需要通过知识转移及内化来实现。在整个供应链的创新实践及创新能力积累过程中,在由产品制造商与服务提供商构成的服务型制造供应链中,由于产品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均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知识的接受者,各成员企业接受知识的动机、机会与能力以及向对方开放知识的动机、机会与能力均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知识分享效果,进而影响供应链系统协同创新能力的积累。此处的动机包括企业向对方传授知识、学习对方所传授知识的意愿,机会是指要传授知识给对方企业及要学习对方所传授知识自身所需要的资源及外部条件,能力是指传授知识给对方企业及要学习对方所传授知识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知识、经验和技能。[10]
(一)产品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传授知识的视角
产品制造商传授知识给服务提供商有多重动机,包括提高服务与产品的匹配度、更好地实现产品功能、促进长期合作的实现等。在具备传授动机之后,还需有合适的机会来实现。产品制造商传授知识给服务提供商的机会,体现在两类企业的关系互动,以及在区块链上向服务提供商开放相应的知识权限,如将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等相关信息的使用权限向服务提供商开放。产品制造商通过持续不断地提升区块链的应用程度及拓展区块链的应用领域,在增加自身创新积累的同时,也获得了传授知识给服务提供商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作为知识接受者的服务提供商的创新能力积累取决于学习知识的动机、机会以及是否有能力对这些知识进行学习。服务提供商需要根据各款产品的不同配置及功能需求,提供相应软件及后续应用服务,并针对新产品进行服务改进及开发新软件、新服务等,因而有足够的学习动机。服务提供商的学习机会可以用其为寻求创新与学习机会而付出的努力来刻画,如保持与产品提供商的沟通,参与供应链的区块链建设以提高区块链应用程度及共同提高供应链信息化水平等。服务提供商的吸收能力指其识别、获取、加工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服务提供商向产品制造商传授知识的视角
服务提供商传授知识给产品制造商的动机表现在通过帮助其完善产品功能与进行产品创新,可以更好地实现服务效果进而促进服务创新,以及促进长期合作的实现等方面。服务提供商传授知识给产品制造商的机会体现在,保持与对方的良好关系互动以及在区块链上向产品制造商开放相应的知识权限,从而将服务提供过程中从客户处所得的产品使用相关信息、与服务匹配效果、客户的新需求等信息分享给产品制造商。
服务提供商不断增加自身创新积累的过程,使得其向产品制造商传授知识成为可能。在此过程中,作为知识接受者的产品制造商的创新能力积累取决于其学习知识的动机、机会以及是否有能力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学习。作为通常并不直接面向客户的一方,产品制造商需要了解各款已有产品的不同配置及功能实现效果,并获取由技术进步与经济水平提高带来的新客户需求,以此完善产品功能、开发新产品,这些共同构成产品制造商的学习动机。产品制造商的学习机会可以用其为寻求产品创新与学习机会付出的努力来刻画,如保持与服务提供商的良好沟通、积极完善供应链的区块链建设及提高供应链信息化水平等。产品制造商的知识吸收能力是体现在其识别、获取、加工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上。
综上,可构建服务型制造供应链的协同创新能力积累框架及创新能力与供应链创新绩效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四、区块链与服务型制造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耦合
为了实现各成员企业在采购、配送甚至研发设计等多方面的协同,服务型制造供应链可应用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内部形成联盟链,在联盟链上安全、高效地共享不同类型业务、不同产品线间的数据信息,从而加深各成员企业的战略合作。同时,联盟链上成员企业间的双向知识传授与学习得以顺利实施,各企业知识传授与学习的动机、机会、能力均得以增强,进而可促进系统内协同创新实践的有效开展,在节省创新成本的同时提升系统协同创新能力。区块链与服务型制造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的耦合机理如图2所示。
(一)激发知识传授、学习的动机
服务型制造供应链的协同创新能力积累和提升过程是知识在系统内双向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意外知识泄露或主动知识泄露,均会给成员企业及供应链的创新绩效带来显著的不良影响[11],因而严重压制了成员企业的知识传授动机。针对联盟链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知识所有者均能通过身份认证系统、私钥体系来声明自己对数据的所有权。因此,知识所有者可以自由决定数据如何被使用,即各成员企业能够安全、有偿地向成员伙伴传授知识,同时将能够对所传授知识进行精确定价以明确收益,可有效激发各企业传授知识的能动性即增加传授动机。因联盟链上的任何数据调用均会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因而可有效避免知识被滥用,在降低知识泄露风险的同时可大幅减少知识冗余,进而降低知识传授障碍、减少知识的识别成本,在减少知识学习者学习障碍的同时增强了其学习动机。
(二)创造传授、学习知识的机会
不同类型业务、不同产品线间的数据信息以及终端客户的需求信息等,均可在联盟链上安全、高效地共享,因而联盟链可为各成员企业分享信息和知识提供良好平台,增加了知识所有者向外传授知识的机会。同时,联盟链上数据的不可篡改性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且链上数据来源能够涵盖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服务提供、系统集成及客户等各类利益相关方,保证了数据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安全、完整、多样化、异质化的高质量数据大幅提高了数据的可用性,保障了各成员企业获取知识的有效性和便捷性,为企业学习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积累传授、学习知识的能力
由于在联盟链上可以顺畅、便捷地进行多向知识传递,成员企业向对方传授知识有了更加安全、高效的平台支持,企业自身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因而可以有效促进知识传授方的传授能力积累。对知识接收方而言,联盟链让其拥有获取更加系统、完整、安全知识的重要渠道,且知识识别成本、识别难度均大幅下降,加工、整理知识的能力大幅提高,因而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学习知识的能力的积累。基于此,各成員企业及供应链的协同创新能力能够实现持续积累与提高。
服务型制造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的积累与提升会带来业务使用场景的积累和增加,从而反向加深供应链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深度、拓展其应用广度。区块链技术应用持续深入,并将联盟链与大数据进行融合,提高对产品和服务需求预测的准确性,提高客户的创新参与度,从而实现对客户需求及其变化的精准预测,进一步提高创新的成功率、提高各方创新能力。
五、结论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协同创新能力的积累和提升均是一个长期的、充满挑战的过程,服务型制造供应链需认清自身当前的能力与水平,精准定位所处的发展阶段及经营目标,增强对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的敏锐触觉,并合理配置、利用各项资源,协同进行供应链的技术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与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及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方能实现系统的持续、高效优化。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中国制造企业网络关系异质性和稳定性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知识冗余的调节效应[J].科研管理,2020(11):90-99.
[2] 李勇建,陈婷.区块链赋能供应链:挑战、实施路径与展望[J].南开管理评论,2021(05):192-201,212.
[3] Shahab S,Allam Z, Dan R, et al. 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s of tradable permit schemes using Blockchain smart contracts[J].Growth and Change,2020(01):302-308.
[4] Sheel A,Nath V. Effect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adoption on supply chain adaptability,agility,alignment and performance[J].Management Research Review,2019(12):1353-1374.
[5] Weking J,Mandalenakis M,Hein A,et al. The impact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on business models—a taxonomy and archetypal patterns[J].Electronic Markets,2020(02):285-305.
[6] Morkunas V J,Paschen J,Boon E. How blockchain technologies impact your business model[J].Business Horizons,2019(03):295-306.
[7] 張文红,陈斯蕾,赵亚普.如何解决制造企业的服务创新困境:跨界搜索的作用[J].经济管理,2013(03):139-151.
[8] 王永贵,马双,杨宏恩.服务外包中创新能力的测量、提升与绩效影响研究——基于发包与承包双方知识转移视角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5(06):85-98.
[9] 郭淳凡,陈祎笑,吴小节.互动导向下的服务创新能力演进机制——基于资源编排视角的携程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21(01):50-65.
[10] Chang Y Y,Gong Y,Peng M W. Expatriate knowledge transfer,subsidiary absorptive capacity,and subsidiary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2(04):927-948.
[11] 曹勇,程前,周蕊,等.独占机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泄露与竞争对手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07):98-104.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Capability Enhancement of the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Based on Blockchain
Gao Huali
(Business School,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401120)
Abstract:Since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ynamic and nonlinear,the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requires continuous innovation to break the dilemma. Using blockchain technology to enhance and even overturn thei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a major opportunity. Based on this,this paper firstly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then,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direc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accumul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pability it constructs the accumulation framework of it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pability with the theory of “motivation, opportunity and capability”,finally,it proposes the coupling mechanisms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pacity enhancement and blockchai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formal framework constructed,aime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to continuously accumulate and enhanc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bility by applying blockchain technology.
Key words:Blockchain;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Capability enhancement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服务型制造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及合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BS03)、西南政法大学校级科研项目“面向产品服务系统的供应链定价与调度优化决策”(项目编号:2016XZQN-1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高华丽,女,1982年,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区块链、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