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瑜辉
摘 要:广东汉乐作为客家文化的特殊符号和记忆载体,是一种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艺术资源。为了使珍贵且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汉乐艺术得以传承,我们应在学生中广为宣传汉乐的价值和传承意义,创设汉乐艺术传承的良好氛围,通过提高汉乐保护意识、植根校园沃土和融入时代气息等途径,带动和推进以广东汉乐为代表的传统文艺的繁荣和发展,从而,使汉乐声飘校园、唱响时代精神。
关键词:广东汉乐;传承;校园;音乐教学
广东汉乐,被称为“中州古乐”,是1000多年前客家先民南迁到广东时带来的中原古乐,在梅州大埔的流传历史已超过500年。大埔,因此被誉为“广东汉乐之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东汉乐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加上群众生活的日趋多元化,汉乐已处于濒危的境地,亟待加以传承与保护。
笔者认为,结合高中音乐教学传承与振兴广东汉乐,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提高保护意识,让汉乐传承更有底气
“文运和国运同根,文脉与国脉相连。”文化艺术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内涵与力量。广东汉乐作为客家文化的特殊符号和记忆载体,是一种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艺术资源。为了使珍贵且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汉乐艺术得以传承,我们应在学生中广为宣传汉乐的价值和传承意义,创设汉乐艺术传承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汉乐的保护意识,呼吁学生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汉乐艺术。
如,音乐课上,我会专门抽出一定的课时,为学生播放“广东汉乐的历史与今天”的系列PPT课件、微课小视频等,增进学生对汉乐文化的了解。因为只有在了解汉乐文化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激发学习兴趣和文化自信,产生热爱、自豪、想要传承这个艺术的积极情感。此外,我还常常绘声绘色地为学生讲述汉乐背后精彩的人物故事,如讲述名扬埔城的著名汉乐大师饶从举、罗九香等的成长故事和成名历程。当学生了解到目前汉乐艺术的人才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时,便能油然而生强烈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汉乐文化是客家民族的灵魂,是客家地区最绵延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学生对汉乐的保护意识,我们的汉乐传承也将更有底气。
二、植根校园沃土,使汉乐传承更具张力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在汉乐传承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也有无可比拟的传承优势。植根校园沃土,在音乐课中融入汉乐艺术鉴赏和汉乐课例教学,可大大提升学生的汉乐艺术素养,进而使汉乐传承更具张力。
首先,学校可以努力营造汉乐学习氛围。如利用学校文化墙广泛宣传汉乐知识,详细介绍汉乐在历史长河中和在客家地区的渊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汉乐的兴趣;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大课间或下午放学后播放汉乐经典曲目《出水莲》《红山茶》《将军令》等,让学生熟悉汉乐曲風、旋律和汉乐特有的韵味,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对汉乐的认知,进而接受和喜欢汉乐。其次,音乐教师可鼓励学生寻访身边的汉乐艺人,安排学生在音乐课上讲述汉乐故事,加深对汉乐文化传承的认识。此外,学校还可派出教师参加汉乐综合技能培训或外聘专业汉乐人才对本校音乐教师开展培训,提高本校教师的汉乐教学能力,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当然,最可迅速提升汉乐传承效果的途径莫过于鼓励学生参加汉乐乐团培训了,如我校组建了汉乐乐团,每周一、三、五安排乐团学生参加系统、深入的培训,汉乐演奏成了我校的经典曲目,具有无可匹敌的传承优势。
可见,植根于校园的沃土,汉乐传承将如一颗生命力旺盛种子,迎来长成参天大树的生存、发展契机。
三、融入时代气息,让汉乐传承更有生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征就是活态流变。广东汉乐作为非遗,同样具有这样的属性。所以,广东汉乐要想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无限挤压的现代社会立足并获得传承,就必须进行改良,融入时代气息,实现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才能走进人们的生活,获得鲜活的生机。
从“基于传承、力求创新”的角度,教师应尽力吸引学生成为汉乐“粉丝”甚至加入到汉乐传承的队伍中来。我们可以在努力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基础上,紧贴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主动迎合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鉴赏需求,通过开发汉乐公众号、加快传播速度,发布汉乐小视频、鼓励内容创新,创作汉乐电影、推出汉乐明星,设置汉乐网站、提供学习平台等方式,精准再现广东汉乐的内涵与神韵,让广东汉乐乘着中国科学人文社会各界“文化热”不断升温的春风,从内容到形式都能融入时代的气息,变得更加鲜活灵动、富有生机且深受学生追捧和喜爱。我们相信:高效地把传统的精华与时代的需求融合在一起,广东汉乐将焕发全新的魅力,在非遗传承的路上越走越远、发扬光大,进而有效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拉高14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综上所述,传承广东汉乐这种独具特色和文化张力的客家艺术,我们应责无旁贷地通过提高汉乐保护意识、植根校园沃土、融入时代气息等途径,承担起汉乐传承使命,带动和推进以广东汉乐为代表的传统文艺的繁荣和发展,从而,让汉乐声飘校园、唱响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罗德珠.在时代边缘游走的传统艺术何去何从——广东汉乐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长江文艺,2020(3):48.
[2]刘洪涛.关于广东汉乐的历史流变与艺术风格的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9):4.
[3]刘冠涛.广东汉乐三百首[M].梅州: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文化局广东汉乐研究组,2015(10):148-160.
[4]詹思洋.论学校在广东汉乐传承中的主阵地作用[J].音乐之声,202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