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理说明文

2022-03-07 06:36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冰雪花儿西瓜

美文一

植物不失眠

乔娟

傍晚,整个公园都动了起来,人们在音乐的伴奏下,欢乐地起舞。合欢树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它把叶子成双成对地折起,一点点合拢,慢慢进入梦乡。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

植物也要睡觉,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轻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只见碧波如镜的水面上,一朵朵睡美人静静地卧着,那么安宁、那么唯美,给夏夜增添了无限风情。

荷兰国花郁金香也不是时时都肯展露笑颜的。到了晚上,它会收起笑脸进入梦乡,为第二天的美丽积攒力量。蒲公英虽然不漂亮,睡姿却非常有个性,蒲公英的花儿是昂着头向上闭合的,看起来很有风骨。

烟草开花的样子,相信没几个人见过。因为它自知不漂亮,总是白天睡觉,晚上羞答答地偷着开。烟草开花是受光照强弱控制的,晚上一片黑暗,没有了光的阻碍,它们开得热烈而喧闹。

和睡莲、蒲公英这些在强光下开放,弱光下闭合的花儿相反,紫茉莉、昙花都是白天闭合,晚上才偶尔露出真容的隐士。

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抵御夜间寒冷。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加它们的抗旱能力。

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选自《知识窗》2013年第17期,有删节)

读与悟

《植物不失眠》是一篇深受读者喜爱的事理说明文。作者满怀对自然万物的怜惜,以感性细腻的笔触,从科学家理性、严谨的视角向读者普及了“植物睡眠”的相关科学知识,让读者对这一科学现象产生了浓烈的好奇心,并在唯美的语言文字间流连忘返,同时自然而然地汲取了科学知识。文章中还渗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读与写

本文按照由表及里、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开头先用生动优美的语句,从我们身边最熟悉的植物的不同睡眠状态写起,中间用一个反问句“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自然地过渡到对植物需要睡眠的本质原因的科学解释。

本文设置了一个独具匠心的文题。这个拟人化的标题不仅充满创意,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而且能抓住读者的猎奇心理,让人读后不禁浮想联翩:“植物”怎么会“失眠”?难道“植物”也有它不为人知的情绪?从而产生迫切的阅读期待。

本文拥有温润柔美的语言。文章想象力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其中融入了文艺性散文的风格。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字里行间情趣盎然。

美文二

西瓜雪是怎么飘落的

雷春芝

严冬来临,人们最盼望的就是皑皑白雪了。洁白的雪花飘飘洒洒,人们纷纷到雪地里嬉戏、拍照,文人墨客还能踏雪寻梅,吟诗作对。

然而,你可能想不到,不久前,美国一些地方竟下起了红色的雪。放眼望去,洁白的雪地上出现了一朵朵红色的“玫瑰”,就像一片玫瑰花海,极为壮观。其实,这种红色的雪并不只在美国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高山和极地都有它的踪影。这种雪通常在晚春或者夏季出现,融化后的颜色更红,还会带有西瓜的味道,所以被人们戏称为“西瓜雪”。

其实,西瓜雪早已有之。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时代,人们就发现了这种红色的雪,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还描述过它。

有人推测它的出现可能是普通冰雪被某种矿物或岩石散落的红色氧化物污染所导致的,但令人不解的是,西瓜雪总是在当地的晚春和夏季出现,难道冰雪被污染还会自己选择时间?

有植物学家推测,红色的雪很可能与一种生长在冰雪中的红色藻类有关。科学家使用显微镜观察,发现红色的雪确实是一种单细胞藻类。他们又用超声波把这些细胞打碎,发现它们的细胞液中含有大量糖分。这种在冰雪中頑强生长的小藻叫作雪衣藻,是绿藻的一种。

绿藻为何变成了红色?原来,雪衣藻最喜欢0℃左右的低温,新降的大雪把雪衣藻覆盖了,厚雪和低温使它们进入冬眠。次年春天,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融化的雪水带着地表的养分向下渗透,受到雪水的刺激,雪衣藻醒了过来,“吃饱喝足”后,开始生育繁殖,新生的小雪衣藻就已经拥有了“游泳”的鞭毛,随着鞭毛的摆动,小雪衣藻迎着渗入的雪水向上游去,直到冰雪的表面。有趣的是,雪衣藻来到表面后会很快失去鞭毛,然后细胞壁开始加厚,但还是绿色的。可当太阳一出来,经过紫外线的照射,雪衣藻体内就产生了类胡萝卜素等多种红色素,鲜明的红色就这样把它的绿色给掩盖了,这就是雪衣藻在雪地中呈现出红色的原因。雪衣藻的红色素,可以抵御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吸收蓝色和紫色等高能量的光来进行光合作用,并吸收微波的热量来温暖周围的冰雪。

藻类微生物可以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生存,这很令人敬佩,这点缀着茫茫白雪中的一抹红,为寒冷的冰原增添了珍贵的生机和活力。

(选自《课外语文》2018年第4期,有删节)

读与悟

本文对出现“西瓜雪”这种神秘现象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从“红色的物质是什么”和“绿藻为何变成了红色”这两个方面说明“西瓜雪”的形成原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读与写

1.科学性。介绍雪衣藻适应高山极地生活的结构与机理时,作者用大量专业词汇进行了说明,如“雪衣藻体内就产生了类胡萝卜素等多种红色素”“可以抵御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吸收蓝色和紫色等高能量的光来进行光合作用,并吸收微波的热量来温暖周围的冰雪”等,语言具有科学性。

2.准确性。如“红色的雪很可能与一种生长在冰雪中的红色藻类有关”中“很可能”一词,表明这一结论仅仅是植物学家的一种推测,还未经过科学论证,准确严谨。

3.逻辑性。本文按照逻辑顺序行文,从现象入手探究原因,同时还介绍了“西瓜雪”的形成地域、形成时间、颜色、味道等,条理清晰。

猜你喜欢
冰雪花儿西瓜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大小西瓜
当夏天遇上西瓜
巧切西瓜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冰雪幽默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