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体会作品的情境

2022-03-07 06:41施海兰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鸟类情境生活

施海兰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怎样才能与作者进行对话,真正走进作品的情境中呢?

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第一,调动知识储备,了解作品内涵

文学作品一般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只不过作家是将独特的生活体验付诸于文字,借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表达出来而已。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走近作者,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对体会作品情境有很大的帮助。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作者写他儿时贪玩调皮、爱热闹,这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上老师进行枯燥无味的讲解,小孩子开小差再正常不过,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字,只要我们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就能理解。

第二,启发联想想象,丰富作品意蕴

关于作品的内涵,大部分作者很少会说清道明,这需要读者去增补作品中省略的部分。增补时,要依靠一定的联想和想象。

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主要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将天上的街市写得令人神往。阅读过程中,同学们不妨大胆创新,牛郎织女在天街闲游,仅仅提着灯笼吗?可能他们在闹市区,织女为了煲一锅美味的汤给牛郎,正在精挑细选食材;可能他们在商场,牛郎为织女挑选衣服,正在上下照镜打量;还可能他们正相拥着在一条寂静的小河邊互诉衷肠,“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想象得越大胆,作品的意蕴越丰富。

第三,调用生活体验,进入作品情境

作家写作是基于一定的生活体验的。适当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置身于作品的场景里,更容易进入作品的情境中。

读郑振铎的《猫》,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不一,令人唏嘘。如果你就是作者,知道自己在冤枉了第三只猫后会作何感想呢?生活中的你是真的喜欢小动物,还是仅仅在无聊的时候当它们是玩伴,甚至玩具呢?在弱小的生命面前,你有过课文中类似的主观臆断吗?当意识到自己对待弱小生命的不公后,你有过自责和内疚吗?

置身作品场景中,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知、思考,你会发现作者对待猫的态度其实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弱小的生命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

多进行这样的体验和思考,对体会作品情境有一定的帮助。

第四,查阅相关信息,挖掘作品深意

对于离我们生活年代久远、知识储备不足以理解、联想想象也到达不了的作品,就需要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挖掘出作品意蕴。

如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作者于1934年返回故里,看见美丽的乡村一片凋零,悲从中来,便一路写下这些文字,以抒发他“无言的哀戚”。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可以说写的正是“那方水土,那方人”。

沈从文的家乡湖南凤凰县,地处湘西地区,那里是多个少数民族交汇的地方。同学们对该地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可能不够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资料,可以到网上或者图书馆查阅。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背景下,了解湘西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对文章内容深入理解,和作者“无言的哀戚”才可能产生共鸣。否则,读起来就会抽象空洞,陷入枯燥无味的境地。

作品情境的体会方式多种多样,具体使用哪一种,因作品而异,因人而异。

但是,阅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作品中人物的心灵,体会作品的情境。

口语交际

表达观点

运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传递信息时,要做到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有以下三个方面可供同学们借鉴:

1.充分准备

发言、演讲、辩论、座谈、讲课等都需要事先进行准备。思维的通畅与连贯是表达观点的基础。通过对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想法进行梳理排列,可使语言表达更有条理性与逻辑性。

2.合理组织

表达的观点要有逻辑性、条理性、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要安排合理、详略得当、亮点突出;要充分考虑听众的兴趣与吸收的程度,准备时,要有意识地安排能够调动起听众积极性的内容。

3.有效沟通

说话人在表达过程中需要的沟通,主要包括声音语言、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等方面。要做到吐字清楚准确、语言逻辑连贯、肢体动作协调不僵硬、表情能随着表达内容的改变而有所调整,眼神不躲闪、不游离,面带微笑,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专项训练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在世界文化宝库中,鸟类涉及文学、音乐、舞蹈、器物纹饰、雕塑、建筑等各个领域;在仿生学领域,科学家根据鸟类发明了卓有成效的导航、识别、计算、能量转换等系统,这些系统的灵敏性、高效性、准确性、抗干扰性等都令人惊叹不已。

【材料二】鸟类是害虫的天敌、人类的朋友。它对抑制害虫的繁衍、保护农业生产、保护生态平衡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有很多鸟类还是植物花粉和种子的传播者。

【材料三】地球上曾经有16万种鸟,人类出现后,平均每83年就有一种鸟绝迹。公元1600至公元1900年间,灭绝鸟类90种。世界现存鸟类9000余种。在鸟类濒临绝种的原因中,栖息地改变或被破坏占60%,人类捕杀占29%。

1.探究以上三则材料,你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举行了“保护鸟儿”的综合实践活动,并向社会发出以“保护鸟儿,争做绿色使者,建设绿色家园”为主题的倡议,你认为倡议中“绿色”的含义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本报编辑部)

猜你喜欢
鸟类情境生活
不同情境中的水
善于学习的鸟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鸟类的叫声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