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 吴健
摘 要:本研究对室内体育课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进行系统设计、合理规划,以保障室内体育课的有效开展;需对体育教师开展业务培训,转变理念,以保障体育教师课程能力加速提升。采取的具体行动路径是:组建团队,开发课程,储备课程资源;合作共享,个性施教,整合课程素材;检查反馈,落实到位,形成管理常态;加强指导,保障落实,做到精准实施。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建立课程开发、管理、评价、考核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创造条件、形成压力,促使体育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的提升,同时体育教师要对课程资源进行个性化二次备课,采用多样手段与方法将课程落到实处,开足开齐体育课,保障体育课的正常有效开展。
关键词:室内体育课;室内理论课;室内实践课;管理;落实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2)02-0037-02
受雨雪、雾霾等天气影响,体育课存在不能在室外正常开展的情况,南京市有关调查显示,按照每学期18周的教学计划,初中有近23.8节、高中有近15.9节课时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不能顺利完成计划[1],室内体育课便成为替代方式,但又因室内体育场馆面积有限,很难容纳多班同时上课,在教室内开展体育课成为主要方式。室内体育课作为体育课的一部分,是室外体育课的补充与延伸,可弥补室外体育课的不足,其作用不容忽视。本研究所指的室内体育课特指在文化课学习的教室开展的室内体育课,按照学生身体是否运动,将教学内容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图1)。
一、现状调查,明晰问题,归因分析
本研究对某市中小学校的体育课(包括室内体育课)开展情况、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与有效率均为100%,其中小学45份、初中40份、高中35份,涵盖了基础教育的三个阶段,调查对象具有普适性。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室内体育课”进行理论分析与归因,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依据。
(一)体育课——保证课时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都能按国家要求保证体育课的课时数量,小学低年级每周4课时,中高年级与初中阶段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
(二)室内体育课——被挤占、挪用情况严重
室内体育课不能正常开展的比例达到54.17%,仅有45.83%的体育教师能正常开展室内体育课。能正常开展室内体育课的小学、初中、高中占比分别为54.55%、9.10%、36.35%。出现以上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小学课业负担较轻,课务被挤占、挪用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初中比例最低,与中考压力、体育课不被重视有密切关系。班主任安排的比率占12.50%,而体育教师让“学生自习、自己看班”的占41.67%,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体育教师成为能否正常开展室内体育课的关键要素。
(三)归因分析——转变意识,强化技能
室内体育课存在着被挤占与挪用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调查显示,8.30%的教师是“想偷懒、图省事”,16.67%的教师认为是被其他学科教师挤占,有45.83%的教师认为“学生不感兴趣”,上课效果不好。由此可见,教师自身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加强责任意识培养,强化教学技能,提高上课效果。因为客观原因难以改变,唯有从自身做起才能逐渐改变现状。
二、系统设计,转变理念,机制先行
根据室内体育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室内体育课良性运行的保障机制。
(一)建制度、把全局——系统设计、合理规划,保障室内体育课的有序开展
为确保室内体育课的顺利开展,教育主管部门应专门召开体育中心组成员会议,研究确定室内体育课的课程开发、过程实施、监督评价等具体措施,研制《室内体育课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等相关管理制度,对各项措施与具体做法达成共识。课程实施的管理部门对课程实施与规划居于高瞻远瞩的高位,对室内体育课存在的问题要从现实与长远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甚至加大监管与投入力度,从课程落实、过程管理到效果评价,形成系统与常态。教育主管部门可采取行政推动的方式,逐步落实;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开发课程,创建课程资源;加强过程落实,保障落实到位,并形成常态;建立评价机制,将其与教师考核挂钩,激励先进。
(二)明态度、立方向——转变理念、开展研训,保障体育教师课程能力加速提升
室内体育课之所以实施不到位,最关键的是实施过程缺乏监管、教师对室内体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此以往形成了“教与不教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的无序状态,要改变现实就必须建立课程意识,丰富课程知识,提高学习能力[2]。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从接纳先进教学理念开始的,没有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转变就没有理论基础。
基于现实问题,在对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学段的体育教师开展全员业务培训,让体育教师了解室内体育课存在的问题;同时在不同学段让一些优秀教师开设公开课与专题讲座,加强理论与实践指导,优化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开展室内体育课的教学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教学录像课比赛等,形成室内体育课教学比赛氛围;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多维度价值,倡导“育人”“育心”“育体”三结合的大体育观,并明确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在行为上才能有所改变,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能改变长期形成的惰性,激发自身潜能,并落实到行动中。
三、构建课程,落实行动,精准施策
(一)儲备资源——组建团队,开发课程
青年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生力军,充分发挥区域内名教师、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助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培养采用分层推进、全面覆盖的方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切实提高室内体育课的教学技能。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将课程开发团队调动起来,针对现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开发,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使之转化成符合学生实情的校本课程,合理安排课时与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分类与分工,发挥教师专长,挖掘教师潜力,要考虑到室内实践课哪些内容可以在室内进行,如何开发、转化为适合室内开展的体能课与技能课,理论课的内容丰富,通过整合、归纳形成系列课程,既避免低级重复又让教师有内容可教。对不适宜的内容进行删减,对前后章节关联性与结构性强的教材进行整合,增加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课程开发团队要在教材拓展、教法创新、学法改进以及资源开发方面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和完善室内体育课的课程体系,其最终的成果形成有单元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微视频、录像课等,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内容丰富、类型全面的课程群与课程资源。
(二)整合素材——合作共享,个性施教
已形成的室内体育课课程与教学资源按照学段分类建立学段课程群,对所有体育教师共享,教师可根据需要下载备用。对于现成的课程资源,教师不要采用“拿来主义”,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富与优化,对其进行二次备课,使之成为适合学生学情与教学风格的教学资源。
室内体育课在开展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单一的授课方式,应采取多元化的设计与组织。理论类课程教师要将讲授与学生参与结合起来,也可将生动的图片、案例、故事、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采用讲授、交流讨论、听讲座报告、参观健康教育展览、组织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行为,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4];室内实践类课程可根据学生弱项与平时体育教学结合起来,或发展体能,或练习技能,在保障安全与不影响其他班级文化学习的情况下合理运用教室空间,根据教学内容的创新去开发教学工具,制作器材,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三)形成常态——检查反馈,注重监管
室内体育课课程经过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实施与评价的完整过程,形成了完备的课程群与课程资源。对于发挥了教师集体智慧所形成的课程成果,关键是要发挥它的作用。在室内体育课推广与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支持与配合。为了保障其正常开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创造条件、形成压力,采取不定期检查的方式,根据教师课表到教室了解实施情况,对于不按要求开展室内体育课的学校或教师,第一次采取警告方式,第二次要全市上网通报,并对一段时间检查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其目的是让室内体育课正常开展。经过宣传发动、过程管理、监督检查、考核评价一体化管理方式,室内体育课与室外体育课一样会得到重视,形成常态,而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四)精准实施——加强指导,保障落实
学校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层单位与关键环节,也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室内体育课是否有效实施与学校的精准实施密切相关。学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加强对室内体育课课程实施的指导。学校领导要落实专人分管,成立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机构,负责课程实施计划的制订、组织实施、评价、反馈与完善等工作,指导室内体育课课程的正常开展;第二,制订实施计划。体育教研组长是课程实施计划的直接负责人,应组织体育组全体教师认真执行课程实施计划,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学校资源、学生與学校实际开展二次备课,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第三,学校提供保障条件。学校要求全体教师重视室内体育课课程的开设,不允许任何教师挤占室内体育课,并建立督察机制。学校为教师提供设施设备保障其顺利开展,也可根据教学需要聘请校医或校外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专题培训。
四、结语
室内体育课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忽略或存在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关键是要正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对室内体育课进行课程开发形成教学资源,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意识,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形成由上至下的管理、评价机制,让室内体育课真正落实到位,最终使每个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姜玉华.室内体质课程实施的必要性及对策[J].中国教师,2014,12(07).
[2]张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指标体系建构及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19,17(06).
[3]邵曲玲.高校室内体育课教学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34(11).
[4]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