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华杰
摘 要:如今的信息技术在逐步的发展着,教师在展开教学时也会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当中,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得到激发,进一步的使得学生的审美意识逐步得到培养。本文从“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展开群文阅读,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分层教学”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教师如何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具体的教学当中,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逐步得到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新課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现代化技术展开运用,这时,教师可以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当中,促使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够在课堂当中发挥出巨大的优势,这样高效的语文课堂便由此而构建起来了,所达到的课堂效果也最为理想。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如今课堂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各种图片、视频直观的为学生进行呈现,从而对有效的教学情境展开创设。教师在对小学语文展开教学时,教师为学生创设出教学情境,这样能够更便于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促使学生能够越来越热爱语文。
例如,教师在对《观潮》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促使学生能够对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所了解是本节课的主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将潮来前人山人海的图片、潮来时万马奔腾的图片、潮来后风平浪静的图片在多媒体上直观的为学生进行呈现,通过这些图片使得学生能够全面的感知钱塘江大潮的盛况,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更为深刻地感受。再比如说,教师在对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3课的“海底世界”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海底是个物产丰富、景色奇异的地方有所了解,促使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充分得到激发。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将海底世界的情境视频在多媒体上直观的为学生进行了呈现,促使学生能够对海底世界丰富的物产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通过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呈现视频的方式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促使学生能够对海底世界有更为深刻地感受。
二、利用信息技术展开群文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学生不仅要对教材文章展开深入阅读,教师还应该将适合学生展开阅读的书籍推荐给学生,学生也可以自行找寻课外书籍展开阅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文章,将与此文章相关的文章在多媒体上为学生进行呈现,进一步的学生便可以自主地展开群文阅读,促使学生的阅读速度逐步得到提升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升,促使学生的知识视野有效得到拓宽。
例如,教师在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将雷锋叔叔的生平事迹为学生进行了讲述,进一步的教师在多媒体上为学生进行呈现,雷锋在人民生活遭到严重困难时,他省吃俭用将200元捐往灾区,等等,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雷锋精神。
三、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分层教学
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快慢也各不相同,这时,教师要对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有所正视,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一步的教师对学生展开分层教学。以往的教师也实施过分层教学,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从而教师所采取的分层教学仅仅是在口头上。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进一步的对具有层次性的微课件展开制作,进一步循序渐进地在学生的眼前进行呈现,促使学生都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例如,教师在对《操场上》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对两个层次的微课件进行设计,第一种是针对中等及以下水平的学生,教师将“拍、打、身、体、足、声、跑、拔、跳、踢”等字体及其拼音在多媒体上为学生进行了呈现,这些字都被规整地写到了田字格当中,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将与这些字相近的字在田字格的旁边进行写出,促使学生能够从字的笔顺入手,进一步的对生字展开学习。第二种就是针对中等以上的学生,教师将每个生字能够组成的词语在多媒体上为学生进行了呈现,促使学生能够根据这些词语展开造句。诸如,“跳”可以组成跳高、跳远、跳绳等等,之后教师让学生展开造句,等到学生能够完全掌握这部分课件之后,教师再为学生呈现出复杂的课件。在课下,学生可以对微课件进行反复的观看,使得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在对小学语文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当中,进一步的对教学情境展开创设,从而教学内容能够更为直观地呈现到学生的眼前,以便于学生的注意力得以吸引,进一步的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得到激发,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节当中,教师还能够带领学生展开群文阅读教学以及分层教学,使得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促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够逐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冬扬.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智力,2021(35):22-24.
[2]杨玉萍.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变革[J].学周刊,2021(36):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