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斌
作文教学一直备受教师的重视。然而,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依然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总是以让他们得到高分为目标。其实,我们不妨结合历年的高考作文题来组织他们开展写作训练,帮助他们真正掌握写作的技巧,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接下来,笔者就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为例,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
作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针对这道作文题,教师可以这样做:
一、带领学生细读材料
这段材料是毛主席对“体育之效”的一段论述,共六句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这则材料,并将其划分出层次。
我班的学生将其分为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身体发生变化,既可以是生理方面的变化,又可以是经过体育锻炼后产生的变化——达到好的效果。这句话告诉我们:身体变化是永恒而持续的,印证了哲学中的运动发展观。通过锻炼,人可以由弱变强。由此引出了有关“强”“弱”变化的话题。
第二层:“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用“生而强者”和“生而弱者”进行对比,指出强者如果不注意锻炼,恃强滥用,反而会“转为至弱”;弱者如果勤加锻炼,持之以恒,久而久之也能成为强者。这个句子告诉考生:通过体育锻炼,人是可以实现弱与强的转化的。强者如果放纵自己,也會变得弱小;弱者如果坚持锻炼,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终会变得强大。这恰好暗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盛极而衰,物极必反”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理。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强者应内敛节制,以虚怀若谷之态容纳天地万物,方能越来越强;而弱者应强健体魄,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能力,持之以恒,由弱变强。
第三层:“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里有两种态度(“不必自喜”和“不必自悲”),有两种做法(“顺应天道”和“主动锻炼”)。这个句子告诉我们:进行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而且能振奋人的精神。强而不骄,弱而不悲,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或趋势,一切就能变得越来越好。
学生从整体上看,能发现这则材料首先揭示了体育的作用,然后说明强与弱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最后得出“强者不必自喜,弱者不必自悲”的结论。在强弱之变的认识上,既有对个人在主观态度与行为方面的建议,又有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与趋势的把握,表面上阐释了“体育之效”,实则辩证地看待了强与弱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引导学生细读任务和要求
任务和要求就是一般材料作文的常规指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题目中的任务和要求。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他们注意把握这样几个点:
(1)“启示”。即提醒考生在写作时不要拘泥于这则材料,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延伸;(2)“结合材料”。要求考生在写作时不能脱离这则材料。它是写作的由头和生发点;(3)“感悟与思考”。一定要有“我”的见解、思想和主张。(4)“选准角度”“确定立意”。需选择一个合乎题意并适合自己的角度,确定一个合乎题意并适合自己的立意;(5)“自拟标题”。在精准审题、正确立意的前提下,拟定一个“合乎题意、凸显主题,简洁有味,富有文采,让人眼前一亮”的标题;(6)“不少于800字”。字数不应少于800,段落不少于三段。书写认真,字的大小适中,卷面清晰。
三、鼓励学生准确立意
仔细研读这道题,学生会发现材料不光谈了体育之效,还谈了强与弱之间的关系。关键词是体育和强弱,应处理好体育和个人、国家发展的关系以及强弱的关系。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切入:
(1)从体育的角度来写。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让体质孱弱的人变得强壮,让强壮的人变得更强壮。“野蛮其体魄”,更要“文明其精神”。强体魄,更要强精神。关注青年学子的身体健康,让他们增强体质,发展技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由个人身体层面拓展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层面,再由个人成长谈到国家发展。公民要健康,也要文明。国家要富强,也要文明。总之,阐述体育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参考立意:以体育精神,筑强健中国;锻炼体魄,文明精神;强身健体,励志兴邦。
(2)从弱者的角度来写。弱者不一定永远是弱者,也是可以变强的。那该如何做呢?首先,弱者要自重,要相信自己,不能自卑,这是必须有的信念和态度。然后需看清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要勤于锻炼,接受磨练,顺应时代潮流,尊重客观规律,实现由弱而强的转化。可以列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当初如此之微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员们励精图治,百折不挠,最终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转变,以弱胜强,成为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参考立意:从弱到强的逆袭;弱者不自卑,奋斗是“王道”;自强不息,由弱变强;勤奋锻炼,由弱转强。
(3)从强者的角度来写。强者不一定永远是强者,强者要清醒、自省,要走出上天给你的舒适区,谨防变弱。体魄健康了,修养提高了,国家富裕了,如果放弃努力,放松警惕,放纵欲望,止步不前,还是会变弱。从历史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强者恃强凌弱、滥用权势,也会渐渐变为弱者。某些国家依仗强大的国力,奉行利己主义,做出有损他国利益的事,最终会走向衰弱。强者,只有勤于锻炼,勤于研究,才会变得更强。国家也是如此。
参考立意:从“体育之效”到强体强国;强者的发展之道;强者需清醒;强者的姿态。
(4)从强与弱的关系的角度来写。认识到弱与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进行辩证的思考。比如,中国的今昔变化。过去,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压挨打。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逐渐由弱变强。如今,我们奋发图强,接续奋斗,扶持弱国,体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又如,用动态的眼光、发展的思维,辩证地看待自己的身体、学业、事业以及自己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华为的曲折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艰难进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时代热点话题,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
参考立意:对强者与弱者态度的分析;做真正的强者和聪明的弱者;强者自危,弱者图强;无论强弱,锻炼恒常。
习作片段展示:
成功只代表过去,不代表未来。何况“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所以,我们在有了成绩、有了底气之后,切不可骄傲自大。就像袁隆平院士所说的:“什么是尽头?追梦人没有尽头。亩产1000公斤,还想着1001公斤、1002公斤……不能让梦想止步。”对个人来说,努力的目标不是出人头地,而是超越自我;对企业来说,奋斗的远景是超越企业自身,永远不停歇,永远追求更高、更快、更好;对于国家来说,强大了,有力量了,还需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不欺凌别的国家,维护公平、正义,维护和谐、和平。
总而言之,教师需把握高考作文题的命题趋势,多组织学生开展思维训练,让他们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切实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这样,他们在考试的过程中才不会觉得无从下手。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