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楠
“美丽中国是先进文化的表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其内含了美的意义与本质,既突出变美的过程又强调美丽的结果,从价值形态来说,是人对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美好向往,实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观转变。”中华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经典戏曲作品更是文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如今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时代的呼唤,而重塑和再造戏曲经典作品亦是当今戏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戏曲人应通过经典传承,有效传播,引领时代美学思潮,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现代化转化过程中塑造美、传播美。
中华戏曲艺术发展至今,已然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产品,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戏曲的当代性就是在保持其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还要不断融入时代特征,凝聚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对于在公共文化领域建设“美丽中国”有深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戏曲艺术特有的美学价值而言,其良性的传承与发展亦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了绵薄之力。从美的关系本质来说,美丽中国源于审美需求基础上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互动,其主体是从关注物质需求的人变为具有审美需求的人,其客体是人、自然与社会。人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审美客体。对于戏曲艺术而言,人既是戏曲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同时也是欣赏者,需通过戏曲艺术作品实现美学互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华戏曲艺术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也存在一些封建糟粕,但在1949 年之后,经过持续改善,已然成为一门价值观的艺术。从当代性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历史的,亦是现代的。对此,我们应当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站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以当代科学的价值取向客观辩证地评价,通过舞台形式实现当今与历史的对话。
只要除万民苦哪顾得一身安!君不见,坚贞不二的关云长,刚正不阿的包青天,忠心报国的谢瑶环,一个个生动的舞台形象传递出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人文精神。戏曲艺术通过对舞台人物的塑造表现了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品格,这就是优秀价值观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而时代发展到今天,或许可以从中领悟到更多为人类的幸福生活而无私付出的献身精神,而这种献身精神不仅为了实现美,更多的是为了实现美的价值。正如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美丽中国应当包括人性的美丽,只有每个个体都具有纯朴、善良的人性,才能构建出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在中国,人性问题上最大的争议是人性的善与恶的问题,即人性是善良的或者是邪恶的,马克思主义主要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方面揭示了人性的内涵。而中华戏曲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欣赏戏曲艺术当属洗涤心灵尘埃的品质生活。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艺术是有灵魂的,戏剧亦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而戏曲事业的发展亦如人生,总会经历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所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正如林洪桐先生在《表演生命学》一书中所言:“艺术无处不是人的标志,无处不是为表达基本生命而发展了的可塑形式。艺术有映像生命的能力,只有把生命和形式统一起来,形成一种活的形象,一种生命形式,艺术才会有强烈的感染力。”将艺术与生命融合,才能达到唯真、唯善、唯情、唯爱。
“不怕天规重重活拆散,我与你天上人间心一条。”黄梅戏《天仙配》之所可以成为戏曲经典,不也恰恰是因为这部戏通过塑造七仙女纯真、炽热的性格,以及她与董永那刻骨铭心、纯洁无瑕的爱恋,歌颂了人世间的真情真爱,且经过戏曲演员情真意切、沁人心弦的表演,使观众进一步感受到了至情至性、至真至诚的人间大爱,并懂得了“人生如舞台,平凡如你我”的深意——人与人之间唯有相亲相爱,无私奉献,方能成就和谐美好之社会环境与家庭氛围,这或许便是戏剧艺术创作的真谛。
“人若无情也是妖,妖若有情亦是人!”传统的戏曲人物是脸谱化的,忠奸善恶一目了然,戏曲作品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赞扬了真善美,抨击了假恶丑。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艺术在当今时代的创作亦需要通过对正面人物的描写,突显人性的光辉。尤其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如今的戏曲艺术作品更应当观照现实,点亮生活,实现乡土中国的俊伟书写,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气度的艺术作品。
传统的经典戏曲艺术作品大多是礼乐文明与乡土情怀的结合体,尤其京剧艺术更是博采众长,达到了雅俗共赏。在大众审美选择多元化的今天,很多传统艺术门类也进行了跨界尝试,和话剧、交响乐、流行乐等艺术形式结合。例如,广东粤剧《白蛇传·情》就拍成了粤剧电影。也有一些剧种的新创剧目在配乐方面增加了交响乐的伴奏,观众对此褒贬不一,但是从戏曲当代性的角度来看,戏曲艺术无论如何跨界,其“功、法、戏”的核心是不能变的,正如广东粤剧《白蛇传·情》,虽然利用了数字技术传播,但其中的“四功五法”一样都没少。而戏曲若要跨界发展,首先就必须厘清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解戏曲艺术的本质。诚然,戏曲艺术自古就是文学与技艺的结合体,是文人与艺人的密切配合打造出那么多的经典戏曲作品,戏曲演员就是要通过精湛的技艺向观众传达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对于戏曲的跨界发展而言,当务之急,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戏曲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地方戏曲,在融合高雅文化的同时又不能失掉乡土情怀;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坚守戏曲的本体不变味,坚持戏曲的“四功五法”不动摇,在此基础上再适度融入一些现代技术手段,这样才更有利于戏曲艺术的大众传播。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审美多元化的当今时代,发展戏曲艺术就必须明白戏曲艺术主流的美学思想。例如,一提到法国,人们就会联想到时尚和浪漫,但是法国的主流艺术其实是建立在古典主义基础上的。而中华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中华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引领当代审美的自信,尤其要积极引领当今年轻一代的观众。当代年轻人要通过欣赏戏曲艺术而更懂得真善美,憎恶假恶丑,体悟中华戏曲艺术心性好古、普度以德的真谛,感受中华戏曲艺术的神髓。戏曲美学价值的当代性亦是如此,恰似那“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地方戏曲离不开山野的清风,也离不开泥土的芬芳,更离不开小桥、流水、人家。而作为国粹的京剧更应当体现出戏曲美学的神髓。
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艺术的大众传播的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既有线下,亦有线上,其中也不乏一些先锋人物。例如,2015 年,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龙宝玲在工作之余,开办了黄梅戏公益学堂,慕名而来的学员越来越多。一年后,她专注做公益学堂。2018 年,她正式注册了民众黄梅戏剧社。2020 年3 月,龙宝玲开设直播,在直播间里传授黄梅戏的理论知识,示范唱腔、身段,与学员连线答疑,受到了13 万粉丝的关注。
龙宝玲提出要让戏曲传承文明,让国粹走进大众,文化传承人人有责。这对戏曲艺术的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随着网络传播的迅速铺开,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泛娱乐化,网络暴戾气越发蔓延。
假作真时真亦假。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戏曲艺术亦是如此,戏曲人在努力追求艺术上的“真”,有时却不得不委身于商业利益上的“假”;人们渴望内心世界里的“真”,常常却无奈于世俗环境下的“假”。网络是现实的延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传播必须与良好社会心态培养紧密联系。传承与发展需要优秀的演员,亦需要文明的观众,演员和观众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网络直播确实给戏曲艺术的传播带来一定的助力,但是若要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还需要建立专业的运营团队,积极吸纳合理的建议,逐渐完善自身的综合体系,杜绝网络暴力。
中华戏曲本来就是文与艺的结合,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不断扩展其发展格局。当今的戏曲人,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戏曲演员,一定要珍惜青春时光,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技艺水平。坚持练功,要真练、苦练,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在工作之余还要多看戏,多听戏,多向学术大家和戏曲名家请教。多读书,读好书,拓宽自己的视野,真诚热情地对待自己的艺术生涯,真心真意地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要谦虚低调,见贤思齐,执着坚毅。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张岱年先生在《心灵与境界》一书中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这些是植根于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内涵,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戏曲艺术的创作,成为传统戏曲艺术的灵魂。如今戏曲艺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仍需要不断汲取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生态智慧,凸显生态话语的本土资源与特色,注重人与自然间亲和关系的审美态度的构建,融入日常生活的生态立场。
例如,京剧《红鬃烈马》是王派的代表剧目,全本一共十三折,从《花园赠金》到《大登殿》,无一不精彩,而该剧之所以可以长期流传,正是因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信念,诗词歌赋,人生哲学,唱念做打尽在其中。因此,该剧才会在舞台上经久不衰,且代代相传。
戏曲艺术的迷人之处往往在于那令人沉醉的烟火气息,而在这背后不知隐藏了多少人鲜为人知的辛酸和痛楚,但在隐忍和奋争之后戏曲艺术终将迎来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时,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承载的是内心的激情与执念,恰似那“过尽千帆皆不是,唯愿心系一个人”的大美情怀。
“瓶花落砚香归字,风竹敲窗韵入书。”戏曲艺术于当今时代之发展应当做到守正创新,进一步说就是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守正创新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好中华戏曲艺术,一方面要坚守正统的思想观念与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要借鉴表演生命学的相关理念,将表演艺术与生命状态融合,展现戏曲艺术的神韵,维护戏曲艺术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戏曲事业绿色发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以载道,以戏传情,正所谓“戏曲小天地,人生大舞台”,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则进一步为戏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尤其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下,更应当做到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积极构建绿色化的文艺生态,重塑健康向上之戏剧精神,引领当今时代之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