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内在引导及外在保障研究

2022-03-06 14:50许景辉
艺术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

□吴 珏 许景辉 李 立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到高校要“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激发高校科技创新潜能”等,这些都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艺术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培养更加迫在眉睫。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工作研究开展了较长一段时间,研究主要分为外在保障与内在引导两个方向。其中外在保障方面,国内院校从专业发展方向、课程体系建构等方面出发进行了大量探索,如建设师资团队,加强教学软硬件投入等。但对人才培养的内在引导方面仍有所缺乏。现阶段,学者对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在方法和路径维度方面研究较多,方法的同质化较为严重;而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关注度不够,针对艺术院校学生思维独特优势没有充分挖掘,且缺乏合理引导,未能定位艺术院校应培养具备怎样能力的学生。本文将从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内在引导及外在保障展开研究。

一、艺术设计类学生内在自我认识路径引导

(一)了解艺术设计人才的思维优势

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形象思维与传统培养模式的逻辑思维有着巨大的差别,最主要的是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方式是敢于打破固有的、常规的思维界定,敢于对个人已经成型的思维模式进行升级迭代,会善于将新的思维模式代入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或者将自己代入别人的思维模式中进行思考,更多的是从感性、人文的角度思考问题。

逻辑思考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尽可能地排除主观因素对客体的影响,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事物,但是因为过于客观,过于追求事物之间的联系,思考模式方面较为单一。而形象思考模式的优势就在于能够使学生多角度思考,从较为感性的人文角度切入,并且更加容易接受新思维、新事物的冲击。这种思维培养相比于传统逻辑思维无疑更加适合艺术设计类学生,但是这类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更加离不开学校教师的引导。

(二)激发学生内在特质

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在艺术类学生原有的素质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特质,在原有的艺术生应该培养的艺术素质上加入创新素质、人文素质,以及协作精神等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在自我审视方面有长足的发展,能激发学生的自我迭代能力,并引导学生学会抒发内心情感,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创造思维。在此期间,教师主要以引导式教学为主,突出学生在创新方面的主体地位,使其在具备完备的专业能力的同时,能将各种能力相互组合,打破原有学科思维模式,打破学科壁垒的创新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艺术设计创新人才能力基础与素质培养方向

(一)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能力基础

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当下,创新人才培养已是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能够在专业领域中研究、实践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社会需要与产业发展带来的新市场是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包括具有敢于尝试的勇气;在探索中总结、反思的能力;对生活的极致追求,热爱生活;对人文情感的敏锐洞察力;利用美学,实践于创作作品中;能根据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快速适应;具有建立新规则的能力。同时具备多种能力,综合素养将会更有助于创新思维的拓展,能力之间相互作用更能以创新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能力的培养必须基于“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一切始于人的需求,保持对人的关注,考虑人的感受,构建令人愉悦的体验;尊重文化、地域差异性;以人类的宏观角度高度思考问题,赋予时代使命感。

(二)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素质培养方向

针对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方式不同,其内在素质的培养也与传统人才培养大相径庭。艺术设计类人才的独特思维模式更多的是从人文角度提出根本假设,介入主观、人为构建;通过实验、实践不断迭代,寻求更好方法;手脑并用,以项目方式学习,在不断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依靠情感洞察、人文模型进行决策;以不满足现状、追求创新的价值观做引导;多向思维,在抽象和具象之间不断穿梭。对此,我们不难发现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思维具有跳跃性并且偏向感性,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这也是针对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基于艺术设计类人才的思维模式对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素养。审美素养的培养是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审美素养是艺术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是艺术人才在长时间的训练、创作过程中形成的独有素养,是艺术人才今后开展艺术活动的根本。

(2)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影响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共情力”的培养基础,是艺术设计不脱离“人的需求”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思维基础,保证学生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不脱离“人”本身,如在创新发展过程以及艺术创作中介入人机工学、文化关怀等,以对方角度考虑人的感受。

(3)革新素养。革新素养的培养是艺术创新型人才素养的关键。革新素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其中一环,旨在帮助学生完成自身知识理论框架的迭代升级,引导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对内在的知识架构与思维方式进行革新。

(4)融合素养。融合素养是艺术创新型人才接受外在“刺激”化为己用的保障。融合素养与革新素养相辅相成,融合素养是创新思维培养成型的重要保障,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联系”的思维模式,将外部的、新接触的思维与自身原有的思维进行联系,化“外来”为“己用”。

(5)合作素养。培养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合作素养是使艺术设计产生规模效应的前提。艺术创新活动以及艺术产业运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面广泛,需要多种人才合作,形成团队效益。因此,艺术创新型人才应该更加注重团队协作,集合其他力量,形成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优势完成艺术活动。

三、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外在保障

(一)教师资源

教师资源是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其外在保障的重要部分。创新型人才培养除了需要教师具备较多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教师具备自我更新能力。

教师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虽然其处于学生培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也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变。针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维能力强、个性突出的特点,教师也应该从教育教学方法与思维模式方面进行转变,更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引导学生激发自身内因。另外,教师要通过走访、考察等手段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指导,利用自己教学眼光的前瞻性帮助学生进行创新项目的实践,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

(二)环境营造

环境营造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外在物质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外在保障,旨在创造一个物理空间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环境营造方面应该要将“环境对人行为模式的影响”这一效应发挥到最大。

营造合适的环境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教室配置很多都是学生一人一桌,同时面向教师,在学习过程中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各自学习,鲜有发生的想法碰撞也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如,将教室配置改成小组围坐,教师从中游走讲授,则可以引起更多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营造环境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碰撞机会,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创作,给予学生更多讨论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意见,突出学生作为创作主体的地位。

(三)跨年级跨学科联动

跨年级跨学科联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助力,也是需要学校配合才能达到效果的重要外部保障。其意义就在于利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相互联动,形成连带关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其他学科以及不同年级之间思维模式的差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跨年级跨学科联动分两个维度进行,即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纵向维度上通过高年级学生发挥专业经验来带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横向维度上通过不同学科之间开设课程、项目组等方式,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不同的思维模式,以此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同时促进两者发展。这一举措能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学生多种思维模式之间的碰撞,促使学生更新思想理念,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思维框架,甚至将不是自身专业的知识化为己用,与自身专业进行融合创新。

但是,关于跨年级跨学科联动的实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难以进行的,容易出现时间协调难、课程成绩评分难、课程进度协调难等问题,所以需要学校等外在因素做出强有力的保障。

(四)考评机制

考评机制是当前教学模式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来衡量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成果的标尺,同时也是推动学生与教师共同努力、进步的助力。针对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来说,考评方式的改革应该意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

针对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课程改革的目标应包括以下几点。(1)考核兼顾理论与设计能力;(2)拓展考评主体,不局限于任课教师,采取集体评价、学生自互评等形式相结合;(3)考核方法体系化,兼顾考试与平时的考核成绩相结合,特别加大过程考核力度;(4)考核指标具体化,尽量量化考核指标,增加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

考核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教师为引导的作用。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锻炼学生思考、创造、实践能力,逐渐提高其应变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积累各种思考方式,最终累计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展望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各行各业都“内卷”严重,高校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的转变已势在必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然成为破局之策。

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且需要不断探索、试错的过程。教师应将内在引导和外在保障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调整,不断探索出更适合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在这个发展探索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教师的思维也应该适当发生转变,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功利性”教育,应避免将学生固化于同一思维模式之下,要让学生打开思维,多利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学生也应该打破学科壁垒,串联多个学科,学会学科之间联动合作,做到“集百家之所长”。最终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具有新型思维模式,能够适应社会不同需求,能够连动起同一领域下不同特长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星.云.海》
《花月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