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赵欢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内容提要:本文从中职幼专一线教学的角度,审视学生的硬笔字学习情况与教学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学生在硬笔字学习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1.硬笔字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职业属性决定了他们要符合并遵守教师职业素养的相关要求与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今教育部)发布的文件《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1]212-213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1]255-266,明确规定了师范毕业生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书写过关的要求,钢笔字、粉笔字更是其中关键。其次,专转本考试与教师资格证考试也涉及对考生字迹的考查。所以,基于以上两点,不管是从学生的就业、升学层面,还是学校与教师的教育层面来看,均须进一步提升对书法课程的重视度。同时,这也对书法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生主要特征
中职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入校,基本的书写习惯已经养成,习惯良好则罢,而不良的硬笔字书写习惯是其进入中职阶段后在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书写方面开展个人学习的最大阻碍。从笔者个人教学经验与其他教师分享的经验来看,中职学生在书法学习中普遍缺乏自主性,不善于进行独立思考,同时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另外,从生源上来看,中职幼儿师范专业的女生占绝大多数,相较于男生,女生耐心、恬静、细致的性格让她们更易接受中职阶段的书法学习。
1.素质目标:引导学生重视汉字书写,重构个人与汉字的联系,培养汉字书写的审美意识;认同中国文字与文化,具有知识迁移以及对作品进行自我审视的意识与能力。
2.知识目标:学生掌握书写用具的特性;掌握楷书、行书硬笔字学习范本点画、结构、章法特征与规律;掌握硬笔字评赏的一般规律与切入点。
3.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对学习范本进行较为准确的临摹与仿作;能够脱离范本书写美观的楷书、行书硬笔字;能够对楷书、行书书写技能以及新范本进行一定的解构、阐述与分析。
“都初中毕业了,还让我学习写字!”不少中职学生有这样的感叹。从小到大一直在“写字”,书写已然成为学生时代极为平常的事情,这使得它已经不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探索与征服的兴趣及欲望;同时,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发现,只要不影响识读,字迹的好坏几乎不会影响到考试分数。繁重的课业加上功利性方面动力的缺乏,致使学生以漠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书写水平。那么,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再去练一练能应付硬笔字书写的过关考便成了他们坐在书法课堂的主要动力。
硬笔字教学中,学生短期内最难改变的是与书法相关的书写意识与审美意识。很多学生受印刷体与流俗风格的影响。总体来看,学生在硬笔字学习的认识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对“规范字”的认识不清,其次是在书法审美上的偏颇。
先说对“规范字”的认识不清。硬笔字教学中提到的“规范字”的概念有别于“规范汉字”,规范汉字指的是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简化字总表》与《通用规范汉字表》正式公布的简化字与传承字,它规定了通用汉字的基本笔画与架构。而硬笔字教学中提到的“规范字”除却必须使用“规范汉字”作为书写参照与载体外,还应当包括对书写态度以及书写结果的考量。当有人的书写行为加入后,“规范汉字”就有了书写者的态度。态度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那么反映在笔画、结体或风格审美上也就有了好坏之分。教师在硬笔字教学中需要做的是积极引导学生规避坏的书写态度,以正确的笔顺、合适的速度规范书写汉字的笔画、结构等,展现出美观的字迹风貌。
再说书法审美上的偏颇。在硬笔字教学中谈及硬笔书法审美问题,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艺术”一词。我们说中职幼专学生硬笔书法的教学目标立根于规范与实用,但务求实用与追求一定的艺术效果并不相悖,二者是可以统一的。站在这个教学立场上,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硬笔书法的审美问题时,就显示出了它的因然性与必然性。在硬笔字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明显地暴露出书法审美能力的不足与书法审美偏颇的问题,学生多倾向书风甜媚、张扬、率性草草的作品,而对一些符合当下审美、书风峻拔的作品却难以欣赏,更不用说那些书风古雅、拙朴、隽永的作品了。上一个问题经过概念灌输与作品评讲可以短期内解决,审美鉴赏力的提升却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
学生的书写习惯养成后,经过长期巩固,就会形成无意识行为模式,稳定而不易改变。如无外界因素干预,通常在小学二、三年级,学生基本的书写习惯就已定型,到中职学习阶段书写习惯更加不易改变。书写习惯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好的书写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笔者在硬笔字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班级学生书写习惯不良的有四分之三之多,要引导学生改变书写习惯,这对教师的责任心与教学的成效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面对中职学习阶段的教学群体,时效性较好的教学活动应当围绕以下三点开展:一是顺应学生的书写习惯进行针对式教学;二是发现最为影响学生书写的一到两个不良行为并引导调整;三是注重书写意识与审美感知力(笔画、结体以及作品气韵)的提升。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是中职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也大体上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思维与身心发展特征,它体现在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影响与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抛却学生的年龄特征,“书写”因过于“平常化”,往往使学生忽略对它进行多层次观照——思考构成书写“结果”的“因”,比如书写的两姿,指与腕的运动,右手生理习惯与书写的相关性,何为笔锋与书写性,笔锋与书写性的关联,何为好的点画与结构,结构生成有何规律性,用怎样的心态对待书写,范本的风格特征是怎样的以及临写时要如何把握,什么风格效果是自身想要追求的,练习硬笔字的用途、目标、意义,等等。学生若能在书写过程中的任何一点上有所思考,都将会对其书写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若是毫无思考,只是依据课表按部就班地进出教室,那么,硬笔字课程对其来说只能是“索然无味”,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书写理想是硬笔字学习的源动力。理想的建立既需要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职业与生活的规划和追求。树立硬笔字学习的理想,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1.树立具备完善的职业素养的理想。字迹美观、端正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是一名立志未来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的义务与责任,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门面担当,也是提升职业自信的要素之一。
2.树立获取教资与升学的理想。参加教师资格证与专升本考试都是师范类专科生需要直接面对的,但不管哪种考试,字迹都在考查范围之内。江苏省自2022年实施改革,在改革后的省普通高校专转本选拔考试的方案中,增加了对考生硬笔字的考查比重。显然,硬笔字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
3.树立提升生活品质的理想。引导学生树立起一种借由书写调整生活节奏、澄心涤虑的理想;或是一种感受书写,感受汉字点画、结构,感受风格美感的理想;或是一种与其他知识技能共同建构“生活美学”的理想。
想要改变大部分学生的硬笔字书写观念,需要在书写者与书写之间构建起一种新联系。新联系的建立既离不开外力的介入,同时需要学生从内心对书写进行认定,最终两种方式交织在一起,共同推进与维持该联系。通过长期的硬笔字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除了通过常规的课程学分的考核外,还有如下几种较为实用的手段与方法。
1.参加比赛,以荣誉感来增强认同感。在硬笔字教学中,可以从每班挑选几名书写基础好的学生,组织培训、参赛,用良好的结果先建立起这批学生的书写信心,激活他们的书写热情。而每个班的这几名“先进”于班集体而言,就会潜移默化地起到以点带面、以优促学,进而提升班级整体学习氛围的作用。
2.组织社团,砥砺前行。利用以优促学方法的同时,组织建立书法社团,招纳不同书写水平与不同书写目标(可以是志趣相投,也可以是为获取证书而来提升书写水平)的学生。社团的作用,不简单是聚集了一批特长者与喜好者,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班级更为开放的展示与交流平台,同时通过聚集建立起相互陪伴、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砥砺前行的关系。用社团来守护学生的书写火苗,凝聚书写激情,以期扩大至整个班、整个年级乃至整个学校。另外,不同于课堂教学目标“基础性”与“兼容性”的要求,教师在社团活动指导中可以根据社团成员的情况,将硬笔字书写从“规范性”这一目标延伸至“艺术性”,扩大学生的书写范围、审美视野与格局。
3.去“平常化”,除了面向学生,也面向教师。面向教师这个群体,去“平常化”主要指教师需要改变一些传统的硬笔字教学模式与教学思维模式。
硬笔字教学无论采用哪种模式,点画、部首、结体、章法都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但模式的不同,教学的效果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模式与方法通常是针对知识点与书写技巧,教师先于讲台讲解、示范,随后学生在课堂中练习。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课堂组织形式简单,教学进度易把握,同时能够将解构细致的知识点与书写技巧清晰明朗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弊端为教学形式与内容单一,虽然知识、技巧解构清晰但教学效果时常不尽如人意。导致该局面的原因不难分析,硬笔字教学属于“书写”教学。“书写”作为一种实在行为,它包含手的运动与落于纸面的结果这两个层面。而传统教学模式着重于后者,日常教学中也常常是以结果来分析结果。此处的结果既指教材范本例字,也指学生的字迹。这就造成即便教师将教材范本例字的点画、结体、章法等细节进行了细致分析和示范,学生在随后的书写练习中难免还会出现书写不出来或无法书写到位的情况,即教师的示范结果与学生的书写结果之间产生了差距。差距存在正是由于传统教学缺少了对“书写”运动的观照。落于纸面的结果是运动的轨迹,书写的本质是运动,书写训练是挥运的训练,挥运对应着书写者的手与心。按照这种认知,新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更应当注重各个与挥运相关的由书写者参与的细节,即着重引导学生感知笔与手的关系。如怎样执笔,甚至细至各手指的长短位置如何控制更便利于书写;感知右手生理习惯与挥运的关系;体会各个字的点画对应于手的动作,化“既定”为“灵活”,不着死力,笔过形成而笔短气长;理解何为“书写性”以及如何轻松表达,以实现从“摆布”到“书写”的进化,达到笔断意连而圆融生动;欣赏古人优秀字迹与书写理论,提升审美宽度与高度,感知个人笔性,寻找契合自己的点画、结体、章法与风格的书写方向;感知教师示范的书写节奏与韵律,先模仿,进而将其逐步带入个人的书写中……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能力模块细分,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题训练,最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具备硬笔字书写自检与自学的能力。
除却与其他课程在教学上的一般共性外,硬笔字教学更需要“因材施教”。缘由有三:其一,中职阶段学生几乎都有十来年的书写经历,不管好与坏,书写习惯早已经成形;其二,国人基因里传承着“汉字”与“书写”的情愫与记忆,同时学生自小到大也见识过不少硬笔书法作品,所以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着硬笔字审美倾向;其三,硬笔字教材具备基础性与指导性的同时,必然也带有强烈的教材例字书写者的个人色彩,即存在结体、风格指向性单一的弊端。学生的书写习惯既已养成,并且我们知道在中职阶段有限的学习时段内,改变这个习惯极其不易,那么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因材施教。作为硬笔字课程的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顺应学生既有的书写习惯与审美经验,逐步引导他们往规范、端庄、灵巧、圆融、个性的方向发展。基于以上分析,在硬笔字教学中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无疑是必要且迫切的,是提高硬笔字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同时,还需要教师重新审视之前的评分评价标准,建立起与之匹配的、相适应的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