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藏土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都对中华灿烂文化的形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并进一步指出:“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总书记的这两句话点明:其一,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其二,要坚决克服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或将各民族文化忽视排除在中华文化之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共存。“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是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并非此消彼长、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①李卉青,何山河,黎岩·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觉得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学中,包容接纳一定比例优秀民族文化艺术,适切地开展各民族文化艺术融合的教育教学,不仅有助于各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是党和国家对民族语言文化的尊重和保障的体现,更有助于提升各民族团结一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①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9-09/27/c_1125049000.htm,2019-09-27.
藏族是个爱美的民族,爱美不仅表现在丰富灿烂的建筑、工艺、绘画、书法等艺术创作中,更是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这种“生活是美,美是生活”的美学理念独具特色。藏族传统文化艺术是藏族地区的各族人民群众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美学价值。藏族传统文化艺术主要包括以下四种资源,现简要概括如下:
(一)建筑艺术。无论是宫廷建筑,寺庙建筑,还是城乡民居,各地因地制宜,康巴及卫藏地区多以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安多地区以土木结构为主,牧区的一般人家都居住在适应于游牧生活的牛毛帐篷里。所有建筑依据当地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传统,就地取材,依山傍水,冬暖夏凉,成为藏族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公元7世纪始建——公元17世纪建成的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则是最辉煌的宫殿代表建筑。
(二)工艺美术。藏族工艺美术历史久远,做工细腻精致,表面多有富于立体感的吉祥纹饰。木质器物用具在藏族较为多见,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观,便于携带,倍受藏族人民的钟爱。皮具在牧区使用较频繁,人们用皮缝制茶盐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观且耐用。“吉祥的祝福”是藏式装饰图案的永恒主题,建筑、家具、首饰、服饰和岩石等凡是需要装饰的地方都有“吉祥的祝福”的图案。对原本冰冷的自然物象赋予了藏式审美趣味。②格桑多吉·《西藏大学学报》第23 卷第2 期2008年6月.色彩鲜亮的帮典,图案别致的氆氇,造型多样的藏戏面具,制作精细、装饰华美的家具,无不是为了满足民众的实用需要而进行的创造加工。它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还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为丰富多彩。
(三)雕塑。扎什伦布寺巨型铜雕“强巴大佛”,塔尔寺彩塑“妙音天女”和“财源天女”,拉萨聂塘石雕“大石佛”等作品,保留了藏族雕塑风格形式的整体状貌。酥油花捏塑、剪堆绣展佛、木刻版画、平面面具、石刻、图符装饰等扩大了藏族美术的体裁样式。
(四)绘画艺术。唐卡是藏族绘画艺术的代表,家家户户都有各式各样的唐卡。寺庙及藏人家里有内容各异带有德育色彩的壁画,萨迦寺长廊壁画中的巨幅“曼陀罗”,古格壁画“礼佛图”,“庆典图”,布达拉宫壁画“战争图”等,补充了藏族壁画历史画卷,佛经故事之外的题材。像《和睦四瑞》《六长寿》《吉祥八宝》等,藏区很多家户及寺庙的壁画都由藏族和周边各民族画匠共同完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风格上受到周边各民族绘画风格影响和国画的风格影响。
本文借鉴教育人类学主客位结合研究方法。“主位研究是指站在当地人的立场,从当地人的文化视角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客位研究是指从研究者的文化视角分析所遇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主客位的文本可以为读者立体地呈现社会现象和观点,就像听多声部的交响乐。”③《书斋与田野———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方法与技术》全国民族教育科研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贵州民族文化教育中的师资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ZXQN18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8-12.采用主客位结合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客观、立体、全面地理解教育现象和问题。
(一)个案访谈:
马某某(回族美术老师,本科毕业,代全校美术)
格:请问您在这里教了多少年?
马:嗯,17年啦。
格:哦,那请你谈谈您的美术教学好吗?
马:好的,刚开始代课的那几年我一直完全用普通类的那种教材(以下简称普教)来授课,学生无法接受,对美术课的兴趣也不高。我在后来慢慢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背景,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接受这个美术知识,培育美感,发现,藏族特有的美术是藏族学生特别熟悉的,无论在生活当中,在一般的教学当中,已经接受了藏族本身有关美术的东西,经管他不会画,但在思想思维上容易接受,他有一种亲切感,我觉得这个就是打开美术的一把钥匙吧,通过介绍藏族本有的美术让学生知道美术就是这么一回事。因为艺术是互通的,她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族美术和普通美术之间她还是有一种联系。就像挖掘那个民间艺术一样,从这样的观念出发,就这样我就通过藏族美术将他们引入美术,学生也就知道了,美术原来如此啊,因为藏族美术里,它也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这四个方面,它还是非常全的,而且生活中有许多的实例,这样引入之后学生就马上能理解,而且兴趣也调动起来啦。
格:以学生已有的美术经验和感性知识为基础,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自然而然地进入现代美术世界。
马:像我们平常就能看到的藏式建筑,我跟学生讲它也属于美术范畴,顺便就把建筑艺术的特点说出来,慢慢将他们引入普通美术里。工艺美术啊藏族的就更加丰富,从她的首饰,生活用品,几乎处处都有,就像马鞍啊,服饰啊,多姿的首饰这些都是他们特别熟悉的,跟学生讲这些都是工艺美术,所以的生活用品都是工艺美术啊,那么就是藏族的工艺美术传统的就是多一些,而现代的工艺美术的成分少一些,像马鞍的制作,藏刀和妇女身上佩戴的首饰制作都是学生特别熟悉的,这一下学生就马上理解了,学生就会想:哦,原来这些就是工艺美术品,然后引入普通的现代的工艺美术,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格:藏族传统美术就像是藏族学生进入现代美术的“桥梁”,没有这座“桥梁”,他们很难进入现代美术世界。
马:像绘画,比如唐卡就和中国画非常接近,在形式上,虽然说中国画它画在纸上,唐卡早期画在羊皮或布上,但是他们在造型方式上是一样的,唐卡从中国画和其它民族画中不断地汲取营养。这样一引入学生还是容易接受,再就是,刚开始这样做时,用图片,后来就用幻灯片,首先就对藏族美术进行欣赏,欣赏以后就教一些简单的美术理论,和整个的一些画法和技巧。
格:您能再举个具体的详细的实际教学方面的例子好吗?
马:嗯,比如雕塑方面的可以用一些当地的材料,我有时安排几个学生去山上拿回来一些红泥土,然后,他们就可以直接用来制作雕塑,他们做的特别好,特别成熟。做出来在风格上,他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明显不同于普通类学生的美术作品,从中还是反映出藏族传统的那种审美观念,比如他们制作的佛像,面具啊,牦牛啊之类的,可以说从无意中表现出来啦。再一个就是藏族的面具艺术,我对此还专门找资料,细心学习。我发现藏族的面具艺术富有教育意义,就努力挖掘期中包含的珍贵的教育内涵,若纯粹作为一个面具跟学生讲意义不大,后来,我在细心研究之后与普通的面具进行了比较,我发现藏族的面具艺术富含教育意义,这种教育在一般的藏族中学里老师肯定做不到这一点,藏族面具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用不同的颜色说明不同的人性,比如说白色面具,它象征着在藏族生活中睿智,富有修养,年龄也很大,在社会上有威望和地位的老者。像黄色和普通类里的色彩象征是类似的,它首先象征着尊贵,像汉族文化里皇族穿黄袍,像藏族的在佛教修养方面达到极致的那种大德也穿黄色的袍子。最有教育意义的就是那种黑色的面具,它就象征着恶人,它是最反面的一个角色,再有一个就是半白半黑的一种,象征着两面性,圆滑,做人很不正派。我在班上,首先让他们制作面具,他们用各种材料制作,做的非常好,除此之外,就是在舞台上表演出来,这样一来,其教育意义比课堂的教育来的更直接,更深入,这样,知识就完成了内化。
格:就建筑方面您是怎样讲的?
马:这个啊,藏式建筑它不同于普通的建筑,材料上用当地的材料,就地取材,石质结构的建筑很多,其特点依山而建,比较稳固,与山形成完美的结合。再一个就是其审美特点,雄伟,壮观等,由于材料的原因,藏式建筑可以保持很多很多年,从古老的雍布拉康到遍布藏区的大量的寺院建筑群落。她特别浑厚。另外,我所采用的美术教材是普通的,我前面也专门反映过这个问题,以藏为主的美术教材,青海出版的那个,用了藏文,但是内容没一点变化,实际上就是普通美术,那种真正的那种藏汉融合的美术教材没有。我觉得真正的藏汉双语的美术教材,应该对藏族传统美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将其引入普通教材,这样做真如我在前面跟你说的,学生们容易接受,我并不是说要纯粹的民族化,而是从学生能够接受的心理特点出发的,应该接受她(指藏族美术),然后再引入其他美术,学生就能很好地接受和理解,我是这样理解的。像我们这里小学的美术教育很缺乏,到这里以后我们就从新开始,从新起步,为了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消化美术知识,培育美感,我就采用了上面所强调的方法,实践也证明,学生进步很快。
马:有人觉得这样做好像在搞民族化,显得很狭隘,我不这么看。我也是受母语的启发,而想到这些的。美术教育中,藏族美术也是中华美术中的不可或缺的载体,藏族美术就像她的“美术母语”,她从家庭,日常生活当中,从一睁开眼睛他就接受的这些东西,他对这些特别熟悉。但学生并不知道这些是“美术”。这个藏族美术是特别优秀的,特别丰厚。除了四种类型以外,她还有其他的很多东西,像我刚才谈到的面具,它是独一无二的,像有些人家的大门上的浮雕,那就是一个很美的艺术品。
格:嗯,好的,谢谢您接受我的访谈,对您的访谈对我而言受益匪浅。
(二)访谈总结及分析:
美育的目标是让孩子们感受,欣赏和体验绘画、雕塑、建筑及工艺之美,在感悟体验美,发现创造美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快乐和精神的愉悦,从而提升自我的内在美,达致精神美。
同时能较好地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创作奠定良好的美术基础和素养。但是,民族学校美术教育很难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其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将民族的,地方的美术文化融入到美术教材与教育中,大大降低了民族学生美术教育的亲和力,适切性和有效性。通过对这位长期在美术教育一线,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马老师的访谈,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直观和立体地了解这一现状,访谈总结分析如下:
1、有助于提升美育课程的有效性,促进民族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民族学生学习现代学校美术教育时,看着满本书从未见过的,毫无相关经验和知识的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作品,相关理论和历史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难以引起学习美术的兴趣热情,更难以掌握相关美术知识技能,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美育目标难以实现。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说,“任何一个人,只有当他具备了和意义有实际联系的某些情景的经验,他才能掌握这些符号的意义。”①【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91- 193,194.无论什么教育,都必须从儿童已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业已建构的经验知识基础上个性化和循序渐进地进行,若在学校美术教育教学中较好地融合藏族学生已有的民族美术感知、经验和知识,美育对民族学生来说就是一个鲜活饱满,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美好快乐的美育,而且更可贵的是与民族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能大大增强美育课程的有效性。
马老师基于几十年在民族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提出“美术母语”的概念,意指民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从周围世界和生活经验中自然习得和积累的本土的,民族的美术知识与经验。这个新颖的提法对当前民族学校开展现代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价值,其作用就如母语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时所起的基础性作用——能帮助民族学生理解、接纳、欣赏和内化现代美术经验、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达致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学习现代美术知识、技能和文化,最好从民族学生的“美术母语”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融合民族学生已有的民族美术感知,经验和知识进行现代美术教育。如何做到这点?美国教育家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以及我国民族教育学者滕星教授所倡导的乡土教材开发都是可资借鉴的宝贵思想源泉:或者在教材中接纳和融入一定比例的民族美术文化,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在地民族美术文化,融入美术教材和课堂;或者鼓励地方教育部门和民族学校联合开展开发乡土教材,作为普通教材的补充,以此弥补普通教材的亲和性和适切性问题。
2、有助于继承发展民族传统美术文化,丰富中华文化宝库。
民族传统美术融入儿童美术教育中,一方面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增强文化自信;二方面,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各类人才培养基地,民族传统艺术发展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人才不足问题,在学校开展美术教育,将民族文化艺术资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美术熏陶中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艺术素养。儿童美术教育就是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在这一轻松、愉快的过程中使儿童的创造能力得到挖掘和开发。②李益萱,陈波·浅谈民族文化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优势与意义.艺术教育Art education113.促进藏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创造力,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培育人才。“在这个各民族共有、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中,正因为中华文化来源于各民族文化,才体现精神家园的共有性;正因为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才体现精神家园的整体性;正因为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才体现精神家园的丰富性和凝聚力。”③达万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教育实践的理论构想[J].民族教育研究,2019年第1 期第30 卷总第150.继承和发展各民族传统美术文化,其实也是在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所以我们要坚定这样一种信念:各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方能走向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和辉煌灿烂。
3、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融合教育,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众所周知,自唐以来,汉藏文化艺术的交流频繁,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内地艺术品也不断输入藏区,尤其丝绸的输入对藏区氆氇、帮典、藏毯等毛织品制作工艺的提高起到较大的作用。其中很多内地图案也运用在藏族纺织印染物品之上,如二龙戏珠、龙凤呈祥、寿字纹、太极纹、牡丹纹、宝相花、五蝠捧寿、缠枝莲等都成为藏族民间工艺品上的常用图纹。藏族人基于自身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对汉族和其他民族美术进行改造和运用。由于汉藏文化的亲密往来,汉族工艺美术对藏族民间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马老师提到的唐卡深受中国画的影响,尽管材质不同,但造型上有很大的一致性。此外,西藏很多家户及寺庙的壁画都是汉族等其它周边民族的画匠完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风格上很多都具有国画和其它周边民族绘画的风格和汉传佛教的内容。藏族很多工艺技艺也深受汉族或其他民族工艺技艺的影响。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材和教育中适当地融入地方和民族传统美术文化元素,“强调培育学生具有互补的、非本质主义的文化生态观念,强调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现代性、地方性、市场性和生活性要素与价值的挖掘与融合。”①王瑜,马小婷,吴艳梅·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关系与主要原则———基于“意识三态观”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21,167(6):37-46.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在文化艺术领域相互学习借鉴,相互兼收并蓄,相互依存亲近交往,交流和交融的追求和精神也应体现在基础教育领域,让民族学生在新的历史时代,继承和发扬这种追求和精神,让藏族学生认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接纳喜欢民族交融团结的现实,在此基础上形成坚定的民族团结交融的信念和行动。实实在在地培育和提升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总书记这句鼓舞人心的话,令人倍感亲切自然,其实质就是各民族要团结一心,互尊互爱,互帮互助,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在基础教育实践中,秉持宪法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推进各民族团结融合,积极培育和坚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此同时,充分尊重接纳,切实保障各民族语言文化可持续发展权利,也要遵从教育教学规律,着眼于民族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立足于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适切地利用优秀的民族文化,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所用,相互借鉴接纳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共同培育和坚实中华文化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