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嘉俊
主旋律电影承载着历史记忆,它不仅具有历史性,还有着很高的艺术性。从制作方面来看,主旋律电影一般需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和硬件支持。俄罗斯的主旋律电影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无论在技术还是在艺术层次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这些都值得中国的电影人进行了解和学习。
传统主旋律电影强国——苏联。中俄电影在主旋律电影方面的发展,需要追溯到苏联时期。在上世纪,经历了数十年的工业化改革以后,苏联崛起成为世界顶级强国。此时的电影以一种声画结合的方式在银幕上再现出国内人民的奋力拼搏,鼓舞着民众,激起人们重建家园的勇气。
1925年,苏联导演爱森斯坦拍摄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开创性地大量使用平行蒙太奇手法,因而在世界电影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1957年,以爱情作为主题的主旋律电影《雁南飞》利用光影对比来构建画面,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在国际影坛中轰动一时。1962年,经典战争剧情类影片《伊万的童年》上映,以唯美的镜头语言斩获当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金奖。
受到影响的中国电影。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银幕上曾出现过很多本土制作的电影作品,电影艺术在中国萌芽并缓慢发展,比如早在1905年就出现了首部电影作品《定军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受到外界援助的中国电影,不仅有外部技术人员来中国指导电影的拍摄工作,还带来了大量的专业设备。随着时间的沉淀,当时的作品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心中不可抹去的重要回忆。
1952年,新中国首部史诗性的军旅电影《南征北战》在全国公映,影片在大场面的刻画上已初具成效,导演汤晓丹将远景、近景和特写结合起来,描绘出作战部队与民工队伍井然有序的行进场面。进入战斗以后,平行蒙太奇和运动长镜头教科书式的配合运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电影《上甘岭》在全国赢得热烈反响,其中的插曲《我的祖国》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由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苏联的电影艺术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两国在主旋律电影领域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俄罗斯的保家卫国情怀。苏联解体后建立的俄罗斯,由于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中,其本国人民形成了顽强而韧性的品质,这一点在俄罗斯本土的电影作品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保卫家园是他们锐意进取的重要能量来源,能让人们团结起来去面对时代变革中出现的各种挑战。无论是歌颂英雄还是针砭时弊,爱国主义都是俄罗斯主旋律片永恒的主题。[1]俄罗斯的电影人立足本国历史,擅于把历史和未来关联在一起,以满怀激情的方式表现出俄罗斯人民对于国家的热爱。
俄罗斯文学工作者一直有着描绘社会主义或现实主义的传统,强调艺术工作者要从现实取材,用文学作品歌颂历史、赞扬社会新面貌和精英人物。[2]2010年俄罗斯电影《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改编自苏联作家斯米尔诺夫的著名文学作品《布列斯特要塞》,我国在2012年引进该片,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影片中参与守卫的人员大多由战斗力薄弱的后勤部队和平民组成,“要塞”实际上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国内军民不惜一切代价守卫国土的决心。
中国的英雄主义。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在奋斗与抗争中寻求出路的历史,这一点和俄罗斯其实极为相似。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坚毅刚强品质的民族,由古至今,“精忠报国”的思想深深驻扎在国人的心中,因而爱国主义同样是中国主旋律电影永恒不变的主题。同俄罗斯的主旋律影片相比,中国更加注重对于英雄的刻画,通过描写英雄事迹来歌颂伟大的爱国精神,以此作为影片的内核。这些英雄面对生死考验从来不会选择逃避,他们也许是著名的将领,也许是普通的士兵,但都是甘愿为保家卫国牺牲的人。这些主旋律作品承载着中国人浓厚的爱国情怀,刻画出无数经典的战士形象,促使国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责任感得以觉醒。
例如,2010年中国电影集团出品了一部抗战题材电影《喋血孤城》,影片在色彩的处理上十分讲究,战场是惨淡的灰白,表现出凶险的战斗氛围。影片中的主角冯宝华、苗族青年黄二虎和国军师长余程万各有不同的身份,但当他们面对日寇的进犯都选择了血战到底,没有退缩半步,他们在这场玉石俱焚的保卫战中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又如2018年上映的清华大学校史电影《无问西东》,该片十分注重用画面的构图来表现人物,在西南军民合力修建飞机场的段落里,“X”型透视分割将画面分成四个主要部分。奋力拖拽巨石的人们出现在平视视角上,他们占据了画面左右两边的主体部分。这组镜头一方面表现出人类在广袤的大地是多么渺小,另一方面也刻画出中华民族踽踽前行、顽强拼搏的姿态,群像中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英雄。
俄罗斯主旋律影片中的迷茫与质疑。1991年末,当时的国际形势波云诡谲,人们对于未来感到迷茫,这种混乱的社会思潮对电影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人全盘否定苏联的辉煌,有人则无法接受社会发生的巨变,但是只有正视过去和现在才不会被欺辱。民族自尊的受挫,国民经济水平的下滑,迫使俄罗斯的电影人将电影作为反思的主要表达手段。俄罗斯的传统文化中不仅有着热血的奋斗精神,也有着忧郁惆怅的一面,因而一旦俄罗斯人陷入迷惘他们的电影就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反思性。那些艺术家习惯用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来表达他们所体会到的虚无感,通过自嘲式的戏剧手段来解读人们的痛苦。[3]
比如2005年的俄罗斯影片《第九突击队》,该片刷新了俄罗斯本土的票房纪录,成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俄罗斯首部取得商业成功的主旋律电影。又如2019年初由俄罗斯著名导演帕沃尔·罗金执导的电影《兄弟会》,整个影片的架构极为丰满,拓宽了电影的深度。作为一部非常成功的反战电影,该片对于和平的向往发人深省。
中国主旋律片中的人文反思。新中国的主旋律影片百花齐放,与俄罗斯主旋律影片呈现的精神面貌不同,新中国的主旋律电影更多地将人性反思作为电影的主题。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不再拘泥于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的电影人认识到战争是一种残酷行为,应将视角聚焦于更多受苦受难的小人物身上,赞扬他们在浴火淬炼中体现出的人性光辉,表现出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大场面的刻画也变得越发稀少,这种审美导向更容易调动观众的审美情趣。其次,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不再塑造模范式的完美英雄,而是通过展示人物心理变化中的脆弱和感情世界的创伤,让人物变得更加立体多样,更加丰满。在生存与死亡之间挣扎的小人物成为了电影的主角,他们也许没有强大的能力,却坚持自我的信仰,使影片的呈现更加真实,补足了人性缺失的那一部分。最后,现在的中国电影人将电影的社会文化功能摆在了第一位,不再仅关注商业属性,开始探讨电影的艺术思想价值。
比如2007年的《集结号》,主角谷子地不甘心自己牺牲的战友被历史埋没,用尽一切方法为他们正名。该片以壮烈的战斗场面烘托主题,与观众一起探讨何为荣誉,为何每一位英雄都应该被历史铭记。2011年由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更是一部以小人物书写人性光辉的典范之作。在俄罗斯的同类作品中,感情线一般是被弱化的,而《金陵十三钗》是以战斗场面来烘托气氛,感情戏才是最主要的部分。影片中精英阶层的教官为了保护家园,用血肉之躯阻挡敌军的坦克,为逃命的女学生赢得时间。影片着重刻画的十几个妓女角色,甘愿替代女学生赴死,这些女性形象既柔弱又强大,一改人们有关“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刻板印象,使无数观众为之感动。
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重塑。在经历过迷茫之后,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一度停滞的电影行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复苏。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电影需要摒弃怀疑自我的心态,用肯定的态度去正视过去辉煌的历史。[4]商业片领域中的俄罗斯影片开始重视视觉特效的应用,他们引进好莱坞类型片的理念,与此同时也注重传承优良的电影艺术,俄罗斯正逐渐回归到电影大国的行列中。民族自信心的稳定带来了一股翻拍经典的浪潮,这些翻拍片的市场收效良好,民族情感在此类电影中得以重塑。现代的电影作品需要具备更加完整更加辨证的历史观,对经典作品进行翻拍并不意味着是对过去的复制,这些作品往往会更加注重俄罗斯观众在当下的心理状态,并最终将目光投向未来。
比如俄罗斯2015年翻拍的电影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旧版距离现在已经有超过四十年的历史,因此新版在引进中国的影院以后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从创新的角度来说,电影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拍摄出了俄罗斯白海运河地区神秘而又危险的森林地带,充分发挥出摄影技术进步的优势。从延续传统的角度来说,新电影在处理战斗场面时仍然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一边交代战场的全貌,一边将特写留给故事中的每一名女战士。除此之外,该片的对白与角色设置都十分忠于原作,表现出一种致敬经典的创作心态。同样以女性战士作为主角的《女狙击手》翻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同名电影,这部商业片借助战绩卓著的狙击手视角痛斥了战争的罪恶。又如2018年末上映的电影《T-34坦克》,原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云雀》,虽然该片的拍摄手法是浪漫的,弱化了战争的残酷,但是一样展现出了士兵的血性和勇敢。
中国主旋律的新风貌。近四十年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内环境相对安定,这都促使电影行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特别是2010年以后,中国电影票房的年增速一度接近50%,许多人已经逐步形成进入电影院观影的习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主题下,中国主旋律电影变得更加多元化,这一点和俄罗斯电影行业曾经历的低谷有所不同,过去的中国主旋律电影总是模糊角色的个性化特征,现在则偏向于个人情感世界的表达。成熟的电影作品是不断从优秀的商业电影那里学习成功的经验,学习西方先进的电影技术,为电影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同俄罗斯致敬经典的风潮相比,当今中国的主旋律影片更多地把目光放在了现代军人的身上,此类商业片大多从最近十年的新闻事件中取材,通过种种惊险刺激的任务来表现中国的强军形象,由此彻底改变了主旋律影片在观众心中的刻板印象。主旋律电影不仅可以承载历史,还能够激发观众对于国家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让观众形成热爱和平的信念。如果说俄罗斯主旋律电影习惯从审视历史的角度入手来推进电影情节的发展,那么目前的中国主旋律影片则更加贴近现实。
例如2016年在国庆档火爆的《湄公河行动》,就取材自2011年中国商船在湄公河遇袭的惨案,虽然影片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警方与毒贩之间,但战斗场面的调度已经达到了大制作战争片的水平。影片塑造的高队长头脑冷静,行事果断干练,面对犯罪分子毫不留情,表现出中国缉毒队伍嫉恶如仇的高大形象。如果说《湄公河行动》只是牛刀小试,那么2018年初的《红海行动》则是主创人员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大展身手。该片取材自2015年发生的也门撤侨事件,主旋律的色彩几乎完美地融入到紧张刺激的战场中。导演以动作场面推进故事发展,表现出中国现役海军战士可爱勇敢的一面,向观众展示出中国军队的新风貌。可以清晰地看出,同俄罗斯主旋律电影侧重二战题材、回顾经典的市场导向相比,当今的中国主旋律电影开始将目光放在当下和未来。由吴京执导的《战狼2》比《红海行动》早半年和观众见面,虽然两部影片灵感的来源一致但风格截然不同。《战狼2》的内核是孤胆英雄式的,但它依然得到了观众的喜爱。根据相关统计,《战狼2》在上映之后得到了中国观众的自发支持,最终凭借高票房位列中国影史第一。由此可见,主旋律的战争题材电影在中国受众极广,这是一个值得电影人去关注的领域。
主旋律电影有着壮观宏伟的影像特色,它和各国的民族情怀密切相关,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审美思潮上的主流导向。从商业价值来看,主旋律电影在中国还有着宽阔的发展空间,主旋律电影的数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面貌。俄罗斯在主旋律片的拍摄上有着传统的优势,是值得中国电影人进行学习的榜样。比较中俄两国在电影审美追求上的异同,可以为本土的电影提供大量启发。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如果要分析两国的共性,爱国主义的表达是中俄两国在主旋律影片领域的不变追求,俄罗斯坚持传承他们铁血的卫国精神,而中国电影则更加重视英雄形象的塑造。从人文反思的角度来看,俄罗斯电影在迷茫的时期不断反思战争为人们带来的创伤,而中国电影则更加侧重描写人性。在当今的主旋律影片创作上,让人们重温经典的翻拍片受到了俄罗斯电影市场的欢迎,而中国则更加愿意去描绘当代军人的风采,通过电影来展示中国当今的强军形象。总的来说,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对于中国电影行业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观众也将期待着有更多优质的国产主旋律影片出现。